正文

紀念唐淮源將軍 (圖)

(2007-10-06 23:22:06) 下一個

紀念唐淮源將軍

唐淮源(1886~1941,雲南江川人,時任第三軍軍長)

  “中國隻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背景:1941年3月,第三軍被日軍合圍中條山,唐召集所部三位師長訓話:“現情況險惡,吾輩對職責及個人之出路,均應下最大決心,應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氣。”言罷令各師分路突圍。唐淮源則被困懸山,三次突圍受挫,傷亡慘重,彈盡糧絕,即於大雨滂沱之中,遣去左右,飲彈自盡於懸山之嶺。

生平

  唐淮源畢業於雲南講武堂丙班,本為清末新軍,後轉雲南蔡鍔與唐繼堯部。他自基層排長做起,後於中日戰爭期間升任至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官拜上將。1941年,他率領該軍,跟隨第五集團軍前往山西張家後鎮守。5月12日因戰況不利,受困於山西夏縣,不久即於顯山(懸山)附近自殺。1942年2月2日,中華民國政府特以1445號褒揚令明令褒揚。

http://cn.netor.com/m/box200504/m49575.asp?BoardID=49575#" target="_blank" >http://cn.netor.com/m/box200504/m49575.asp?BoardID=49575#

 您所在的位置是:中國黃埔軍校網>>黃埔師生>>黃埔軍校各地分校教官>>南昌分校教育長-唐淮源
   
 
 
 唐淮源 
姓 名:唐淮源 學 籍:雲南陸軍講武堂 
字 號:佛川黨 派:中國國民黨 
籍 貫:雲南省江川縣軍 銜:軍銜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後追晉為陸軍上將 
生 卒:1886-1941軍 職: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軍軍長 
 
