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門弄墨的故事

(2007-10-18 23:18:25) 下一個
孔門弄墨的故事

——————

快樂中國丟人現眼的原貼:


• 千古誰識馬服子—為趙括聲辯 zt -錢鬆林- ♂ (14429 bytes) (501 reads) 10/15/07


• 如此說法可有左證?查史記並無此記載 -快樂中國- ♂ (0 bytes) (11 reads) 10/15/07

• 少見多怪?多讀點中國書,再快樂吧。哈哈!:) :)) :))) -明雨茶- (0 bytes) (8 reads) 10/15/07

• 你見的多,不仿拿出來現現啊,記得告訴我是什麽書,不是什麽花生什麽 -快樂中國- ♂ (0 bytes) (7 reads) 10/15/07

• 進來看看,從十三經...國語...戰國策...您慢慢學吧:) :)) :))) -明雨茶- (3669 bytes) (75 reads) 10/15/07

——————

森嚴的等級製度,卑微的門第讓眾多生靈壓抑而困頓,大多數人隨紅塵與俗世的風波而浮沉,人們總是在漫漫長夜感慨自身的命運。

“英雄”者,市井平民之所思也,救民於水火危難之時。“大人物”,達官貴人之所覓也,平天下  之紛爭者也。儒家稱五百年黃河清、聖人出;道家則因至尊的天師而通達於三界;虔誠的草民篤信皇帝乃“真龍天子”……

  但是,他們或為宗教,或為政治,或為倫常所收買,於是,他們並不能成為芸芸眾生心目中替他們救苦濟難的“英雄”。

  於是,有了俠——言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拯救士民於困厄水火,使亡者存,死者生……

  武俠的存在,是中國特有的曆史與文化現象。它的出現,有著複雜的社會、文化與心理的因素。我們的遠祖是具有強悍民族性格的初民,在漫長的史前時代長期為濃重的習武風氣所熏陶,從而形成強大的尚武傳統。這股基於我們民族根性的尚武傳統雖受到繼起的夏商周三代的禮樂王官文化的衝擊,但在先秦社會中始終有著巨大的影響。

  它的存在,為武俠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與武俠的萌芽有關的,除了全民尚武、習武的社會環境外,還有當時一種獨特的社會心態,那便是彌漫於全社會的經久不衰的好劍之風。先秦時代,人們劍不離身,佩劍是人們身份的標誌與象征,也是一種表現男性儀表與氣度的配飾。而王公將候們更是癡迷此道,到處搜羅絕世神兵,手下的劍士數以千計。人們以劍會友,視愛劍之人為知己,往往以寶劍相贈。社會上的好劍之風,不但使一些善於鑄劍的能工巧匠(例如吳國的幹將)應運而生,而且還造就了一批武藝高超的民間劍術師——即《論衡·別通》篇中特別提到的“劍伎一家”。

  我國最早的關於民間劍術家的曆 史記載出自於《吳越春秋》,越國山陰南林有一位少女,她從小“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天生天養?)卻酷愛擊劍。她的劍術得自於生活中的感悟,獨具一格。越國的相國範蠹邀其為軍中武師。進京時途遇老劍客袁公,二人比試,她身手敏捷、劍術變化多端,搏擊中,袁公不敵,飛身上樹遁走。她不但劍術高強,還兼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她向越王勾踐侃侃而談劍道,指出:“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她這套形神相應、動靜互製、長於變化、出奇製勝的劍術理論為後世劍術家所師法。因不知其姓名,隻知其為越國人,故史稱其為“越女”。除了越女,當時還有些劍伎家也相當有名。如劍術“迫則能應,感則能動”、“變無形象”、“如影如響”的老劍客魯石公,能“馳弄七劍,迭而躍之”的宋藝人蘭子、“在趙者,以傳劍論顯”的司馬氏,都是活躍在民間社會的名噪一時的劍客。 我國曆史上這一批最早的民間武術家是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民間劍客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出現,意味著具有專門武藝的民間武士群體的產生。這一新的社會現象對於武俠的萌芽和誕生無疑有著直接的影響。及至春秋末期,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出現了武士階層,他們以自由交往的方式為知遇者輕生相報,並以追求某種獨特的精神價值為人生目標,雖殞身而不恤。這一社會現象表明:武俠這一中國所獨有的社會群體已在母腹中孕育成熟,呱呱墜地了。武俠的曆史翻開了正式的一頁。

