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胡令——世無冉閔,漢人已從地球消失?
(2007-09-02 03:56:16)
下一個
世無冉閔,漢人已從地球消失?
標簽: 冉閔 石勒 胡人 漢人 中原
很少有一個曆史人物像冉閔這樣充滿爭議,以致於主流教科書因為無法定論而不得不將他忽略。在那個扭曲的時代,他的行為也可以說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評價他?捧殺還是棒殺?
世無冉閔,漢人已從地球消失!
目前我所找到最早持這一觀點的是清未學者荊駝寫的“冉閔傳”,稱冉閔「振古鑠今,扭轉乾坤」,見《江蘇》,11/12期合刊本(光緒30年4月1日),頁89,104-5。
據晉朝時期的“晉·江統〈徙戎論〉”五胡亂華之前,北方遷入中原的胡人已高達數百萬,很多地方超過了當地漢人人口。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
《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
留在北方的人命運很悲慘。凶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裏。(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煌”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
當時“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殘留的漢人,為了免於屠殺,紛紛築堡自衛,與胡人對抗。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些人認為的“塢堡遍地都是”,當時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裏才有一個。
按鳴沙山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測當時北方的漢人最多不過四百萬左右。
大屠殺了多年之後,石勒估計也殺累了,聽錄了謀士要他建立“根據地”做“皇帝“的建議,改變策略,開始有了收降漢人做奴隸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殺。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據漢人張賓的建議,定都襄國。中原農業經濟得到一點恢複。
在南方石勒長期與祖逖將軍做戰.祖將軍死後,沒人能有效的組織北方各堡與胡人對抗。公元320年前後,屈指可數的幾個保壁大帥也最後降石趙,石趙王朝完成了對中原和關中的牢固統治。
到公元349年,冉閔屠胡之前,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來的胡人。有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主動遷進來的,有武裝打進來的。
晉朝統治時期,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隴,東至東海”的廣東區域,不斷的有各胡酋占山為王,擾亂地方。但大都不敢公開反對東晉的統治,為害的區域隻是個別郡縣,不對晉朝統治集團構成威脅。直到凶奴人劉淵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現,凶奴、羯人合流,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建立後趙。
後趙統治北方時,當時的漢人不超過五百萬左右,胡人卻與這個數相當甚至高於這個數。胡人人口還在增長,而漢人不斷減少。
《晉書》:“方今四海有倒懸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複仇之憾!”以冉閔為首的漢族人們對入塞胡族的複仇行動,是漢人發起的絕地反擊。
入塞胡族成份複雜:
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鐵弗族、盧水胡、鮮卑(史書稱白虜)、九大石胡的遠遷部落等主體都是金發碧眼的白種人。
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體為白種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為黃種人。
而薑、夫餘、烏桓(東胡與凶奴混血)、和入侵遼寧的高麗等民族主體為黃種人,個別部落除外。
如果等他們殺盡了北方漢人,在中原地區繁殖起來。會成為一個金發碧眼的種族(根據現在鮮卑後代千分之幾白人血統都成顯性基因的特征),會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間,再把南方的三百萬人殺掉,或大部份殺光小部分漢族被溶入新的種族。而不是其它各胡基本上被殺絕,僅占北方漢人人口百分之幾不到的胡人溶入北方漢族。漢族像其它的三大古國的民族一樣亡族是很可能的。
公元350年前後,冉閔殲滅數十萬後趙軍團,推翻萬惡的後趙王朝,致書各地,號召漢人起來瘋狂屠殺胡人複仇,史載全國各地:所在承閔書誅之。
當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北部、陝西的漢人都紛紛起兵,僅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甚至遠在隴西的麻書收到冉閔的“討胡檄文”後,都殺掉所部胡人響興,因為隴西胡人太多,麻秋帶領部下斬關向東出關中去投靠冉閔,中途與胡人王朗幹了一仗,殺朗部胡人數千,後被氐酋蒲洪捉了去。)
除了向侵略者報仇外,冉閔最大的功績還在於驅逐胡蠻數百萬出中土。
“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
石虎統治後期,冉閔散發倉庫中救濟饑民.冉閔推翻後趙,分兵四麵出擊,與各胡酋互攻,數百萬胡人被中原人們驅逐(石虎強遷到鄴城的共計幾十萬漢人,也有近半數在動亂中返還家鄉,中途大部份被胡人所害。)
氐、羌、胡、蠻等各民族數百餘萬,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老家。返遷途中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閔使胡族大返遷,造成中原百餘萬胡人死亡達十之七八,這就變相的殺了百萬胡人.
中國曆史上後來建國的十六國國家,鮮卑除外,是成功返回去的未被殺滅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但這時胡人數量大減,民間漢人恢複增長.
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複的可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戰。
五胡亂華時的少數民族往往打戰不論男女老少全族皆兵。當然往後發展精兵全由男子充當。在十六國南北朝頻繁的戰爭中,胡族大量戰死,胡族彼此之間也相互滅族。
民間從事農耕的漢人不斷恢複增長,北朝東西魏的戰爭使胡人人口枯竭.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這一時期.鮮卑國主們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漢軍的起用為後來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外部條件。
如果沒有冉閔的“殺胡令”,沒有他號召漢人複仇,驅逐各胡出中原。以後會是什麽樣?
