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由來

(2007-10-27 23:34:18) 下一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由來

作者:楊蘇靜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想必不少人都聽過這首氣勢磅礴、激越昂揚、鏗鏘有力的歌曲。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表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忠於使命、英勇善戰的威武形象和勇往直前、無往不勝的英雄氣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投身軍旅、報效祖國。

  這首曆經60餘年而生命力不減的歌曲,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由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公木(1910.6-1998.10)作詞、中國現代著名音樂家鄭律成譜曲。

  1989年8月2日,對於公木以及鄭律成的夫人、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鬆而言,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們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政治機關――總政治部的褒獎。兩位老人分別從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上將手裏,莊重地接過了特地為他們製作的紀念品――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譜的紀念牌。

  凝視著手中閃閃發光的紀念牌,公木和丁雪鬆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往日的記憶就像開了閘的洪水,在腦海中洶湧澎湃……

  延安,一片雄渾壯麗卻又偏僻貧瘠的土地。自從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這裏就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全麵抗戰的開始,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表了堅定的抗戰宣言。一時間,全國人民心向延安,大批國統區愛國青年和進步學生,不畏艱難險阻,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在浩浩蕩蕩的人流中,有一位身背小提琴和曼陀鈴的清瘦青年尤為引人注目。他的臉上洋溢著激動和喜悅,身上還帶著燙金封皮的《世界名曲集》,這個青年就是出生在朝鮮南羅道光州楊林町一個貧苦家庭的鄭律成。這一年,他才19歲。

  到達延安後,鄭律成的音樂才華很快被發現,被安排進了陝北公學學習,畢業後又轉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

  邊區抗日軍民熱情四溢的生活、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發了鄭律成的創作熱情。

  一天,延安城裏召開大會,鄭律成和魯藝文學係的女詩人莫耶從北門外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山野田間到處飄蕩著年輕人的歌聲,整個延安都在歌唱!鄭律成激動地對莫耶說:“寫個歌頌延安的歌詞吧!”莫耶早就被火熱的生活所感染,連夜寫出了《歌頌延安》(後改名為《延安頌》)。

  鄭律成讀完後,興奮地說:“我去譜!”沒過幾天,在一個有毛澤東等領導出席的晚會上,魯藝的女歌唱家唐榮枚唱起了鄭律成作曲的這首歌,贏得了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毛澤東也連連點頭稱道。

  以後,鄭律成的勁頭更足了,又一鼓作氣譜寫了《延水謠》、《生產謠》等歌曲,同樣在延安軍民中迅速傳唱開來。

  一首歌曲能否廣為流傳,曲調很重要,歌詞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鄭律成長於作曲,自然渴望遇到一個與自己有著同樣激情的詞作者。不久,機會終於來了。

  1938年8月,受黨組織的派遣,一直在晉綏軍區從事宣傳工作的公木來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公木原名張鬆如,1910年6月出生於河北辛集市北孟家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幼聰明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擅長寫詩。

  抗戰爆發後,張鬆如攜妻帶子從北平趕到西安,經八路軍辦事處主任林伯渠介紹,成了一名八路軍戰士。

  1938年5月,張鬆如以“公木”為筆名創作出了優秀敘事詩《岢嵐謠》,從此便一直使用“公木”作為筆名。

  抗大未畢業,他就被調至抗大文工團專職寫歌詞,不久又調到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時事政策教育幹事。在延安,他的創作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詩人火熱的抗日激情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

  1938年底,鄭律成調入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與公木同住一個窯洞。一個是作曲家,一個是詩人,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創作理念、共同的奮鬥目標,使他們在延安窯洞裏的相聚,不僅升華了彼此的戰鬥友誼,而且也造就了一對天造地設的合作夥伴。

  這天,鄭律成偶然在公木的筆記本上發現了一首題為《子夜崗兵頌》的短詩,一下子就被那優美的詩句和意境所感染,便背著公木用詠歎調譜上了曲。

  成譜後,鄭律成用他那不標準的中國話唱給公木聽。

  “太美了!多麽動聽的旋律啊!這難道就是人們常說的水乳交融嗎?”

  公木聽了之後,大為驚奇和高興,用力地握著鄭律成的手,兩人都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共同地為首次合作成功而激動。停了一會兒,鄭律成大聲地對公木說道:“你是從前方來的,經曆過戰地生活,讓我們攜手合作,為八路軍歌唱吧!”

  公木平時的工作比鄭律成忙,經常很晚才能回窯洞,鄭律成等不及,就把公木抄在本子上的手稿全部翻了個遍,盡可能地給每一首詩安上音樂的翅膀,就連兩百多行的《岢嵐謠》也譜了曲。

  1939年7月,在主持抗大工作的副校長羅瑞卿的率領下,抗大數千名教學員工奔赴華北敵後辦學,政治部隻留下了公木和鄭律成。他們兩人原本是要被安排到即將成立的抗大三分校政治部宣傳科工作的,由於各部門人員一時還難以調配齊全,工作上也就出現了暫時的空暇。“這是再好不過的機會,讓我們實現多日來的夙願吧!”鄭律成和公木彼此心照不宣。

  恰在這時,鄭律成聽說了從晉西遊擊區來延安醫治跌傷的詩人光未然與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合作寫了一部《黃河大合唱》的消息,他立即向公木建議道:“咱們也搞一部大合唱吧!你寫一組歌詞,我來譜上曲,叫它《為虎作翼》。”

  公木先是點了點頭,後又搖了搖頭:“大合唱可以寫,但叫《為虎作翼》不怎麽恰當吧?”