黃 埔 檔 案
    唐淮源,字佛川,江川縣翠峰麻粟園人,後遷居江城鎮。
    唐淮源生前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軍軍長,是國民革命軍犧牲於抗日戰場上的屈指可數的高級將領。
  唐淮源未滿周歲時,父親棄養,其母撫孤,傭於鄉紳侯氏。淮源稍長,伴侯子讀,聰明好學,事母至孝。
    1909年,唐淮源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並與朱德為同班同學,相交甚厚,畢業後出任排長,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雲南"重九"起義。
陸軍講武堂同仁合影(此照攝於1919年)。後排左起第二人為朱德,前排左起第三人為金漢鼎,第四人為唐淮源,中間最小的小孩是唐伯華。
    1916年,袁世凱竊國稱帝,雲南護國討袁,唐淮源隨蔡鍔入川,任營長。屢有戰功,後任第五團團長,調任宜賓縣縣長。繼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參加靖國等役。
唐淮源用過的字帖,上有他的印章(此件保存在雲南省建水縣人大田丕鴻同誌手中)
    1922年,滇軍內訌混戰,唐淮源與朱德等被迫離開雲南,在上海受命於孫中山,南下入粵,奔走大江南北,參加北伐。
    1927年, 唐任黃埔軍校南昌分校教育長,後調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三十五旅旅長、十二師師長。抗日戰爭中,唐率師參與冀西、晉東、晉南諸戰役。
    1937年,唐淮源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率部抗戰,沉著果毅,屢挫強敵。
    1938年夏,奉命轉入晉南中條山作戰,曾協同友軍擊敗敵寇13次大舉進犯,形成大西北之屏障,保護了潼洛地區。
    1939年,唐淮源母病故於家鄉,於敵進攻稍緩時請假回鄉奔喪,返回前線時,與朋友言談,表示決心與中條山共存亡,已抱定以死報國之心。他在給其子唐伯華的信中說:"……現祖母安葬已畢……於16日飛蓉,改乘汽車回中條山防地。此後家庭之責任已了,國難之恥辱未了,各有職責,望汝等好自為之。"
抗倭戰爭期間唐淮源將軍戎裝照片
(感謝李曉彤先生提供唐淮源烈士照片)
    1941年3月以後,日軍秘密從華北、華東、中原三個戰場上調集25萬人馬,兵力兩倍於我,於5月7日由東、西、北三麵分四路進犯中條山,企圖乘我軍背水之危,將晉南我軍殲滅於黃河北岸。
    第三軍駐防聞喜、夏縣以東區域,適當中條山之正麵,首當其衝。
    關於中條山戰役的照片來自1940年國民黨中央新聞記錄片《中條山戰役》。根據記憶同時還有唐淮源一邊打電話一邊指揮戰役,一邊用手寫字等照片,這些照片均毀於文革中,僅留下一張唐將軍三女在中條山戰役作戰地護士時的照片。
    當日,前沿陣地被日軍攻破數處。我方四十三軍於次日下午過早撤退,敵乘虛而入,中條山陣地被分割為二,敵侵入第三軍左側後,分襲各級司令部,截斷我後方聯絡線。
    第三軍將士在唐淮源指揮下,與敵展開猛烈運動戰。當其它友軍已經突圍,第三軍在傷亡過半的情形下,仍以衛國守土的頑強精神,與敵反複衝殺,寸土必爭,進行殊死抵抗。
    10日,第三軍遵命南撤,與深入之敵遭遇於溫穀村附近,爭溫穀村以北高地。官兵前仆後繼、奮勇搏鬥,嘶殺之聲,山穀為震。
是時,沿山口與黃河各渡口,均被敵占,敵主力以分進合擊之勢向第三軍合圍,我官兵四麵受敵,糧盡援絕,仍猛烈果敢與強敵作殊死戰。
    11日,敵合圍之勢已成,唐召集三位師長毅然喊道:"現情況險惡,吾輩對職責及個人之出路,均應下最大決心,在事有可為時,須各竭盡心力,以圖恢複原態勢,否則應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氣。"並說,"中國隻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言罷,令各師以團為單位化整為零,分路突圍。
    中條山南北幅員僅100餘裏, 敵我縱橫交錯,天險黃河橫亙於後,第三軍官兵饑疲交困,身處絕境,但同仇敵愾,越戰越勇,奮不顧身,視死如歸。
    唐淮源率十二師一部,向懸山前進,遇阻,轉向西又被困於東交口附近,幾經力戰衝殺,12日晨,到達懸山時,敵追蹤而至,環攻甚急,師團長官傷亡過重。唐淮源親率官兵,三次突圍受挫,傷亡慘重,彈盡糧絕,即於大雨滂沱之中,遣去左右,飲彈自盡於懸山之嶺,壯烈殉國。
  唐淮源臨終前在日記本上寫有遺書一頁:"餘身受國恩,委以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絕,總軍兩部失去聯係。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瞑目矣!"
    國民政府曾於1942年2月2日發出"追贈陸軍上將第三軍軍長唐淮源褒揚令",刻石於江川縣江城唐公祠,現尚存。
唐淮源將軍革命烈士證書
    1942年在雲南省昆明安寧溫泉別墅,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親自接見唐淮源將軍遺孤,當場讚揚唐淮源將軍為國盡忠之舉,並說:“唐淮源將軍殺身成仁為國捐軀是中國軍人最為光榮之舉”;同時還應諾由國民政府安排唐淮源將軍遺孤就學和工作,隨後國民政府即安排唐淮源將軍的兒子唐伯華到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南京無線電廠工作。
    抗戰中期,國民政府在南嶽衡山修建國民革命軍忠烈祠,並將唐淮源將軍立碑於祭奠大堂之中。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批準將唐淮源將軍入南京國民革命軍忠烈祠,國民政府敗北後將忠烈祠遷往台灣,現在台灣的國民革命軍忠烈祠中仍擺放著唐淮源將軍之牌位。
    新中國建立後,朱德元帥曾派人多次到雲南尋找唐淮源將軍遺孤。
    1986年6月,唐淮源將軍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批準追認為革命烈士。
    1990年4月5日,唐淮源將軍後人將唐淮源將軍骨灰由山西夏縣移葬江川縣革命烈士陵園。
唐淮源將軍手書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雲南陸軍講武堂
唐淮源將軍魂歸故裏經過

 

黃埔首頁網站中心黃埔軍校黃埔師生黃埔軍魂黃埔戰場黃埔論壇黃埔之家黃埔站員
版權所有:中國黃埔軍校網 www.hoplite.cn
黃埔站長:王堅  rector@hoplite.cn
網站所有:北京黃埔興業多元科技有限公司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