首先胡人在中原繁殖上千萬人口後,再把南方的漢人殺絕並不是不可能的,中國的主休民族漢族也會像別外三大古國一樣被異族取代。
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隻留下四五百萬,這得主要歸功於凶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
冉閔滅後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凶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複仇屠殺。 羯族與凶奴在血腥的民族報複中被基本殺絕。
可惜的是一支萬人的羯族部族,因為向北投降鮮卑而保留下來.後來鮮卑人幫助它們殺了冉閔,鮮卑入主中原。這支羯人在鮮卑的統治下以打仗為業。
鮮卑內戰時羯酋造反,壓抑久了的爾朱羯瘋狂地殺著鮮卑人,差點將鮮卑滅族。
在鮮卑複仇的打擊下,羯人在侯景帶領下跑到南方梁朝統治區,好心的南方梁朝政府接納了他們,收為雇傭軍。忘恩義的侯景確殺死了梁武帝,對江南漢人實施血腥的種族屠殺,使原本人口眾多,千裏沃土的江南變成赤地千裏,屍骨遍地,雜草叢生的不毛之地(僅屠健康城就將全城四萬戶約二十萬人殺絕.).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亂,試想如果侯景這時再殺到南朝的兩廣地區,把未充分武裝起來的兩廣地區也個個擊破,再把當地漢人也殺光,南方除個別山區外可真謂無人了。
直到後來,南梁將領陳霸先帶珠江流域的兩廣軍隊準備充分後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價才滅此悍族,這一種族才真正從地球上消失。
陳霸先將從江南跑來兩廣的難民回遷,把許多原本在兩廣和越地山區的人口補充到長江中下遊,充實當地人口。陳霸先建立陳朝,采取了很多開明的措施來恢複經濟和人口增長,即使這樣直到隋滅陳時已經很多年過去了,南方的人口卻一直沒有恢複到侯景之亂前的規模。
由此可見,單侯景幾千羯兵就可血腥殺光江南人,更別說幾百萬白種胡人如果沒被驅逐出在中原,而在中原繁殖幾千萬後必然向南方要生存空間的結果!
冉閔趕胡族出中原,為漢人的發展創造了空間,令山東、河南、安徽、江蘇(長江以北地區)、湖北(長江以北地區)回歸東晉。冉閔的神兵鐵騎,讓胡人從此不敢再輕視漢人的武力,收斂了他們肆意搶掠的行徑。冉閔,不愧為我大漢英雄,其功業利在千秋!!!
————————————
2007-06-11 | 漢人的民族英雄~!因為他漢人才未被滅族 標簽: 冉閔
冉閔
冉閔(卒於公元352年6月1日),漢族,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冉閔為今人所廣為知聞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
冉閔出身於當時名震天下的乞活軍, 乞活軍當時已歸順後趙,冉閔參與了石虎攻打鮮卑和西羌及平服凶奴餘部的戰爭,建立了軍功,被石虎收為義子.在石虎後期,利用手中軍權,將後趙帝國的糧食散發給漢族饑民,收買人心.石虎死後,靠四十萬漢人屍肯修建起來的後趙皇宮發生不明原因的火災(襄國宮殿倒時明確史料為冉閔所煉燒死),大火燒了一個多月.冉閔借此機會,放出石虎從全國各地的搶掠十萬漢族婦女,很多人已經無家可歸了,冉將之許自己的部下與高力漢族衛士,收賣人心.
冉閔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後趙(羯族所建立)後,利用當時漢人對胡人的刻骨仇恨,一次次煽動胡漢紛爭,弄的天下大亂,數百萬胡人在他發起的戰爭中死於非命,漢人死者亦不計其數.他發布了臭名昭著的<殺胡令>和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漢族主義暴發的<討胡檄文>,冉閔當時致書北主各地,號如漢人起來屠殺胡人. 冉閔的做法為東晉所不齒,不予響應。
公元349年五月,冉閔扶立傀儡石遵,使其“殺世自立”。石衝聞之,帥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餘萬胡軍南下,被冉閔等殲滅於平棘,冉閔俘殺了石衝,為消滅胡人的有生力量,冉閔坑殺被俘降軍三萬餘人;冉閔要求石遵“正式”讓位予他(類似於漢魏晉之間的憚讓),石遵當然不原將祖宗的基業讓出;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閔殺石遵,胡族勢力激烈反抗,冉閔盡殺胡人十餘萬,中原大亂。(《晉書》誌第三)。同一時間,冉閔改後趙國號為衛,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鑒,以圖挾天子令諸侯(後趙全國當時到處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將,可惜此舉並不見效)。關中的趙樂平王石苞自關中率大軍東討冉閔,後被冉閔殺;中書令李鬆、殿中將軍張才夜受石鑒書誅閔,亦被殺;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參與誅殺冉閔,也被冉閔所殺;姚弋仲、蒲洪等連兵,移檄中外,號召天下胡人殺掉冉閔.....