  鄭律成不服,說道: “咱們的虎,是吃日本鬼子、吃反動派的虎,生了翼,更凶、更猛、更厲害,有什麽不好?”

  經過一番商議,大合唱的名字最終敲定為《八路軍大合唱》,為了突出“八”字,兩人還決定用八支歌組成大合唱。

  雖然決定很突然,可內心的創作泉湧卻是由來已久,不到一周的時間,公木就創作出了《軍歌》、《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子夜崗兵頌》、《騎兵歌》、《炮兵歌》、《軍民一家》、《八路軍和新四軍》。

  不僅如此,從命題構思到謀篇造句,公木都依照鄭律成的要求完成。鄭律成設想《騎兵歌》中有馬蹄嗒嗒前進的腳步聲,《炮兵歌》有轟隆隆震天響的氣勢,《進行曲》則要長短相間、寓整於散、韻律和諧、節奏響亮,中間還要並排安插上三四個字的短句,諸如此類,公木凡能做到的都統統照辦。每寫成一篇詞,鄭律成就立刻拿去作曲。

  窯洞裏沒有鋼琴,也沒有風琴,鄭律成就時而搖頭晃腦地打著拍子哼哼,時而繞著窯洞裏一張白木楂桌子繞圈圈,還經常用鼻音哼出一個調兒來,征求公木的意見。

  經過一番嘔心瀝血的琢磨,9月初,《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編曲始告完成。這部大合唱從多個側麵塑造了八路軍將士的英雄形象,有著銳不可當的前進氣勢,堪稱中國音樂史上一部表現人民軍隊戰鬥生活的優秀大合唱作品。

  大合唱完成不久,抗大三分校正式開學,鄭律成被調到了魯藝音樂係工作,公木則在三分校做教育幹事。鄭律成雖然離開了抗大,但他經常回來為三分校的官兵們教唱《八路軍大合唱》。

  一時間,不論在學習課堂還是在訓練場上,不論是在行軍途中還是在集合會場,到處都能聽到有人在唱:“鐵流兩萬五千裏,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北有黃河,南有長江,波濤滾滾流向東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八路軍進行曲》,歌詞寫道: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善戰的健兒/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

  絕不屈服/

  堅決抵抗/

  直到把日寇驅逐國境/

  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抗戰歌聲多嘹亮/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疆場/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赴敵人的後方/

  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華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岡。

  《八路軍進行曲》在音調上吸收了進軍號角的特點,嘹亮而剛勁,帶有一往無前的戰鬥氣魄;在音樂進行上連續呈向上跳進的趨勢,充滿了陽剛之氣;在節奏上連續使用切分音,突出了音樂的衝擊力和雷霆萬鈞的氣勢。

  這首在軍歌創作的民族風格化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歌曲,迅速成為表達八路軍將士情懷、激發官兵鬥誌的有力武器,深受廣大軍民喜愛。

  1939年冬天,《八路軍大合唱》由魯藝音樂係油印成冊,並由鄭律成親自指揮,在中央大禮堂進行專場演奏,引起了強烈反響。

  此後,《八路軍大合唱》不僅在抗大學員中傳唱,在各個抗日根據地也相繼傳唱開來,《八路軍軍政雜誌》還正式刊登了《八路軍進行曲》。

  為了鼓勵鄭律成和公木繼續合作,多寫好歌,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肖向榮,特意請他們到文化溝口青年食堂吃了一頓“紅燒肉”,這在物質生活極為困難的延安,屬於相當高級別的獎賞了。

  1941年8月,《八路軍進行曲》榮獲由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捐助的“五四”青年節獎“音樂類甲等獎”首位的殊榮。

  解放戰爭時期,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這首歌的歌詞做了相應的修改,並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49年,該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演奏曲目。

  1951年,總政治部統一修定了歌詞,刊登於《部隊歌曲選集》第一集。

  同年2月1日,總參謀部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中,將它定名為《人民解放軍軍歌》。

  1953年5月1日,總參謀部頒布的第二個《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將這首歌仍改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65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委決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正式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其歌詞也最終確定為: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人民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

  絕不屈服/

  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幹淨/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最後的勝利/

  向全國的解放。

  60多年來,軍歌就像行軍的號角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一直在國家、軍隊的慶典、閱兵式以及其他正式場合上演奏,在全軍各部隊傳唱,成為鼓舞廣大官兵英勇戰鬥的精神力量。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