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喇沙的曆史————不是“沙拉” ZT

(2007-09-26 04:58:49) 下一個
喇沙的曆史————不是“沙拉” ZT

說來慚愧,我自命好吃,又在美食之都的香港呆過好幾年,竟然從來沒有吃過名聞天下的南洋喇沙。

喇沙,籠統地說,是一種濃烈的香料椰奶蝦醬湯。

一聲呼喚,賣家便快手煮一碗米粉,撈起,麵上擺雞肉、大蝦、煮蛋。。。種種療饑之物,澆上熱騰騰的喇沙湯端來。

泛白的椰漿湯鑲著金黃的油花邊。隨自己喜歡,還可以加一匙特殊的辣椒醬。

人家會吃的,一嚐喇沙香味是否正宗,二嚐辣椒醬的味道是否對路。二者兼備,喇沙就不會錯到哪裏去。

我雖然並不欣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卻十分喜歡南洋的風土和食物。

椰風蕉雨的南洋,熱辣辣百無禁忌的南洋,花兒都開得那麽鋪張,豔麗得不知怎麽才好。明亮太陽底下的好天氣象是永無盡頭。姑娘和小夥子穿著雪白的,鮮豔的衣料,動輒載歌載舞——我有這種印象,可能小時聽的東南亞歌曲全是十分熱烈纏綿的情歌,“妹妹啊!你千萬要等著我啊!”,跟我們十八相送,又是花兒又是燕子比來比去的完全不一樣。

新加坡和馬來分別有不同風格的喇沙。跟所有的鄰居一樣,都分別堅持說自己這個才是真正的源頭。

爭者自爭,吃者自吃。爭的人看起來很嚴肅的原則問題,外的人覺得莫名其妙。

第一次吃喇沙,竟然是在愛爾蘭都柏林。一月初的天氣,天寒地凍,冷風挾雨,侵肌透骨。我抖抖索索地在街上走,小愛充滿同情,愛莫能助。午飯時在酒吧裏填充的大杯黑啤酒和炸薯條早被冷風吹化了。

走到喬治第四什麽的街(街名記不真了),赫然看見一間燈火輝煌窗明幾淨的快餐店。大玻璃上貼著菜單,最後幾行是再熟悉不過的中文,寫著:“梅菜扣肉飯,豉椒牛肉飯,南洋喇沙”。

剛好小愛也嚷餓,就一同進去找吃的。小愛在英文菜單裏搜索,要了ginger beef;我想起喇沙沒吃過,印象裏好象是酸辣湯粉,正好暖和暖和,就叫了一碗。職員是個亞洲女孩子,笑嘻嘻的,亮晶晶的棕黃圓臉,粗眉長睫,毛毛的短發,雖然穿著快餐店的短袖製服也很可愛。我用英文點了薑炒牛肉,用廣東話點了喇沙。她一愣,接著笑了,笑得比方才還深。然後問我要不要筷子。我說當然好。

一會兒喇沙上來,深紅的一大碗。我直覺地認為這不可能是正宗的喇沙——把愛爾蘭篩遍了,能有多少新馬人呢?可是又凍又餓,熱米粉湯的酸香氣一陣陣地鑽進鼻子裏,那一刻十分享受,這一點點熟悉的亞洲的芬芳。

湯裏有些可憐的,圓圓的小蝦仁,數量不少,沒甚味道;幾絲雞肉,也沒甚味道;豆芽一大把,幾乎趕得上米粉的數量;西洋人特別愛吃豆芽,所以唐人街的亞洲館子不管對不對景都猛往裏放,反正價錢便宜。

最古怪的是有一種黑黑的切了絲,類似植物的東西,有點兒象海帶,可是海帶又不該有這麽厚。咯吱咯吱的蠻有嚼頭。我吃到最後也沒想出那是什麽。

湯很酸,可能是放多了青檸或羅望子;我又往裏擱了好幾勺辣椒油。吃得吸溜吸溜的,涕淚滿臉。吃酸辣熱湯是會上癮的,越吃越想吃,我把那一大碗湯湯水水的全喝了下去,肚子脹得象個鼓。放下碗出門,著實抵擋了一陣子寒風。

多倫多的市區隻有一間打明招牌星洲菜餐館:新加坡南洋餐廳,英文叫Merlion,著名的魚尾獅。不知道這個詞是英文裏原有的還是Singlish。

一個很安靜的周末下午,我跟小愛路過,覺得餓了,又不想老去吃港式下午茶,就上樓進了南洋餐廳。

餐廳裏一個客人沒有,老板娘在飯桌上算賬,她的一個八九歲的小兒子在櫃台後麵看店。見我們進來,母子倆一愣,還是很客氣的上來招呼。 店裏是簡單的木桌藤椅,木桌上鋪了鮮紫底子上密層層紅白鳳尾花的平紋棉桌布,強烈的顏色對比一下子讓我有了南洋的感覺。我點了海南雞飯,給小愛叫了喇沙。

海南雞飯比較普通,看得出雞油飯是正宗做法的,此地的雞不給麵子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小愛的喇沙份量驚人,一個幾乎可以洗臉的大白碗。橙紅泛白的湯讓我直覺感到一定相當正宗。果然椰子味非常重,吃得出濃濃的蝦醬和香茅味。餘者混成一片的特殊香氣,再也品不出,隻知埋頭苦吃。湯裏浸著分量慷慨的雞肉,大蝦(雖然還是凍的),適可而止的豆芽。軟韌合度的米粉。一切都比都柏林的那碗顯得滋油淡定,姿態專業。這一碗喇沙實在是太香了,香得我時時回想。

終於決定自己在家裏做一碗。上網查了菜譜:原來要複雜可以十分複雜:青蔥、幹辣椒、幹蝦米、蝦膏一齊舂碎作辣椒醬;煮喇沙的上湯用魚肉雞骨大蝦熬成。把黃薑粉、芫荽粉、羅望子、蝦膏下油鍋炒,炒出香味,加入上湯和椰奶、香茅,慢火熬成喇沙湯。煮好米粉撈入碗中,放上豆芽、雞絲、蝦肉、煎成片的熟蛋,衝下大勺醬湯,就好了。基本做法如此,在南洋,每個小店、每個人的“娘惹“媽媽,都有自己不同香氣的做法罷?

我用了偷工減料的方法;薑蒜水煮蝦和雞肉充作“上湯“。買了一包喇沙香料油醬, 炒香,加入一罐椰漿,倒進上湯,文火煮。嚐了嚐不夠鹹香,又自作主張挖了一勺鹹蝦醬下去。

壽桃牌的幹米線煮熟, 上麵鋪好雞絲大蝦,傾入煮好的湯,就好了。沒有弄新加坡風味的喇沙辣椒醬,放了一點李錦記的潮州辣椒油。不喜歡豆芽,用了煮熟的冬筍絲。

哪一天去獅城,別的都在其次,一定要記得吃一碗街頭巷尾的,熱濃香辣的,真正喇沙。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