冉閔看到各地的胡將都不聽命於他,與之為敵,石鑒背後計劃除去他(石鑒被閔殺時在位一百零三日)。冉閔攻斬了石鑒叫來殺的的孫伏都三千羯士等人,縱兵屠殺,自鳳陽至琨華,橫屍相枕,流血成渠。冉閔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和“近日孫、劉構逆,支黨伏誅,良善一無預也。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複相禁。”結果方圓百裏的漢人都跑了過來,胡人全部離去。冉閔看到胡人終究不聽命於已,親自帶兵在鄴城周圍屠殺胡羯二十幾萬人。
冉閔還下達<殺胡令>外,致書各地號召北方漢人起來屠殺胡人。於是,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遷入中原的五胡六夷死者不計其數,很多漢人也被誤殺,特別是山西南部的血腥報得中,很多長的像薑氐的漢人也被當作胡人殺死.
冉閔立國僅三年,沒有一個月不與眾胡聯軍大戰,死者不計其數.有史可查的冉閔殺人記錄有:冉閔攻打胡酋張賀度,斬二萬八千首級;斬凶奴劉顯帶的胡羯軍三萬餘級等。冉閔建立的冉魏,並為被史家列為十六國之一。
冉閔以武力方式變態的要求各胡退出中原,各還本土,路上相互殺掠,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止二三,造成數百萬人死於途中.冉閔的瘋狂做法造成了十六國時期的一次最大浩劫。
冉閔,初為後趙國君羯人石虎部下將領,並為石虎養子,遂改姓石。昌黎大戰中,少年冉閔首次出場,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遊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鏡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恒,夫餘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鬥中屢立奇功,拔擢高位,威震華夏。
當時羯胡暴孽,殘害漢民。後趙皇帝石勒統治時,為使胡人人口超過漢人人口,北方漢人被大量屠殺。石勒規定漢人被稱作“奴仆下才”的同時,要尊“胡人”為“國人”,違者斬。石勒規定胡人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漢人不得反抗辱罵胡人,甚至他的開國漢臣也常被搶。
石勒死後,羯人石虎殺光石勒的子孫。比石勒更殘暴百倍的統治北方漢人,石虎本已有多處宮殿,又在長安、洛陽、鄴城、襄國等地廣修新宮,漢人勞工死者不計其數。一次性搶掠漢族民間少女五萬(石虎征四萬多人,石虎的兒子又背著他征一萬名漢族少女)。
石虎無休止的發動戰爭,強征五十萬漢人造甲,十七萬漢人造船,折磨饑餓至死者三分之二。胡族豪強們除了行軍打仗外,在和平年代也常以人肉為食,要求孩子也跟著他們學。石虎經常去大臣家裏強奸掠來的“鮮貨”,將少女人頭作“藝術品”,甚至連尼姑也不放過,經常和大臣一起吃尼姑肉。其間人民的反抗,均被血腥鎮壓,死者不計其數——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當時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被吊殺的漢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
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十餘年內北方漢人從數千萬銳減至四百萬,造成赤地千裏的景象,“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傍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繁殖。
自稱“野獸”的石虎將邯鄲以南(一說臨漳以南)中原地區,數萬平方公裏土地劃為其狩獵圍場,規定漢人與野獸相遇時,不得向野獸進攻,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被殺或被野獸吃掉的人不計其數,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何愁?”。他的大臣上書稱他的“業績”是“奪漢女十萬餘口以實後宮,環地數千裏以養禽獸”…… 羯趙暴行罄竹難書。
公元349年,石虎死,五月,冉閔扶立傀儡石遵。石衝聞之,帥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餘萬胡軍南下,被冉閔等殲滅於平棘,冉閔俘殺石衝,為消滅胡人有生力量,坑殺被俘降軍三萬餘人;冉閔要求石遵禪位予他,石遵拒絕。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閔殺石遵,胡族勢力激烈反抗,冉閔盡殺胡人十餘萬,中原大亂。同年,冉閔改後趙國號為衛,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鑒。後趙全國當時到處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將,關中的趙樂平王石苞自關中率大軍東討冉閔,後被冉閔殺;中書令李鬆、殿中將軍張才夜受石鑒書誅閔,亦被殺;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參與誅殺冉閔,也被冉閔所殺;姚弋仲、蒲洪等連兵,移檄中外,號召天下胡人殺掉冉閔…… 冉閔看到各地的胡將都不聽命於他,與之為敵,石鑒亦在背後計劃除去他。
350年正月,冉閔在部將李農和王基的擁護下推翻羯趙並殺死石鑒,複姓冉氏,建立魏國,依然建都於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裏鄴城遺址),改年號永興。
冉魏建立後,冉閔下令殺羯。一日內數萬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是時前後約有二十萬人被殺。
冉閔的屠殺引來強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祗稱帝,建都於襄國(今河北邢台),非漢人的將官紛紛響應。
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起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以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希望東晉勢力重返中國北方;但並未被東晉接納。
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以奇兵突襲各路胡軍,
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裏,斬匈奴首三萬;
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六戰於鄴城以兩千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收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
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石虎的38個孫子亦盡為冉閔所殺。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後趙滅亡。
但數場大戰打下來,冉閔手下的漢軍越打越少,卻又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占據遼東,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卻進入極盛時期,他乘中原大亂占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
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鐵騎兵為主)包圍。冉閔令人在慕容恪軍中散布流言以鼓噪聲勢,慕容恪所帶鐵騎兵在陣中衝殺不久便十分疲憊了。冉閔利用其步兵靈活機動的特點拖垮了慕容恪的軍隊,連殺三百餘人,衝散了慕容恪的軍隊,終於殺出包圍圈。突圍東走二十餘裏,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坐騎朱龍戰馬因過度疲勞而突然死亡,冉閔被俘。
慕容恪捉到冉閔後,赴薊城(今天津市薊縣)獻與國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閔下拜,冉閔拒絕,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閔回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閔:“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稱帝?”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今遼寧朝陽),斬於遏陘山。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裏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案語:冉閔壯誌未酬,天地為之大慟。上天倘若體恤冉閔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的良苦用心,為何不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令其受盡謾罵千年不得公正評價?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知曉?
