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考古,豫魯陝甘發現的印歐人種
(2007-08-27 12:35:43)
下一個
3 原蒙古人與非蒙古人種居民
體質人類學界通常將人類分成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和褐種人。
白種人又稱之為高加索人種,主要分布於歐洲;
黃種人又稱之為蒙古人種,主要分布於東亞。
二十世紀末生物學家發現尼安德特人不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同理也不難否認北京猿人是現代東亞人的祖先。
最近二十年體質人類學研究,特別是細粒體DNA和Y染色體方麵的進展表明人類同源於二十萬年前的非洲。
現代人種大約十萬前從非洲進入歐亞大陸,其中一支大約六萬年前從東南亞開始進入東亞,逐漸演變成了蒙古人種。常染色體研究亦支持上述結論。
東亞舊石器時代人骨發現不多,尤其缺乏5-10萬年前之間的人骨。新石器時代人骨和現代蒙古人骨骼十分接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它們處於蒙古人種的形成和分化過程中,一般稱為原始蒙古人種或形成中的蒙古人種。
進入青銅時代,東亞出現了印歐人的蹤跡。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東亞是蒙古人種的主要分布區,漢族和蒙古族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不成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理解蒙古族和漢族中的非蒙古人種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東亞非蒙古人種不僅存在,而且比重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一些,時間也比一些專家估計的要早一些。
大約四千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之際,印歐人就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蒲立本通過對漢語和印歐語的比較研究之後指出印歐人進入中國絕不晚於他們進入印度,月支、烏孫、吐火羅均是印歐人。餘太山遙相呼應認為大夏、有虞氏、允姓之戎、犬方、鬼方、方、匈奴屬於印歐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其實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開宗明義:“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王國維認為鬼方、昆夷、獫狁、匈奴一脈相承。
胡厚宣認為土方是夏族。
徐仲舒等亦早就指出過西域之大夏與中原之大夏同族,月支前身為有虞氏;
王靜如亦論證了大夏即吐火羅。
民族和人種是兩個概念。
我們不能龐統地說夏、月支、吐火羅、鬼方、土方、 方、獫狁、匈奴等是一回事,都屬於印歐人。其實他們都和印歐人有些瓜葛,其中部分甚至大部分屬於印歐人十分可能。
有如下證據表明公元前有不少印歐人進入過東亞。
C.S. Coon、李濟、楊希枚注意到殷墟頭骨中有高加索人種類型,作了認真的測量和研究。
1976年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銅戟上的人頭像具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征。1980年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蚌雕人頭像,高鼻深目,其中一個頭頂上刻有一個“十”字。尹盛平認為這人頭像“其種族當是塞種”,而斯維至認為與嚴允有關。梅維垣認為兩個人頭像無疑具有高加索或歐洲人種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東西方互動的有力證據,古代漢語的“巫”和古代波斯的Magus以及英語“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聯係。饒宗頤認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餘年的西亞哈拉夫(Halaf)文化,並且對中國文字的起源有影響。
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銅人麵像亦有明顯的印歐人特征。
三星堆的青銅人像與西亞或中亞不會沒有關係。
更明顯的證據是新疆發現了大批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印歐人木乃伊。根據韓康信等的研究新疆青銅時代人種以印歐人為主,包括三種類型,
帕米爾—費爾幹納型(Pamir-Fergana),
原始歐洲類型(Proto-European)和
地中海類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種隻占其中一小部分。
這些木乃伊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羅人或伊朗人,他們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並非無足輕重。古DNA研究亦支持上述結論。
王勵等對山東臨淄春秋戰國時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骨進行了DNA分析,結果表明他們更接近印歐人種而不是蒙古人種。春秋戰國時代戎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赤狄白狄或西戎東進山東是可能的[24]。這批墓葬可能是戎狄的遺存,並不一定代表當時齊魯的主體居民。但至少表明印歐人或白種人春秋戰國時代有可能進入山東。
曆史記載亦表明一些明顯具有印歐人種特征的人活躍於中國北方。在漢文史料中月支、烏孫、匈奴形象不同於漢人。
