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要發現:陝西陽陵西漢墓發現2100年前花生,玉米 (圖)

(2007-10-11 23:56:26) 下一個


圖中為已經完全碳化的疑似花生,在經過10多年多學科專家的研究分析後,證實這些疑似花生確實為花生。

漢陽陵現2100年前花生 花生出現史提前1600年 http://xian.QQ.com 
2007年10月10日10:29   西安晚報

本報訊 

花生一般被認為是16世紀才從南美洲傳引到中國的,但考古人員從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裏竟發現有花生,這一事實經專家近期最終確認,被稱作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花生。這一發現把我國花生出現的曆史提前了約1600年。

昨日,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向記者介紹,這個發現其實在17年前就開始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漢陽陵核心區開始勘探試掘,至今探明各類從葬坑共有193座,已發掘或試掘有20多座,其中2座內有糧倉。其一是帝陵東側的15號坑,出土有導官令印(導官為漢官名,掌禦用和祭祀的米食幹)、大量侍從生活用具和豬狗羊等陶俑,以及大量的糧食,中有稻、麥、穀、糜子等。

其二是南區17號坑。其坑南北全長37米,主坑底的北部出土有兩輛華蓋俑車,為原大小的1/3彩繪木車;還有64件著衣式鎧甲武士俑,武士俑高約62厘米,均身左側挎鐵劍,左手持盾、右手執戟,其戟頭為鐵質,木柄繪飾紅色約長1.2~1.5米。據考證這些武士俑是象征守護軍隊糧倉的部隊,被認為是中央衛隊的南軍。還出土武士俑身上佩的印章,印文為“軍右大(太)倉”。主坑南部有20餘米長用木板分隔成10個大小不同的空間,內裝滿不同種類的糧食,以穀為主,也有麥、糜子等。

這是1990年發掘的結果。1991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路易斯·馬紮坦特曾針對該處出土的糧食等作了報道,美國俄勒岡大學一位從事玉米研究的教授專家從報道照片中辨認出有玉米,後前往漢陽陵專門考察。考古人員在坑底起出20多筐漢代糧食遺留物,美國專家在其中精挑細揀,找出了20多粒像花生米樣的植物種子。這些種子保留了完整清晰的外形,與現今常見的花生極為相似,其莢殼已無存,果仁外皮卻似呈粉紅色,內中的兩瓣子葉和胚芽也清晰可辨,隻不過年代久遠已經碳化,其是否花生一時難以證實。考古人員後來把這些種子交給西安文保中心鑒定,參與鑒定的有生物、地質、化學等多方麵的專家。鑒定進行十分艱難,一直持續到今年,最近才被一致確認是花生無疑。近日東亞農業史研討會在楊陵召開,各國專家對此十分關注,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王保平說,由於漢代視死如生,隨葬品多按照現實生活的式樣入葬,在高級別墓葬中經常能發現碳化的糧食作物,但發現漢代即有花生還是第一次。一般認為花生原產於南美洲玻利維亞南部、阿根廷西北部,約在16世紀初經東南亞引入閩粵後,相繼傳到內地各處,明代後期才得到推廣。而漢陽陵出土的花生顯示早在2100年前的西漢初期中國就有花生,這比明代之說早了約1600年。漢陽陵遺留的花生是外來還是中國自產?能否說明中國早就是花生出產地?這些花生當時在中國是作為糧食還是其他用途,是否大量種植?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文/圖記者呼延思正實習生田苗

[責任編輯:liyuliu)

————————————

西漢的花生 漢陽陵出土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7.10.11 03:06 am


花生一般被認為是六世紀從南美洲傳到中國,但近日經專家確認,距今兩千一百多年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裏,已經有花生。

換言之,早在西漢時期,民眾就能種植花生,從而把中國種植花生曆史提前約一千六百年。

新華社報導,陝西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表示,漢陽陵至今探明各類從葬坑共有一百九三座,已發掘或試掘有廿多座,其中二座內有糧倉。

帝陵東側的五號坑出土有導官令印(導官為漢官名,掌禦用和祭祀的米食)、大量侍從生活用具和豬狗羊等陶俑,以及大量的糧食,其中有稻、麥、穀、糜子等。在南區七號坑出土有六四件著衣式鎧甲武士俑。據考證,這些武士俑象征守護軍隊糧倉的部隊。主坑南部有廿多公尺長用木板分隔成個大小不同的空間,內裝滿不同種類的糧食,以穀為主,也有麥、糜子等。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這項發掘的結果,引起美國俄勒岡大學一位從事玉米研究專家的注意。他對照片中的穀物研究後,認為其中包含玉米。根據他的說法,考古人員從中提取一些穀物樣本進行研究,但並沒有發現玉米,卻發現廿多粒類似花生的植物種子。這些種子保留完整清晰的外形,與現今常見的花生極相似,隻不過年代久遠,已經碳化。

考古人員把這些種子交給西安文保中心鑒定,直到最近才被確認是花生。近日東亞農業史研討會在楊淩召開,已引起專家關注。

王保平說,由於漢代事死如事生,隨葬品多按照現實生活的式樣入葬,在高檔別墓葬中經常能發現碳化的糧食作物,但發現漢代有花生,還是第一次。

【2007/10/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