冉閔號召天下漢人掃清中原,消滅大量胡族。在被群胡絕對優勢兵力圍攻下,創造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的真實神話。然而終其一生未和南方東晉打仗。冉閔被侵入中原的各胡軍隊圍攻時,攻襄國的戰爭一度失利,而東晉政府卻無恥地打著“正統”的旗號進攻他後方,以招降或武力方式向北推進,山東、河南很多人以為他死了而歸順了東晉,即使這樣他也未向東晉開戰。
冉閔死後,冉魏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閔生前收留了二十多萬由於戰亂而無家可歸的漢人婦女,並幫助自己的士兵尋找失散的家人,在冉閔放羯人強搶的漢族少女回家時,她們大多沒有離開,因為她們已無家可歸。冉魏滅亡,厄運重降,鮮卑大軍南下時將她們充作軍糧,先奸後吃。冉魏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而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當初在冉閔和中原各路義軍連戰連勝的武力威脅下,氐、羌、胡、蠻各族數百餘萬,各自均想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從此遠遷回中亞老家。在返遷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這場胡族大返遷造成數百餘萬胡人死亡達十之七八。
十六國時期後來的國家,除鮮卑外,均為當初返回了的胡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但這時胡人數量很少,也見識過漢人血腥報複的可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戰。在十六國南北朝頻繁的戰爭中,胡人大量戰死,甚至彼此之間相互滅族。而民間從事農耕的漢人不斷恢複增長,北朝東西魏的戰爭胡人大量戰死後,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鮮卑人的國主們甚至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這就為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外部條件。
然而冉閔的王朝時間太短,亡國時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更沒人能評價其曆史意義。後來鮮卑北魏統治北方數百年,其間史官大多漫罵冉閔,片麵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史書上罕有人為冉閔仗義直言,而後代又缺乏資料.隻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
遙想當年,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人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的,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意願。並非冉閔有心挑撥,而是當時的民族矛盾確實無法調和。
縱觀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在戰亂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蠻族部落把創造古印度文明的當地人列為種姓製度中最低層的賤民當作奴隸一樣的驅使至今;五胡亂華之時,當創造古中國文明的人們麵對相似的窘境時,有一個冉閔站了出來,他招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號令所到,民皆響應,漢軍威武,胡寇散潰,九州大地終複炎黃本色,我族免於重蹈他人覆轍,中華文明的主體得以延綿。
而今斯人已遠去,我們隻能通過被篡改的史料來一窺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傳奇生涯。嶽飛、文天祥,都是我們很熟悉的人物,冉閔對漢民族的功績應在二人之上。山中青山歲歲青,世上繁華一千年。千年前這片土地上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但時間融合了一切,今日的中國,我們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和諧大家庭。當昔日激烈的戰事變為今日塵封的曆史,古人的豪情蕩漾在今日的心間,湧起異樣而複雜的感觸。
後為史料原文的整理,乃諸位史官之言語,權作參考:
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父瞻,本乞活軍士。乞活軍者,源起晉末之“八王之亂”,時宗室內爭,戰亂頻仍,並州吏民苦甚,乃擁宗室東贏公司馬騰流亡冀州,以乞活路,號“乞活軍”。永嘉五年,後趙石勒破乞活軍統領陳午於蓬關,俘獲甚眾。時瞻年方十二,亦為勒所俘。勒見瞻年少英武,甚愛之,遂令其侄石虎養以為子。及長,驍勇多力,屢立殊勳,積功拜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惜壯年病歿。石虎待閔一如親孫。閔幼而果銳。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石虎淫暴好殺,屢征四方。後趙伐前燕慕容皝,石虎自統二十餘萬銳卒直趨棘城,為皝子慕容恪疑兵所敗,眾皆棄甲逃奔趙都襄國,折兵三萬,唯冉閔之軍進退有序,兵士一無損。