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肉鬆”的曆史 ZT

(2007-09-26 01:54:52) 下一個
“肉鬆”的曆史 ZT

多倫多的太古廣場,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尋找慰藉,1.5代尋找童年,第二代和洋人尋找新奇的地方。

跟香港的太古廣場完全不是一種檔次,倒近於銅鑼灣的“金百利“。

很多人去尋覓日韓流的流行服裝。裏麵來來去去的小女孩子們,如果不是身材平均大三個碼,真的以為回了旺角街頭。

我最喜歡太古廣場的零食店。

廣東人沒有江南一帶的人那麽出名愛吃零食,可廣東人做起零食來的手筆完全不比江南人差。

零食店裏擺開陣勢,肩並肩幾排透明不透氣的大玻璃罐,風琴魚幹,桂花糖薑,八仙果,蜜餞紅桔。。。歡迎自己動手品嚐。

更四海一家,兼收並蓄:日本的芥末青豆四洲牛奶糖,泰國的榴連糕辣汁魚串,統統堆積如山。客人進門,幾乎插不下腳去,零食發燒友喜心翻倒。

小愛歡呼一聲,直奔豬肉幹和各種糖薑而去(口味奇突的人!)我轉了一圈又一圈,兩眼發花。最後看見一種熟悉的簡陋包裝:泰國肉鬆。

順藤摸瓜,還有肉鬆蛋卷,肉鬆蝦片。我於是也歡呼一聲。酥綿的肉鬆和鬆脆的蛋卷同吃,鹹裏帶甜,肉中有糖香,質地和味覺配搭絕妙。

不知是哪個巧智之人的發明。是華僑還是本地人,無從得考。早年下南洋的華僑多是廣東福建人,帶去肉鬆的技藝,在情理之中。中國人在飲食上特有天賦,一塊平常的豬肉,切磋琢磨,硬是抽象成肉鬆。

2004春去泰國旅遊。香港陰雨連綿,曼穀豔陽高照。導遊是個很精明實在的泰國中年男人,能講潮州話,廣東話。和別的導遊一樣,他也推銷,但為人不討厭,賣的零食也非常好吃。其中就有肉鬆蛋卷。 一下子買了四包,回去自吃送人。結果隻小氣地拿了一包去實驗室,其餘統統自己昧到了肚子裏。

一肚子不可告人的美味,吃完還回味了很久。

那一陣子掃地,地縫裏總掃出金黃的肉鬆毛毛。肉鬆蛋卷都愛崩裂成不能置信的小碎渣,吃相拉遢到極點,且後患無窮。有潔癖的,勸三思而後吃肉鬆。

不用顧忌吃相也不用對室內衛生負責的貓狗對肉鬆有特殊愛好。家裏的老貓尚在世之日,無比欣賞南方帶回的肉鬆。每有犒勞,都吃個頭不抬眼不睜。把貓嬌縱壞了的父母立即把自己那一份省下來給貓拌米飯。

後來到上海作告別旅行,複旦的女友帶去蘇州。大雨中看過著名的拙政園,就是好吃好玩的觀前街:象所有傻瓜外地遊客一樣,買絲綢睡衣,吃叫花子雞。

蘇州的小吃自然是有名的,觀前街集小吃大成。棗泥麻餅,鬆子糖。。。我一邊看一邊向朋友讚歎,蘇州人民氣魄宏大,一盒肉鬆都名以“大唐“。朋友很奇怪地回頭一看,才發現盒子上寫的不是“大唐“是行書的“太倉“。

陰溝裏翻船,十分不忿。不遠處又一個大招牌,上書三個從右到左的大字:“黃愛狗“,更加愕然。指點朋友抬頭張望,原來是“葉受和“。小臉結結實實地丟了一地。

兩個人在觀前街笑得挪不動腿:詩書經史都念到天不吐去了。從此落下“大唐黃愛狗“的笑柄。

笑得太厲害,當時也不知道太倉肉鬆大大的有名,沒有買一盒帶走。後來知道了,恨不得踢自己一腳。

肉鬆是滿口餘香的小吃,夾麵包,過稀飯,拌皮蛋,各盡其妍。

肉鬆的味道相當複雜:在蛋卷裏它是鹹的,在皮蛋上它是甜的,總是唱反調。大反派就該做到肉鬆這種層次。

中國的肉鬆有太倉派和福建派,福建派是加紅糟的,福建的招牌味覺。

可惜這兩種,我都沒吃過原裝正品。平時渾渾噩噩,就算吃過也是當麵錯過。

有趣的是,這兩種肉鬆的來源傳說十分相似,都是某廚師大宴失手,把紅燒肉燒得稀爛不成形,靈機一動焅幹水分,焙成酥香的肉鬆呈上,結果大獲稱賞。還說得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

太倉的是廚師倪德,福州的是官廚林鼎鼎。傳說裏二人後來分別開了店,太倉的叫“倪鴻順“,福州的叫“鼎日有“。

兩個故事看來同出一源,子虛烏有。紅燒肉裏的肥肉和肉皮,炒不成肉鬆。菜譜裏都教人用精瘦的腿肉。

能吃會做才是最高境界。福建人真的會自己動手做肉鬆。煮,炒,炸,都是慢工夫。還不是東坡肉那種“待它自熟莫催它“的慢工夫,是離不得人的水磨工。

“老餮漫筆“裏,趙珩寫道常來他家給看病的林醫生,常以林師母家製肉鬆相贈。欣羨嫉妒之餘,心想畢竟華第高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不象我的朋友們隻會吃披薩,有時間來我這裏蹭豆瓣魚辣子雞。

平生認識的唯一福建人,是隻聊天沒見過麵的閨蜜妞妞。以她小小姐的嬌慵,一定不會特地為我洗手炒肉鬆。

賣的肉鬆都是一大包,很快吸潮變韌。又要歎一句世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