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滬上一瞥——淞江歇浦丐幫 (圖)

(2007-10-12 01:15:55) 下一個

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最新播報 歡迎訪問新華網 新華網 全球新聞網

“上海丐幫”黃金周裏收獲頗豐

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

據城市導報消息: “非典”過後,城市的繁華和熱情在國慶長假中得以噴發。或為喜慶,或為行善,或為不堪其擾,假日中,不乏有行人遊客解囊施舍,讓乞討一族大有斬獲。

  乞討,“季節性客串”

  在南京路步行街,初見程某,一副典型的外地民工打扮:皺巴巴的舊衣裳,拖著一雙舊拖鞋,一隻手裏拎著蛇皮口袋。再細看,他眼中流露出愁苦帶可憐的神情,多少還是跟普通民工有點兩樣。

  不過,事實上程某就是一個外地民工—一個來滬“季節性客串”乞討的外地民工。

  南京路步行街向來也是丐幫的黃金地段,而假日中的南京路人頭攢動,多的是出手大方的購物客。因而,對臨時“客串”一把的程某來說,的確是個好時機。

  在與程某交談之前,記者暗暗地觀察了他很長一段時間。程某總是無言地將裝錢的塑料杯伸到行人麵前,頭垂得很低,一旦有人麵露不耐煩之色,他就會識趣走開;當有人與他對視時,他的目光很快就躲閃開了。但是他也將一些“職業”技巧展露無遺,譬如他會把自己右手上的斷指扣在杯沿上,讓所有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在往程某的塑料杯裏放上5塊錢之後,他的話匣子打開了。今年57歲的老程來自安徽,自述是“新手”,專為黃金周“客串”來的。夏天,那場淮河大水湮沒了他家所有的莊稼。生活無著的他聽老鄉說,現在城市裏不抓盲流了,國慶節去上海大有賺頭,便在國慶前三天爬火車來到這裏,學著做起了乞丐。西站候車廳外的騎樓便是他在上海的“臨時旅店”。白天,他逃票乘公交車來南京路“上班”。

  幹這行不如他原先想象的那般困難,他說無所謂人家給不給,倒是經常有穿製服的人會趕他走;這時,他便學著步行街“前輩”那樣,到別處兜一圈再回來。假日裏的南京路,到了晚上依然是遊人如織,他便留下“加班”,所得並不遜於白天。至於吃飯,很簡單。他指指隨身攜帶的塑料兜:那裏裝著他從垃圾桶裏撿來的飲料瓶,換了錢就在小飯店裏買幾個包子饅頭,一頓就打發過去了。

  說起家事,老程直歎氣,老婆幾年前就沒了,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家境都不好。但當記者轉而打聽他這幾天的“收成”時,他嘿嘿地笑起來,說比在老家強多了。

  等過完節,他就回家去,家裏幾畝地還等著人管,老程向記者強調說,討飯是臨時性的。

  “黃金時光”收入不俗

  李老太的“黃金時光”一般從上午10點開始,地鐵裏來來往往的人群就是李老太的“客戶”。

  不錯,李老太就是丐幫大軍中的一員。

  83歲的李老太,並不記得記者,但記者對她一點都不陌生:李老太在河南路這個地鐵出口處行乞已有一段時間。李老太的確老了:她拄著拐杖,彎著的腰幾乎要與地麵平行,走路顫顫微微的,讓人在旁捏著一把汗——生怕她摔著了。偶爾,她也會抬頭向行人絮叨幾句,滿臉的溝壑足以證明她飽經的滄桑。顯然,比起其他乞丐,李老太更能博得年輕人的同情,過路人多半會順手送幾枚硬幣給老太太。

  假日的地鐵站,行人多,外地來的遊客更多,他們中也有好多人向老太太施舍。記者站在老太太不遠處看了不到兩分鍾,就有兩個女孩往她的錢缽裏投了好幾枚硬幣,還有一個外地遊客模樣的人塞了一張五元的紙鈔。看樣子,老太太在黃金周裏收入不俗。站在她身邊兜售《新聞午報》的一個中年上海人向記者抱怨說,老太太搶了他的生意,來往的人大方地向老太施舍,卻很少買他的報紙,他一清早到中午還沒賣出幾份報紙,但老太太一會便收了大把的票子。這位姓張的賣報人還將我拉到一旁說,不少外地旅遊團路過這裏對老太非常慷慨,領頭的人給錢,後麵的人也跟著給,5元10元的都有,連100元鈔票老太也沒少收。

  記者上前行善,借機攀談幾句。老太太到是大大方方地說起自己來,而且,口齒清楚。李老太告訴記者,每天早上她和一幫老人都由一個老鄉用車帶到這附近,到了晚上,再由這個人接回去。雖說自己老了,但還能賺幾個錢,貼補家用,又減輕兒子的負擔。