梁犢東宮戍卒亂起,亦閔為先鋒,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晉穆帝永和五年,後趙暴君石虎終病死。幼子石世立,諸子相爭。閔縱橫其間,左右逢源,石虎諸子,或自相攻而死,或為閔所誅,迨永和六年,惟剩石鑒為帝,餘無一存矣。時朝政已為冉閔及閔之故交、舊時乞活軍將、司空李農所掌。羯人、龍驤將軍孫伏都密結三千餘羯胡士兵士,欲待閔、農二人入宮之時殺之。然閔勇武,號“萬人敵”,農亦出於乞活軍,謀曉鬥戰,與孫伏都攻戰禁中,勁誅三千餘羯兵。宣令內外:“六夷胡人有敢持兵器者皆斬!” 幽禁石鑒於深宮,嚴加監守。十數年飛揚跋扈,暴虐中土之羯胡部人皆大懼,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為試人心,冉閔遂於鄴城令:“近日孫伏都等人構逆,支黨伏謀,餘皆不問。自今日起,與本官同心者留於城內,不同心者聽任外出。” 令下之日,趙人百裏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閔知羯胡終不為己所用,遂布殺胡令:漢人斬一胡人首級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東門。未竟日,即已斬羯人首級數萬,閔亦親率領漢族軍將,於鄴城內外搜殺羯胡,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四方軍鎮,亦從閔之令,捕殺羯胡,因以首級詣功,遂有高鼻深目多須之漢民複被殺邀功。後趙宗室汝陰王石琨、太尉張舉及軍將王朗等集七萬軍,不甘坐以待斃,起而反擊,徑趨鄴城。閔奮神威,將千騎自鄴城北門出,手執兩刃矛,飛馳入敵陣,如狼入羊群,趙軍乃潰,餘眾皆飛奔回冀州。冉閔、李農乘勝,集眾三萬出鄴城,往石瀆討後趙大將張賀度。帝石鑒欲趁機召在外之羯胡軍將,乘鄴城空虛攻之。事瀉,閔、農馳歸,立誅石鑒,複殺石虎孫輩三十八人,盡殪石氏。至此,石趙亡。國中無主,司徒申鍾等乃聯名上書,勸冉閔進帝位。閔固讓李農,農以死固請。閔遂於永和六年初即帝位,國號大魏,改元永興。立其子冉智為太子,以李農為太宰,封齊王。然冉魏新立,周遭強敵遍布。四月,據襄國之後趙新興王石祗稱帝,以汝陰王石琨為相國。五月,閔殺李農及其三子,並尚書令王漠、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蓋彼脅閔之帝位,縱農乃閔乞活軍之故交,亦互疑。然閔既殺之,四方之乞活軍舊部不複助閔,自損一臂。閔亦憂此,故遣使江南,告晉廷:“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然閔稱帝,已拂晉廷,複以敵國禮來見,晉廷不理。八月,石祗派相國石琨、鎮南將軍劉國統軍十萬攻鄴城。雙方戰於邯鄲,石琨大敗,損萬餘。劉國等與石趙故將張賀度等聯軍,集於昌城,欲再次大舉攻鄴。閔先遣王秦等三大將統步騎十二萬屯於黃城,自統八萬精卒為後繼。雙方戰於蒼亭。張賀度等不敵,閔斬首三萬,餘軍皆為所俘,振旅而還。戎卒三十萬,旌旗鍾鼓綿亙百餘裏,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之。永興元年歲末,閔又親統步騎十萬攻襄國。臨行,署其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於、驃騎大將軍,以降胡千人配為親軍。光祿大夫韋佑切諫:“胡、羯,我之仇敵,今來歸附,苟存性命耳。萬一為變,悔之何及。應該誅屏降胡,去單於之號,以防微杜漸。”時閔正欲收買眾心,撫納胡人,大怒之下,誅殺韋佑及其子韋伯陽。閔是舉,以隱現敗亡之征。襄國堅城深濠,閔攻三月餘,死傷無數,仍未下。石祗也已困獸奪氣,自去帝號,稱趙王,派太尉張舉往前燕慕容氏乞師,許獻以傳國玉璽;並遣將軍張春詣羌酋姚弋仲,乞軍求援。姚弋仲立派其子姚襄領二萬八千兵來救,前燕慕容俊亦派將軍悅綰率三萬兵來赴。閔見腹背受敵,欲親統大軍出。衛將軍王泰諫曰:“今襄國未下,外救雲集,正欲吾出戰,再腹背夾擊。吾應堅壁高壘,觀勢而動,尋機出奇兵。且陛下以萬乘之尊,親臨行陣,萬一有失,大事去矣!”奈道士法饒言:“吾觀天象,太白入昂,當殺胡王!陛下圍襄國日久,無尺寸之功;今外賊大至,又畏敵不擊,如此,將何以服眾?”閔遂自逞匹夫之勇,拍案而起,拔劍下令:“朕戰意已決,敢諫阻者斬!”閔軍久圍堅城,意沮力疲,複遇羌、鮮卑之銳卒,終大敗,閔死戰,僅與十餘騎逃還鄴城。太子冉胤之千人胡族親軍,趁勢而反於,擒胤與左仆射劉琦,降於石祗。胤、琦立被虐殺。喘息已定,閔親出行郊祀之禮,眾心稍安。悔不納韋佑忠言,追封佑為大司徒,肢解道士法饒父子。石祗危而複生,遣大將劉顯將兵七萬攻鄴城,一路行進,直抵鄴城郊二十餘裏之明光宮。閔憂甚,問計於衛將軍王泰。然泰恨先前閔不采其策,托稱敗退之際中箭,傷重不能麵君。閔親臨探問,泰固稱疾篤。閔怒,語左右:“王泰巴奴,朕之身家豈賴其?觀朕先滅群胡,回斬王泰!” 閔悉眾出戰,金身錦袍,立馬當先,大破之,斬敵首三萬級。乘勝追擊,直追劉顯至陽平。顯大懼,秘人請降,示回襄國殺石祗以自救。閔方止兵,大勝而歸,即斬王泰,夷其三族。劉顯引軍還襄國,立殺趙王石祗及其宗室、高官十數人,傳首鄴城。閔命將石祗首當街焚毀,下詔封劉顯上大將軍、大單於。顯既誅石祗,複君臨襄國,乃稱王,攻冉閔之常山。閔留大將軍蔣幹輔太子冉智留鎮鄴都,自統八千精騎馳救常山。閔軍方至,顯之大司馬王寧既降,閔大敗劉顯,乘勝追至襄國。劉顯方逃入城中,欲憑此堅城拒守,其大將軍曹伏駒即開城降閔。閔大開殺戒,誅劉顯及其公卿百餘人,複焚石趙所建之襄國宮室,遷其民於鄴城。永興三年五月,時前燕慕容俊已侵據幽、薊,乃遣慕容恪、慕容霸等攻冀州,進擊冉閔。閔仍倚其神武,自領軍敵之。閔之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久經戰陣,諫勸曰:“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宜先避之;俟其驕惰,然後益兵以擊之!” 