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訥:延安吃黑豆,三年困難毛主席腿腫得摁下去都是很深的坑

(2007-09-29 11:51:25) 下一個
新浪首頁 > 新聞中心 > 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專題 > 正文

我眼中的毛澤東--毛澤東的女兒李訥訪談錄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9日15:31 新浪文化

  解說:

  在北京萬壽路的這套普通幹部住宅裏,毛澤東的小女兒李訥和丈夫王景清過著平靜的生活。

  李訥是毛澤東和江青的女兒,多年來,她一直深居簡出,很少拋頭露麵;也不接受任
何名譽頭銜。作為毛澤東的女兒,一般人卻對她知之甚少,這也使她在人們的印象中有了許多神秘色彩。

  采訪:

  我生下來以後,可能開始,大概也不是這樣的名字吧。後來說還是正式起一個什麽名字,就給我起的這個訥。以後我姐姐不是解放以後從東北來北京。我父親說:那就還是這一句話裏的敏字。是根據孔子的那句話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我們姐妹兩個人,就是各取了一個字。我姐姐取名敏,我取名訥。這是孔子《論語》裏的一句話: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少說話,多做事。就這個意思。

  解說:

  李訥1940年8月出生在延安。雖然戰爭年代的條件艱苦,環境險惡,但是李訥在毛澤東身邊依然度過了歡快的童年時光。毛澤東管李訥叫大娃娃,李訥管毛澤東叫小爸爸。

  采訪:

  當時在延安的時候,我不到入學年齡。再說呢,我父親身邊也需要有一個孩子在身邊。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蘇聯,他身邊一個孩子都沒有,他也需要有這麽一個孩子在身邊,活躍家庭的氣氛。所以我沒有進過保育院,托兒所都沒有進過。也沒有到入學年齡,就1947年初我才六歲多嘛,就跟著一起撤出延安行軍。開始還跟著嘛,還跟著我父親,過封鎖線我睡得什麽都不知道了。戰士背著我,都很緊急的,把那個馬鞍子,就是馬的前後弄一個鐵架子,把我拿繩子捆在那個鐵架子上。小孩她不會騎馬,就這樣撤出的延安。

  解說:

  毛澤東的工作十分繁重,常常廢寢忘食。如何能讓他多休息,是令身邊工作人員犯愁的一道難題。活潑的小李訥,常常會成為工作人員動員毛澤東休息的一個法寶。

  采訪:

  父親因為工作很忙,他也要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就是我記得很小,我的任務就是讓他休息。就是他太累的時候,就把我推進去,大人也勸。就是到時候呢,就是讓我進去跟他(玩)。以後小孩慢慢她也懂了,知道了要爸爸休息。反正到一定時間吧,所以就是讓父親轉移轉移吧。小孩去了,他喜歡孩子嘛,他就不由自主地就跟孩子玩什麽的,這樣他就可以轉移轉移。我記得我最早學說話,就是有一句話就是爸爸散步去。就是這句話,我父親到後來進城還說呢。說你小的時候,就會說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兩三歲,隻能攥著他一個手指頭,拉著他去散步。以後我逐漸長大,然後拉著他的兩個手指頭,然後再拉他的三個手指頭,然後再拉他的整個的手,就是這樣慢慢長大的。

  解說:

  因為受到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延安的居民常常吃不上米和麵。很長一段時間,幹部戰士的主食隻有黑豆。李訥也不例外,總是和大人們一樣在大食堂裏吃黑豆。

  采訪:

  我也沒有覺得什麽特別的艱苦。相反地倒很高興,能跟大人一塊兒去打飯。從來沒有覺得(艱苦),很好,很高興的。也沒有覺得怎麽,好像怎麽吃黑豆,怎麽很困難。因為大家的情緒是很高漲的,一點沒有說吃黑豆不好吃啊。胃受委屈?沒有。一點兒沒那個感覺。相反地,自己拿著小碗,排著隊去打飯,覺得挺好的。我說不出有什麽不好的。有的小孩呢,有些不理解的,比如說牙齒可能會變黑呀。像這些,她小啊,她不懂啊。我父親說那絕對是不會的,吃黑豆對身體好。因為以前在延安也沒有吃過什麽特別好的東西,也就是小米飯、山藥蛋,就是那些普通的飯食。沒有什麽,我想不起來有什麽特別不好的。情緒?那個時候的戰爭年代,大家的情緒都是非常好,很愉快。就是說能夠為前方分擔一些困難,自己多吃一點苦,我覺得大家都很高興。小孩也一樣啊,大人高興小孩也一樣啊。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好,沒有。

  解說:

  李訥小時候,經常和父親一起聽京劇。她說自己是在京劇的鑼鼓點聲中長大的。

  采訪:

  我父親喜歡聽京劇。對,有一個留聲機,有唱片,反正家裏頭經常放這個唱片。而且延安京劇院經常演,那個時候叫評劇嘛,就是延安評劇團經常演京劇。我可能剛能抱的時候,就抱著去看戲。她也不懂,反正就在那種鑼鼓,那種聲音裏頭,那種音樂,京劇的那一套,在那種音樂裏長大的。所以我對,可以說從小就在那種環境裏長大的。我小的時候,我記得一兩歲吧,爸爸抱我去看戲。小孩本來晚上她應該睡覺,她不睡,她就非要問,這個人是好人壞人。如果要是好人她就放心了,她就睡覺了。如果要是壞人,她不睡。她要等著要看,把這個壞人要把他製服了,這才放心。所以我父親說,說你看連這麽小的孩子她都要分清好壞,他就說。我記得,這都是我以後進城,我們大了以後我父親說起的。

  解說:

  工作累了,毛澤東會出來活動活動。這樣李訥和她的小夥伴兒們,就能和毛澤東一起做做遊戲。這時的毛澤東會袒露出他尚未泯滅的童心。和這個可愛的大人物在一起,孩子們也很開心。

  采訪:

  就是他有時候扭腰啊,有時候背著手走啊,有時候什麽的。反正我們小孩淘氣嘛,就是在他後邊跟一串兒。不是我一個人,就是什麽葉豔、葉麗亞。這些(小孩)在他後邊跟著,他也,他對孩子很非常那個的。他很慈祥,不在乎這些。

  解說:

  有時候毛澤東還會給這些孩子出出主意,或者教他們一些古詩和兒歌。

  采訪:

  我父親有的時候,他對小孩的事情還很感興趣。你比如說我們在那裏,自己蓋一小房子什麽的。他進來,他幫助我一起蓋。什麽這兒少個窗戶,他說又幫我們搞一個窗戶。完了,這家人還沒有水呢,那邊下雨了積了一灘水,弄了一個溝,把那個水引進來什麽的。也是玩得兩手都是泥的,他也挺投入的,有小孩嘛。他有時候帶我散步,就教我念一些詩。我稍微大一點,三四歲教我讀點詩什麽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不是杜甫的詩嗎。然後微風刮著,燕子在飛,微風燕子斜,就是這樣慢慢地教小孩。潛移默化的吧,在一邊玩的當中,就慢慢地教她讀一點這些。所以我在十歲以前,沒有上過什麽學。都是父親,家裏父母啊,工作人員教的。

  解說:

  新中國成立後,李訥在北京正式開始上學。為了不造成影響,毛澤東不讓她在家長一欄中,填寫自己的名字。

  采訪:

  最開始填,家長是填的工作人員的名字。但這個事情也不能成,逐漸地就改了以後。但是我填的籍貫,我還是填的延安。我本來應該是湖南嘛,應該是湘潭嘛。但是我填的是延安,我自己認為我是延安出生的。但是大了,到了高中了,就比較正規了。該怎麽填就怎麽填。

  解說:

  李訥剛上小學時,因為學校離中南海比較遠,工作人員就用小轎車接送她。毛澤東認為這是典型的特殊化,後來再也不讓他們這樣做。

  采訪:

  小學住校,就在這兒,就是育英小學。我們反正一個禮拜吧,能回一次家,跟大家一樣。開始不是小車接嗎,後來我父親不同意,說這樣特殊化不好。就派一個大一點的車,就像那種麵包車。那個時候沒有那麽大的,就是大一點的能坐十幾個,二十幾個人的。就是一次接送中南海的小孩都接回來。

  解說:

  李訥從小就有和父親進行思想交流的習慣。上大學後學習上有了什麽心得,她都會寫信向毛澤東匯報。

  采訪:

  我以前是在實驗中學是個女校,而且那個學校幹部子弟很集中。就是我中學基本上就是可以說還是在那個圈子裏麵。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全都是一些個普通群眾的子弟。工人哪,農民,特別是一般幹部的子弟,幹部子弟就很少,這個對我幫助很大。因為你就是父親再嚴格要求你,再要你就是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為是,不要驕傲,畢竟身上總還是有些東西。你一碰到這麽多的群眾了,對自己說實在的觸動是很大的。所以思想上有很大的,有劇烈的變化。

  就覺得自己要改變,不能像以前那樣的。老是那麽自以為是啊,覺得自己好像怎麽高明啊,看不起人啊,覺得很不應該這樣。所以思想經過很劇烈的變化,特別是學雷鋒,對我就是觸及得很大。我就覺得一定要改變自己,要變成一個普通的,跟大家一樣的那樣的,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健康的,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就中間有一段,可能給他信寫得少一點。就是自己在那兒想事呢,覺得自己不行,比起別的同學特別差。自己幹部子弟那些弱點,反正覺得要痛改。

  解說:

  《莊子》一書中,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秋水》。記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和虛懷若穀的北海神之間的對話。河伯在對話中,意識到了自己的狹隘和淺薄。李訥在讀了《莊子·秋水篇》後,思想上很有觸動。她給毛澤東寫信,匯報了自己的心得。

  采訪:

