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情報史上絕無僅有的五重間諜 (圖)

(2007-10-12 02:36:21) 下一個

世界情報史上絕無僅有的五重間諜 轉貼


袁殊,1911年出生於湖北蘄春,1929年到日本留學,回國後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創辦《文藝新聞》。

他有多重身份——軍統、中統、青洪幫、日偽,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共特科。

他巧妙開拓情報來源,一人身兼五重身份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立即轉入特科的工作。

1932年春,通過表兄賈伯濤的關係,袁殊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打入了中統內部。後來他由吳醒亞介紹,成為新聲通訊社的記者,從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並在此期間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岩井英一。

當時,中日正在談判,談的是貨幣兌換率與關稅問題,這自然成了新聞界的搶手貨。由於袁殊有岩井渠道,消息又快又準,這位“涉外”記者立即成了紅人,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

過了一段,岩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自然,這是得到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準——成為了三重間諜。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日本。

回國後,袁殊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於1937年4月加入了青洪幫。

1937年6月,潘漢年以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

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在潘漢年的導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當抗日戰爭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有相當的日本關係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個叫袁殊的日本留學生與日本領事館副領事岩井英一關係不錯,戴笠聽了很高興,於是親自登門拜訪。

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沉吟了一會,說:“這是件好事,機會難得,你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

戴笠給袁殊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收集日本方麵的情報,二是堅持留在上海,不管時局有怎樣的變化。

就這樣,袁殊又多了一個身份:軍統,加上中統、青洪幫、日偽,以及貨真價實的中共秘密身份,則是五重身份了。

這在中國情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最多麵的間諜了。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係,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首先是向潘漢年匯報,然後,有選擇地給軍統匯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也就是這個時期,他立下了後來為曆史所傳頌的“兩次大功”當中的一次。

他獲取了日軍南進情報,為蘇軍兵力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化裝成日本學生,越過戰線,深入到了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使我方避免了重大損失。

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命(潘漢年之命,表麵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他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和,並得到了軍統局的獎勵。其中最為成功的是行動小組炸毀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1937年上海淪陷後,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並成立了一個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組”,袁殊自然也成為其中一員。當然,這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統也是知道的。後來根據潘漢年指令,事實上,是中央的具體部署並研究批準,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興亞建國運動”的本部。“興亞建國運動”本部於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館成立。

潘漢年借岩井之名,建立了這麽一個機構,除了掩護一個電台外,更重要的則是出於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大局的考慮。

當時在日偽與頑固派的夾攻下,隱蔽戰線工作的任務更為艱巨,必須以更靈活的方式深入敵人內部。有袁殊進入日本人活動的圈子中,對獲取情報也就更加有利。而且延安由於遠離情報中心上海,正亟待掌握日本大本營動向及日、汪、蔣三方相互勾結又相互矛盾的微妙關係與變化。於是袁殊利用這個機構將大量情報發往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務省安排,袁殊作為“興建運動”的代表,應邀到日本訪問。日本外務省頭子野春吉三郎是組織這一訪問的主角。吉三郎向袁透露,當前日本的國策是準備誘降蔣介石,建立一個以日本國為主體的大東亞共榮圈,日軍已確定了南進的戰略部署。

這一消息讓袁殊為之一震。袁殊匯集和分析各方麵的情報,認定南進已是日軍確定不移的戰略決策了。潘漢年立即將此情報報告延安。

在歐戰全麵爆發之後,蘇聯始終擔心腹背受敵。在有了確定日軍南進的情報後,蘇聯這才放心大膽地從遠東調出了幾十萬人的兵力到西線。

到解放區一年後,敵人才發覺他的真實身份

自1937年到抗戰勝利,袁殊從來沒有發生任何意外,這無疑是與他的智謀與出色的活動分不開的。後來,袁殊又擔任了一係列偽職,如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清鄉專員以及偽保安司令等等。他的情報工作日益老辣。

1945年初,袁殊辭去了偽教育廳廳長等職,僅留下一個上海市參議的名分。抗日戰爭勝利後,袁殊被任命為忠救軍新製別動隊第5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3站站長,被授予中將軍銜。

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國民黨方麵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區,不由得勃然大怒,於是,“抗戰有功人員袁殊”立即變成了“共黨”。軍統對袁殊下了通緝令,並派人去蘇州抄家。“雙十”協定簽訂後,袁殊隨軍北撤。

時任華東組織部部長的曾山同誌親自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關係,讓袁殊暫時改名,跟他姓曾。從此,“曾達齋”的名字一直用了幾十年。後來,他被任命為華東局聯絡部第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定為旅級。

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轉到了李克農的情報部門,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

1987年11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6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