《史記·大宛列傳》概述了西域大夏、月支、烏孫、匈奴的狀況後指出:“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發髯”。深眼多須是西域胡人或印歐人種的特征。
《史記·大宛列傳》“大月氏”條張守節《正義》引三國萬震《南洲誌》雲:“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
《漢書·西域傳》:“烏孫國,大昆彌治赤穀城”。顏師古注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
《晉書·石季龍載記》:“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是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胡羯或羯胡被認為是胡或匈奴後裔,多高鼻多須。
《周書·異域傳·於闐國》雲:“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多深目高鼻,唯此一國,貌不甚明,頗類華夏”。由此可見西域諸胡月支、烏孫、匈奴大都高鼻、深眼、多須,與印歐人有關。
蒙古國諾顏烏拉匈奴墓葬出土的匈奴人像刺繡畫,藍眼多須,亦可佐證。
陝西長安灃西客省莊發現了一座特殊的墓可能是屬於匈奴使臣,兩件透雕銅飾中的人物高鼻、長發、穿綁腿褲,顯然是遊牧風格。此外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雕塑中的匈奴多須,亦具西域胡人特征。
以上證據可以證明匈奴、月支、烏孫、大夏與高加索人種有關,但不足以證明他們全部都是印歐人。事實上他們均是印歐人種與蒙古人種混合的產物。這就可以解釋西方古代文獻中的匈奴具有蒙古人種特征。根據四、五世紀羅馬人的記載,匈人具有如下的特征:中等身材,較歐洲人略短,有健壯的四肢,粗壯的頸脖,頭顱圓形,雙目細小,臉麵較平,胡須稀疏。阿提拉就是典型代表。匈奴帝國亦稱為“百蠻大國”,匈奴民族明顯是混血的產物,其中顯然包括印歐人種和蒙古人種(Mongoloid mixed with Europoid or Europoid mixed with Mongoloid)。不同之處容易引起人民的注意,中西方文獻分別記述了不同於自身的匈奴,加起來使我們對匈奴有了一個較全麵的了解。
匈奴包括了部分印歐人,突厥中印歐人的成分可能更大。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蒙古族形成過程中也會包含不少印歐人成分。
成吉思汗或黃金家族可能就是非蒙古人種居民。亦鄰真等注意到了這一點並謹慎地指出:“蒙古”一詞原來隻是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的名稱,而且不無可能,成吉思汗的祖先並不一定出自這個氏族部落。
蒙古草原動蕩不安,氏族部落集團聚散無常,而氏族部落血緣亦變化不定。《蒙古秘史》、《元史·太祖本記》、《史集》都記述了成吉思汗十世祖母阿蘭豁阿感光生子的傳說。在鮮卑、夫餘和上古中原不難找到不夫而孕的蹤跡。《蒙古秘史》記述了阿蘭豁阿的解釋:“您不知道,每夜有黃白色人,自天窗門額明處入來,將我肚皮摩挲。他的光明透入肚裏去時節,隨日月的光,恰似黃狗般爬出去了。您休造次說。這般看來,顯是天的兒子。不可比做凡人。久後他每做帝王啊,那時才知道也者。”《史集》雲:“幼子孛端察兒合汗,他是那株樹上精選的果實。從他的氏族產生了許多部落,它們的支係將於後麵詳細敘述和列舉,成吉思汗的純潔氏族起源於他。”氏族部落的血緣不一定是一脈相承。
成吉思汗本人從血統上來說未必屬於他所在的部落。《蒙古秘史》等都明確地記述了也速該在兄弟的幫助將別人的妻子搶為己妻,不久就生了兒子取名為鐵木真。成吉思汗的親生父親和出生年月難以確考。鐵木真長大結婚後不久,妻子被搶,奪回後不久就生了長子術赤。術赤被弟弟察合台等懷疑不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兄弟不歡而散。也速該、鐵木真、術赤祖孫三代可能有不同的血緣,成吉思汗血統上很可能不屬於他所在的部落,他是部落中的異數。正如拉施特雲:“雖然按照上述權威說法,成吉思汗、其祖先和兄弟們,都屬於乞牙惕部落,但是,乞牙惕-孛兒隻斤成了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把禿兒子孫的稱號;他們既是乞牙惕,又是孛兒隻斤。孛兒隻斤在突厥語中,[意謂]藍眼睛的人。他們的[膚]色微黃。他們很勇敢又極大膽,因此他們的英勇受到傳誦。”
從留傳下來的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畫像來看都有絡腮胡,頗象西域胡人,但臉平頭圓,又像東胡。他們很可能是印歐人種和蒙古人種混血的產物。
成吉思汗有不少後裔是突厥人。《突厥世係》的作者阿布齊·哈齊就是成吉思汗長子赤術汗第五子昔班汗的後裔,從父係和母係都可清楚地追溯到成吉思汗。他們對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記憶。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亞乃至西亞、歐洲均留下了後裔,而大多數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認成吉思汗為先祖或自稱為成吉思汗之後裔是有充分根據的。
——————
百度首頁 | 登錄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百科 幫助
百度百科 > 瀏覽詞條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蒙古人
【總述】