  《莊子篇》,實際上是我們大學的課程,它有漢語課,就學那個。我學的這個,我一想我覺得,我自己就挺像那個河伯的。我覺得應該改變,徹底地改變自己這一切。跟上大家,跟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就後來想通了,就給他寫了信。他就很高興,所以他給我回信,就說要讀淺要不深,不讀那個。我以前那麽大的厚本子,一本子一本子讀。他說你應該是由淺到深,而且應該合群。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要開朗。通過這個以後,我就開始就是在思想上就覺得,父親說的真是對,應該按他的教導做。逐漸精神上也比較開朗了,和大家相處得也比較好。我覺得父親對我的鼓勵是最大的,最最重要的鞭策。他一貫嚴格要求我們,從小要求我們不要特殊,不要嬌驕二氣,不要翹尾巴,不要自以為是。但是真正觸動我是在大學這一段,這個前後可能有十來封信吧,反正都在檔案館呢,我這兒沒有。他都是鼓勵我的,特別是我身體不好,他(我)每年都要生病。每年,我幾乎每個學期都要生病。所以他在(我)生病的時候,對我寫信鼓勵是最多的。就是要我要有意誌,要有毅力。他說他對我的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為人一定要立誌。要有誌氣,要有毅力。所以有那一首詩嘛,就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終)不還。還有好多這方麵的,比如曹操的很多詩,贏縮之期,不獨(單)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像這些很多的詩詞,我覺得他對我的嚴加管教吧,可以說我很感謝他。

  解說:

  1960年前後,李訥在北京大學讀書。當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全國出現大範圍的自然災害。加上蘇聯撤銷了所有的對華援助,中國麵臨著巨大的困難,老百姓普遍吃不飽飯。毛澤東憂心如焚,他帶頭減少了自己的糧食定量。而且很長時間不吃肉,不吃雞蛋。隻有在李訥放假回家的時候,才讓廚房弄點好吃的,給她打打牙祭。

  采訪:

  他自己堅持不吃肉,不吃蛋。有好長時間,腿腫得摁下去都是很深的坑。就是吃青菜,就是瓜菜代了,有很長時間。像這些情況我們因為上學住校,都不是很清楚。因為她也小,也住校,了解得不是很詳細。所以你像回到家裏偶爾吃一頓飯,自己就不顧一切狼吞虎咽。以為他們吃得挺好的,不了解。所以我有時候就覺得非常難過。我當時太不懂事了,我已經是二十歲的人了,我應該體貼老人嘛,應該讓他們吃,結果我自己在那裏狼吞虎咽的。我不太了解情況,是後來,他這樣做他還不說。他一直吃菜,自己的定量很低。不吃肉什麽的,一直他都不說的,我們到後來慢慢才知道的。

  解說:

  李訥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毛澤東一起遊泳。毛澤東要求她不要用救生圈,要靠自己的技術和意誌,去抗擊風浪。

  采訪:

  因為他自己就不用救生圈。他遊泳,一遊,比如落潮以後,一遊就遊出去十幾二十公裏。他遊得比較慢,但是他不用救生圈。你可以仰泳啊,比如說你累了你就仰泳,就可以休息。他這樣做不讓用(救生圈),他也是有(道理)。一個呢,對自己孩子的水性他還是了解的。再一個呢,他也是有意識鍛煉我們。你比如說來了台風了,白浪滔天,他讓我們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個跳下去,那我們還有什麽話可說了。那當然了,堅決跳下去。那個浪根本進不去,打得巨浪拍下來,那人十幾次打到岸上,進不去那個浪裏,費好半天才能鑽進去。他自己就是這樣做,所以,我們覺得,怎麽說呢。這種言傳身教,主要是身教很重要。

  解說:

  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毛澤東對子女的一貫要求。

  采訪:

  我父親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可以說他對我們的希望也是比較大的。他不希望我們做什麽科學家,什麽政治家、文學家,他不是的。他隻要求我們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他說你們隻要做到這一點,我就很滿意了。我覺得他對我們的這一貫的嚴格要求,言傳身教。他自己就是很儉樸的,很嚴格的。(20世紀)50年代,我記得他那個衛生間裏洗滌用品,就是一塊洗衣服肥皂。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那種,就是那種固本牌的老肥皂。就一塊兒那個,別的什麽都沒有。那個衣服上的補丁那麽多,他不用說,你自己自然而然就那樣了。就是受他的影響,就是要勤儉、樸素,嚴格要求自己,和群眾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學習知識,為國家做工作,自己養活自己,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和大家一樣的。所以我就是說對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沒有他對我那樣的嚴格的要求,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解說:

  正如毛澤東所期望的那樣,李訥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如今她的生活寧靜而又淡泊,。身為毛澤東的女兒,李訥沒有從父親那裏繼承什麽物質財富。然而毛澤東留給她的精神遺產,卻讓她受用終身。

  本文由上海新文化廣播電視製作有限公司、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提供給新浪網獨家報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專題: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