  俠的偉大,在於他們殞身不恤,對於自己理想、信念和正義的追求。而這些追求背後同中國龐大的思想文化有著無法割舍的聯係。

釋尊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出生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釋尊生性慈悲,好修行。後釋尊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在本尊大日如來的殊勝導引下,於陰曆月初八黎明,抬頭見啟明星而大徹大悟,說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釋尊終於成就了菩提正果,佛號釋迦牟尼始建佛教。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人中國,漢明皇帝遣使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白馬寺。 佛教至隋唐時期,達到高峰。主要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東漢至南北朝時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入少林寺安心壁觀,領悟佛義同時創出了流傳芳年的少林武學,並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等、並授以達摩十三劍、《無量義經》《易筋經》等,後經慧可等幾代高僧精研補充,傳後世七十二絕技,從此少林寺獨尊武林。

  佛家武學流派眾多,天竺、漢地佛教、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皆有不同的武學修為,但都以強身健體保寺護法,修身養性為宗旨,博大精深卻無好勇鬥狠之戾,多參自佛經教義,因而身藏佛家最上乘武學者無不為得道高僧,少林寺的悟嗔禪師、五台山天龍大師、西藏的莫西邏、天竺大乘護法枯葉都是名震江湖的大家。

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 其教義就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全真始祖重陽真人依法於元正隆己卯年在南時村打了一洞住下,名之為活死人墓,自悟禪機,參透天玄,後鑿煙霞洞於昆侖閉關,創〈純陽神功〉〈全真劍法〉並觀北鬥天象得天罡北鬥陣,華山論劍重陽真人以純陽神功力克其他四位武學名家洪七公、黃藥師、歐陽鋒及 大理一燈法師而獲天下武功第一的美譽。到宋代武當張三豐參悟道德經,領悟陰陽動靜之機, 造化玄微之理,統無極,生太極,修成太極拳、太極劍、兩儀劍法等絕世神功,道家武學達到顛峰,與少林絕技齊名。



儒家是以古代聖君聖師之思想(尤其是孔孟之思想)為中心,以立身行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儒教是民間封建習俗之禮教。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易、禮、春秋)成為文治武功的基石。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儒學變成為天下正統並得到發揚廣大,儒家專於經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儒學經典裏蘊涵著威而不顯的武功,精通者可統帥千軍萬馬,上陣可殺敵三千,孔子弟子子路為儒家武學集大成者,子路忠厚善良,勇武豪爽,衛國君殘暴子路欲刺殺之,以一人之力搏殺軍士千人,後因力脫被屠於城門,可見其時儒家武學已然形成。到後世,或因時世太平,或因庸君昏臣當道,尤其南宋儒武代表嶽飛屈死風波亭後,部分儒學武術家不再奉行”修得武藝身賣與帝王家“的教條,或隱於市或嘯傲山林將所學傳與世人,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時間,儒家 武學遍及神州三山五嶽。其中最負盛名的為山東孔門,作為儒學的嫡傳,孔門傳人孔一凡,孔一仁閉關三十年,通研四書五經分別從詩、書、易、禮、春秋中參得儒家內功心法〈混元神功〉、〈太玄神功〉 〈尊武神功 〉,以及春秋通義拳、七賢拳,廣傳孔門弟子,孔門武學興盛一時。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便開始了道統之爭,天下始有正邪之別。到妖教東來,漢譯胡書,令事情更趨複雜。春秋諸子百家之說,以儒、道、墨三家影響最大。儒家之學與道家法理抗互補,得以流傳不息。道家學說與神仙之學結合,又演化出後來的道教諸派。僅墨家學派和禮教正麵衝突,千百年被正統儒家視為邪派異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