閔怒道:“朕正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 閔屯紮安喜,慕容恪引鮮卑兵逼近,因深懼冉閔神勇,不敢妄攻之。閔複轉至常山,慕容恪麾兵進擊,雙方立陣於廉台,閔軍多步卒,燕軍皆勁騎,然燕軍十戰皆大敗。慕容恪思良久,乃定連環馬之計,令諸將道:“冉閔本性輕銳,又自以眾少,必與我軍死戰。我厚集中軍之陣以待之,候其合戰,卿等從旁擊之,必可大勝!”再戰,閔騎跨朱龍寶馬,左操兩刃矛,右執釣戟,身先士卒,擊衝燕陣。遠望大旗,閔知是敵中軍所立,縱馬直衝。慕容恪一揮令旗,燕軍兩翼收擺,盡圍閔軍於中。慕容恪用連環馬,人馬縱死,仍鎖連於一處,障礙重疊,阻閔軍之突。然閔英勇甚至,竟潰圍而出,東逃二十餘裏,所騎朱龍寶馬忽倒地而斃,閔落於地。燕軍鐵騎齊擁,終生擒之。及俘送薊城,慕容俊令將冉閔縛送大殿,高聲斥責:“汝奴仆下才,何得妄自稱帝?”閔終為吾華漢之英豪,慨然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麵獸心,尚欲篡逆。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可做帝王?”終為俊所殺,年二十七。奈良氏讚曰:冉閔神武蓋世,欲蕩清河朔,盡滅諸胡,以靖宇內。惜自恃英武,而終乏遠謀,兵敗身死。然其誅羯胡之舉,雖不避血腥,終使中土之漢民,免胡人之欺淩蹂躪。後世之異族,亦無敢效羯胡之暴虐。天生豪傑,華夏幸甚!
===========================================================
關於冉閔生平,事跡。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曆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漢民,視漢人不如犬狗,史書上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在五胡亂華,胡族大肆屠殺漢人的紛亂年代,老百姓為了活命,遷徙的流民潮幾乎席卷了整個中國。冉閔的父親冉瞻就出身於當時名震天下的乞活義軍。乞活義軍是西晉末至東普活躍於黃河南北的流民武裝集團的一支,抗擊胡族,為生存而戰。冉瞻在一次作戰時為羯趙俘虜,因傷勢過重沒幾天就去世了,羯趙國主石勒欣賞勇冠三軍的冉譫,見當時十一二歲的冉閔聰明伶俐,石勒就將小冉閔認作幹孫子,為他改名叫石閔,並一手將他帶大。
仇人的強大使冉閔隻有將仇恨深埋心底,強忍內心悲痛討石勒歡心。成年後的冉閔驍勇善戰,在羯趙與鮮卑的戰鬥中屢立戰功,逐漸成為羯趙帝國的高級將領。公元349年,羯趙皇帝石虎死後其子十餘人互相殘殺。公元350年正月,石閔宣布複姓冉閔,殺死羯趙皇帝石鑒,同時殺死石虎的38個孫子,盡滅石氏,一舉滅掉了殘暴不可一世的羯趙帝國。其後冉閔即皇帝位,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冉閔下令鄴都城門大開,凡”六夷” (匈奴、鮮卑、羯、氐、羌、巴氐)“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 一夜之間,方圓幾百裏的漢人,扶老攜幼,全往鄴城裏麵湧;而一直以鄴城為老窩的羯胡及六夷外族,推車挑擔,拚命往外跑。
冉閔意識到這些胡族終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始終是中原戰亂不絕的禍根,便頒下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殺胡令》:“凡內外六夷胡人,敢持兵仗者斬,漢人斬一胡人首級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東門”。
一時間,鄴都城內漢人紛紛拿起武器追殺胡族,冉閔親自帶兵擊殺鄴城周圍的胡人,三日內斬首二十餘萬,屍橫遍野,同時冉閔還揚言要六胡退出中原,“各還本土”,否則就將其統統殺絕。
各胡深懼其下場將如同羯族與白奴人,組成聯軍連番圍攻冉魏政權。麵對胡族聯軍的瘋狂反撲冉閔沉著應戰 :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凶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裏,斬凶奴首三萬;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六戰於鄴城以一二千剛組織的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開始對入塞中原的數百萬胡族展開大屠殺,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裏之外的中亞老家。在返遷的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搶食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隻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凶手是凶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 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凶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複仇屠殺。 羯族與凶奴在血腥的民族報複中被基本殺絕。
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認冉閔為幹孫子的石勒沒有想到二十年後,這個十一二歲時由他帶大的小孩,會有一天再複姓冉閔,滅絕整個羯族,把他的子子孫孫殺的幹幹淨淨,一個都不留。