  就在李老太和記者攀談的這會兒,記者看到幾步台階上一個年紀稍輕的老太太也在乞討。留意到記者在看她,那位老太太便走下來想開口說什麽,卻不料遭到李老太的嗬斥:“你下來做什麽?你上去討啊!”那位老太太隻得乖乖離開。看樣子,李老太太在丐幫裏還挺有地位的。

  乞討一族:城市特殊群落

  他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麵;他們或老或幼或殘;有盤踞天橋地道、有行走商圈鬧市、有混跡車站碼頭;他們或以天為被、以地為席露宿街頭,或在城市的角落有個簡陋的棲身之所;他們或稱家遇天災,或稱家門不幸,或稱久病疾重;他們有的跪趴在地上,向路人不停地打拱作揖,有的佝僂著身子,朝休息中的遊客伸出滿是汙垢的討錢缽,有的還追著行人軟磨硬泡。他們組成了城市中一個特殊的群落——乞討一族。

  10月1日,記者對乞討一族作了跟蹤采訪。在輕軌中山公園,記者采訪了一位姓洪的警察,他說,今天有乞討者出現,他剛剛將一個中年乞丐和小孩趕走。他講,那小孩很明顯不是這個乞丐的孩子,是借來的。這位警察還將乞丐呆的地方指給記者看,是在樓梯的拐角處。另外他說,乞丐還常常盤踞在自動扶梯盡頭處向上樓的行人乞討。從今天開始,他同另一位同事在車站值班,一見到乞丐便將他們趕走,絕不讓他們留在車站。

  在南京路步行街(浙江中路以西),有很多肢體傷殘的人在行乞,有拄著拐杖邊走邊討的,也有坐在路邊等人給錢的。

  在東亞飯店的騎樓外,記者看到一個麵目清秀的少年靠著柱子,左腿低位截肢,但袒露在外,少年麵部表情很漠然。有兩個城管人員路過,少年便站起來,避身石柱後,等那兩人走遠,又回到原地坐下。

  誰來“約束”乞討者?

  自從政府改“收容遣送”為“救助管理”之後,這座城市裏的乞討者便一下子冒出來許多。在黃金周暗訪丐幫時,記者也隨機詢問了行人遊客對乞討者的看法。對於城市裏形形式式的乞討者,李小惠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李小惠對自己的判斷能力感到很懷疑——究竟哪個才是真正需要救助的?“我發現在這矛盾的判斷中,我的心在一點點變硬,對人的信任度也在一點點下降。”

  但盡管如此,在河南中路的地鐵口,李小惠還是從零錢袋裏掏出了一枚硬幣放到了李老太的塑料杯裏:“麵對這樣一個老太太,我無法視而不見。”

  在地鐵裏匆匆而過的李小惠,最後對記者如是說,“政府改‘收容遣送’為‘救助管理’是一種進步,沒有人擁有權利去驅逐乞丐離開城市,但現在需要有人來‘約束’乞討者——希望職業乞丐越來越少,更希望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人,都能得到幫助。”

  “有關乞討者的話題比較敏感”,當記者電話采訪一名社會學家時,這名不願公開透露姓名的學者說:“現在發表這個話題的觀點,很可能會招來罵聲一片。”

  在他看來,出台規範對乞討人員的相關管理措施是當務之急。盡管現有的法律沒有任何一個條款規定,有勞動能力者不得做乞丐,有人甚至認為,應把做乞丐的自由看作是自身的自由,但畢竟整個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是勞動光榮,鄙視不勞而獲者,乞討這一謀生方式並不是人類所提倡的。

  乞丐雖然不違法,但它畢竟是社會的傷心麵,它所造成的危害還是隨處可見的,影響市容、治安,給當地的城市管理帶來許多麻煩;同時,對其所在家鄉和其他類似文化落後、經濟貧窮的地方也產生了負麵影響,由於乞討者文化低下,長期的乞討生活很容易改變他們通過努力提高文化、掌握先進技術去改造自身貧窮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使這些人的觀念從“笑貧不笑娼”進而發展到“笑貧不笑乞”的地步。 (文/楊柳 李瑤)

· 統領40乞丐的13歲少女幫主的傳奇經曆
· 乞討成職業瀟灑拒救助 哈爾濱乞丐很有“錢”途?
· 哈爾濱多數乞丐拒絕救助
· 殘酷“遊戲”又上演 重慶5個少年打死乞丐
· 陝西三名中學生故意傷害致死女乞丐被判有期徒刑
· 陝西三名中學生故意傷害致死女乞丐被判有期徒刑
· 11歲男童孤身來連 花光90餘元險成乞丐
· 大連“丐幫”因“財務糾紛”內訌 幫主打死副幫主
· 大連 “街頭勸導”頻遭乞丐白眼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係。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係。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