亞洲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和北部、蒙古和俄羅斯。包括中國蒙古族、喀爾喀蒙古人、布裏亞特人、卡爾梅克人等支係。屬蒙古人種北方類型。使用蒙古語、布裏亞特語和卡爾梅克語,均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原住貝加爾湖以南蒙古高原,13世紀曾建立橫跨歐亞兩洲的蒙古帝國。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裏勒台(大聚會)上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統一中國。17世紀初一部分衛拉特人向西遷至伏爾加河下遊,形成今卡爾梅克人。13世紀初創立蒙古文,沿用至今。蒙古和俄羅斯境內的使用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多信喇嘛教或薩滿教。主要從事畜牧業,近年來工農業都有很大發展。 “蒙古”原為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 ,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演變逐漸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起源】
蒙古人的起源,眾說紛紜。何健民譯白鳥庫吉《匈奴民族考》序雲:“在目前計有十一說:一為神話說,二為漢族說,三為室韋說,四為狼鹿相配說,五為西藏說,六為蒙難說,七為非純粹之突厥說,八為韃靼說,九為混種說,十為突厥說,十一為匈奴說是也”。各有所據,又都以偏概全。
如果不了解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不理解民族的信仰係統,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單純的學術研究很難闡明民族的起源與認同。
“蒙兀室韋”始見於《唐書》。屠寄《蒙兀兒史記》開宗明義將室韋作為蒙古的族源。王國維、林幹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韋說。張久和進行了係統論證,蒙古室韋說成了學術界較流行的一家之說。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韋”為何物。蒙古室韋說解釋不了狼圖騰和遊牧生活方式的來源,說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實。這樣就腰斬了蒙古民族的整個曆史。不少蒙古人願意追認突厥、匈奴,乃至北狄為祖先。
《蒙古族簡史》將蒙古族興起以前的匈奴與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鵑、契丹、女真做了介紹,認為它們對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從石器時代“原始公社製度”一直寫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鬥爭”的1954年,被認為是關於蒙古人民曆史的一部好書。麥高文《中亞古國史》和西諾爾主編的《劍橋內亞古代史》實質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魯塞《草原帝國》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鄰真從中國北方民族曆史發展的大背景來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遊牧民族的曆史隻是人類曆史的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於編撰以蒙古族為中心的人類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當之無愧的亞歐曆史百科全書。其中第一編《蒙古史》最有價值,第二編《亞歐各國史》、第三編《世係譜》和第四編《地理誌》不是過於簡略就是沒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紅花,突厥人、中國人、猶太人、富浪人(歐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綠葉而已。他沒有也不可能闡明蒙古族在人類史上的合適地位,隻是表明了蒙古人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撰的多卷本《中亞文明史》給予了蒙古以適當的重視,大體反映了蒙古在中亞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應該從長時段和世界體係的角度來考慮其動態和變遷。
在人類起源遷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二十一世紀追溯族源並不是追求民族的獨特性,而是考證民族與人類的關係。任何民族獨立起源的學說都是主觀的追求,經不起科學的分析和檢驗。因此我們不能讚成蒙古族起源於某地某族的簡單說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發展過程中的環節。鑒於目前的科學研究狀況,關於蒙古族源我們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構成蒙古族基礎的原蒙古人可以通過室韋、韃靼追溯到鮮卑、東胡,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而蒙古人種大約在五萬年前經東南亞進入中國逐漸分布於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區,相當一部分蒙古族特別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體上源於印歐人,而印歐人種大約四千年前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蒙古族狼圖騰與天崇拜、遊牧傳統及相應的文化來源於突厥、匈奴,其鹿圖騰與薩滿教、定居文化傳統來源於室韋、鮮卑或東胡。其語言亦是由通古斯語與突厥語混合而成。簡言之,人類走出非洲之後分別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北側進入東亞,從南方進入的一支稱之為蒙古人種,發明了定居農業生活方式,從北方進入的稱之為印歐人種,形成了遊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曆史】