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統治今天外蒙內蒙和中國北部的鮮卑卻進入極盛時期。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糧。鮮卑族得到這一消息,急調二十萬鮮卑騎兵南下,想乘機消滅因剛掃清中原而元氣未複的冉魏政權。冉閔被鮮卑的十四萬先頭騎兵部隊在常山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最終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和敵人拚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
鮮卑國主慕容俊嘲諷冉閔:“你隻有奴仆下人的才能,憑什麽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斬冉閔於遏陘山。史書記載,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裏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鮮卑大軍追擊、屠殺,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
百度百科 > 瀏覽詞條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冉閔
冉閔(卒於公元352年6月1日),漢族,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冉閔為今人所廣為知聞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
冉閔出身於當時名震天下的乞活軍, 乞活軍當時已歸順後趙,冉閔參與了石虎攻打鮮卑和西羌及平服匈奴餘部的戰爭,建立了軍功,被石虎收為義子.在石虎後期,利用手中軍權,將後趙帝國的糧食散發給漢族饑民,收買人心.石虎死後,靠四十萬漢人屍肯修建起來的後趙皇宮發生不明原因的火災(襄國宮殿倒時明確史料為冉閔所煉燒死),大火燒了一個多月.冉閔借此機會,放出石虎從全國各地的搶掠十萬漢族婦女,很多人已經無家可歸了,冉將之許自己的部下與高力漢族衛士,收賣人心.
當時“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殘留的漢人,為了免於屠殺,紛紛築堡自衛,與胡人對抗。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些人認為的“塢堡遍地都是”,當時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裏才有一個。
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測當時北方的漢人最多不過四百萬左右。
冉閔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後趙(羯族所建立)後,利用當時漢人對胡人的刻骨仇恨,一次次煽動胡漢紛爭,弄的天下大亂,數百萬胡人在他發起的戰爭中死於非命,漢人死者亦不計其數.他發布了的<殺胡令>和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漢族主義暴發的<討胡檄文>,冉閔當時致書北主各地,號如漢人起來屠殺胡人. 冉閔還向東晉政權致書聯合抗胡,軟弱的東晉政府沒有答應。
公元349年五月,冉閔扶立傀儡石遵,使其“殺世自立”。石衝聞之,帥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餘萬胡軍南下,被冉閔等殲滅於平棘,冉閔俘殺了石衝,為消滅胡人的有生力量,冉閔坑殺被俘降軍三萬餘人;冉閔要求石遵“正式”讓位予他(類似於漢魏晉之間的憚讓),石遵當然不原將祖宗的基業讓出;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閔殺石遵,胡族勢力激烈反抗,冉閔盡殺胡人十餘萬,中原大亂。(《晉書》誌第三)。同一時間,冉閔改後趙國號為衛,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鑒,以圖挾天子令諸侯(後趙全國當時到處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將,可惜此舉並不見效)。關中的趙樂平王石苞自關中率大軍東討冉閔,後被冉閔殺;中書令李鬆、殿中將軍張才夜受石鑒書誅閔,亦被殺;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參與誅殺冉閔,也被冉閔所殺;姚弋仲、蒲洪等連兵,移檄中外,號召天下胡人殺掉冉閔.....
冉閔看到各地的胡將都不聽命於他,與之為敵,石鑒背後計劃除去他(石鑒被閔殺時在位一百零三日)。冉閔攻斬了石鑒叫來殺的的孫伏都三千羯士等人,縱兵屠殺,自鳳陽至琨華,橫屍相枕,流血成渠。冉閔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和“近日孫、劉構逆,支黨伏誅,良善一無預也。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複相禁。”結果方圓百裏的漢人都跑了過來,胡人全部離去。冉閔看到胡人終究不聽命於已,親自帶兵在鄴城周圍屠殺胡羯二十幾萬人。
冉閔還下達<殺胡令>外,致書各地號召北方漢人起來屠殺胡人。於是,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遷入中原的五胡六夷死者不計其數,很多漢人也被誤殺,特別是山西南部的血腥報得中,很多長的像薑氐的漢人也被當作胡人殺死.
冉閔立國僅三年,沒有一個月不與眾胡聯軍大戰,死者不計其數.有史可查的冉閔殺人記錄有:冉閔攻打胡酋張賀度,斬二萬八千首級;斬匈奴劉顯帶的胡羯軍三萬餘級等。由於冉閔的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幾百年的的鮮卑北魏的史學家把冉閔大罵一頓。在史書上沒有幾個人為冉閔正義直言。並未被史家列為十六國之一。
冉閔要求各胡退出中原,各還本土,各胡路上相互殺掠,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止二三,造成數百萬人死於途中.冉閔的做法造成了十六國時期的一次最大動蕩,避免了北方漢族被消滅的危機。
冉閔,初為後趙國君羯人石虎部下將領,並為石虎養子,遂改姓石。昌黎大戰中,少年冉閔首次出場,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遊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鏡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恒,夫餘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鬥中屢立奇功,拔擢高位,威震華夏。
當時羯胡暴孽,殘害漢民。後趙皇帝石勒統治時,為使胡人人口超過漢人人口,北方漢人被大量屠殺。石勒規定漢人被稱作“奴仆下才”的同時,要尊“胡人”為“國人”,違者斬。石勒規定胡人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漢人不得反抗辱罵胡人,甚至他的開國漢臣也常被搶。石勒死後,羯人石虎殺光石勒的子孫。比石勒更殘暴百倍的統治北方漢人,石虎本已有多處宮殿,又在長安、洛陽、鄴城、襄國等地廣修新宮,漢人勞工死者不計其數。一次性搶掠漢族民間少女五萬(石虎征四萬多人,石虎的兒子又背著他征一萬名漢族少女)。石虎無休止的發動戰爭,強征五十萬漢人造甲,十七萬漢人造船,折磨饑餓至死者三分之二。胡族豪強們除了行軍打仗外,在和平年代也常以人肉為食,要求孩子也跟著他們學。石虎經常去大臣家裏強奸掠來的“鮮貨”,將少女人頭作“藝術品”,甚至連尼姑也不放過,經常和大臣一起吃尼姑肉。其間人民的反抗,均被血腥鎮壓,死者不計其數——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當時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被吊殺的漢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十餘年內北方漢人從數千萬銳減至四百萬,造成赤地千裏的景象,“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傍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繁殖。自稱“野獸”的石虎將邯鄲以南(一說臨漳以南)中原地區,數萬平方公裏土地劃為其狩獵圍場,規定漢人與野獸相遇時,不得向野獸進攻,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被殺或被野獸吃掉的人不計其數,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何愁?”。他的大臣上書稱他的“業績”是“奪漢女十萬餘口以實後宮,環地數千裏以養禽獸”…… 羯趙暴行罄竹難書。
公元349年,石虎死,五月,冉閔扶立傀儡石遵。石衝聞之,帥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餘萬胡軍南下,被冉閔等殲滅於平棘,冉閔俘殺石衝,為消滅胡人有生力量,坑殺被俘降軍三萬餘人;冉閔要求石遵禪位予他,石遵拒絕。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閔殺石遵,胡族勢力激烈反抗,冉閔盡殺胡人十餘萬,中原大亂。同年,冉閔改後趙國號為衛,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鑒。後趙全國當時到處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將,關中的趙樂平王石苞自關中率大軍東討冉閔,後被冉閔殺;中書令李鬆、殿中將軍張才夜受石鑒書誅閔,亦被殺;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參與誅殺冉閔,也被冉閔所殺;姚弋仲、蒲洪等連兵,移檄中外,號召天下胡人殺掉冉閔…… 冉閔看到各地的胡將都不聽命於他,與之為敵,石鑒亦在背後計劃除去他。350年正月,冉閔在部將李農和王基的擁護下推翻羯趙並殺死石鑒,複姓冉氏,建立魏國,依然建都於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裏鄴城遺址),改年號永興。
冉魏建立後,冉閔下令殺羯。一日內數萬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是時前後約有二十萬人被殺。冉閔的屠殺引來強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祗稱帝,建都於襄國(今河北邢台),非漢人的將官紛紛響應。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起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以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希望東晉勢力重返中國北方;但並未被東晉接納。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以奇兵突襲各路胡軍,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裏,斬匈奴首三萬;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六戰於鄴城以兩千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收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石虎的38個孫子亦盡為冉閔所殺。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後趙滅亡。
但數場大戰打下來,冉閔手下的漢軍越打越少,卻又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占據遼東,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卻進入極盛時期,他乘中原大亂占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鐵騎兵為主)包圍。冉閔令人在慕容恪軍中散布流言以鼓噪聲勢,慕容恪所帶鐵騎兵在陣中衝殺不久便十分疲憊了。冉閔利用其步兵靈活機動的特點拖垮了慕容恪的軍隊,連殺三百餘人,衝散了慕容恪的軍隊,終於殺出包圍圈。突圍東走二十餘裏,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坐騎朱龍戰馬因過度疲勞而突然死亡,冉閔被俘。慕容恪捉到冉閔後,赴薊城(今天津市薊縣)獻與國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閔下拜,冉閔拒絕,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閔回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閔:“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稱帝?”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今遼寧朝陽),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裏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這是三國以後第一次發生臣子自殺殉國。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由於冉閔的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幾百年的的鮮卑北魏的史學家把冉閔大罵一頓。在史書上沒有幾個人為冉閔正義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