公元12世紀,蒙古人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遊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劄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發展亦不平衡。遊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公元11世紀,他們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 ,強大一時,因此,“塔塔爾”,或“韃靼”(音達達)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後來西方通常就將蒙古泛稱為韃靼。宋 、遼、金時代,還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 有時也用韃靼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 ,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在漢文史籍中就統稱他們為“蒙古”。
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後來 ,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 ,亦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亦即衛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
【社會經濟】
十至十三世紀,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草原遊牧部落和森林狩獵部落。草原遊牧部落主要從事畜牧業,森林部落主要從事狩獵,也進行采集和捕魚。實際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確地歸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過渡,而草原部落則又往往繼續從事狩獵活動。這種複雜的情況反映了從森林狩獵部落到草原遊牧部落的曆史發展過程。
1 畜牧業
這是草原部落經濟的主要部門,生活的主要來源。遊牧民飼養羊、牛、馬,有的部落還養駱駝。牛、羊的肉與牛、馬的奶和奶製品是主要的食物。牲畜的皮可製衣服,毛可製成氈毯與繩線,是製作氈帳的主要材料。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也用來拉車。
逐水草放牧是遊牧民的主要生產方式。在不同的季節,為了適應放牧的需要,他們要移換牧地,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作夏營地,尋找可避風寒的穀地作冬營地。各個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們每年冬夏,沿著習慣形成的路線在牧地間遷移。
2 狩獵業
這是森林部落經濟的主要部門。獰獵民居住在用木頭和樺樹皮搭蓋的棚子裏。他們穿的是獸皮,吃的是野牛、野羊肉。冬季出獵時,他們使用一種滑雪板,名為察納,也叫木馬,在山林中飛快地追逐野獸。獵獲物則放在雪橇上,每橇可裝載數千斤,運送很方便。
狩獵在遊牧民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狩獵的方式主要是集體圍獵,常以部族為單位聯合舉行。狩獵的季節多在冬季,凡打獵時,常食所獵之物,則少殺羊,狩獵是遊牧經濟的重要補充。
3手工業
當時已產生為遊牧經濟服務的家庭手工業。手工業的分工主要有木匠、車匠、鐵匠和弓匠,產品主要是車、馬具、弓箭、刀劍、甲胄、毛氈等等。金代鐵錢大量流入蒙古後,蒙古人便毀錢鑄鐵,製造工具。據文獻記載,冗良合人善於鍛鐵。車是遊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當時造車手工業很發達,可以製造載運整個帳幕的大型車輛,由多頭牲畜挽曳。一般貧困牧民也擁有車輛。奶製品和皮革加工產品,一般也是個體家庭的牧民自己製造的。
4 交換
遊牧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的進步。遼朝時,草原諸部以牛羊馬駝和皮毳等物與遼進行交換,換取絹帛、鐵器等生產工具和日用品。金朝與革職諸部繼續保協交換關係,在邊境指定的地點進行互市。部落首領通過入貢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換關係。與鄰境的交換多由西城商人進行,這些商人來往於草原各部,溝通了遊牧民和定居農業人民的貿易聯係。
5 農業
在蒙古地區也出現了少量的農業。遼朝在今海拉爾地區、克魯倫河流域移民屯田,興修城鎮,發展了農業。在鄰近漢族、契丹族和女真族農業地區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農業。
元代蒙古族社會經濟
1 畜牧業
畜牧業是蒙古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蒙古建國後,牧區的人口不斷增長。元世祖至元末年,從漠北流亡到今內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達七十餘萬。武宗初年,從西北諸王歸附的貧民有八十六萬八千戶。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較大增長。據《史集》記載,到十四世紀初,蒙古大汗屬下的蒙古各千戶軍隊,由於人口繁殖而增加了兩倍。人口的增長,標誌著畜牧業生產有了顯著的發展。
蒙古建國後,特別重視畜牧業。窩闊台時,指令在各千戶內選派嫩禿赤(管理牧場的人)專管牧場的分配和使用。為了擴大牧場,經常派人在漠北打井,開發無水草原。國家為了保護牧場。頒布了嚴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遺火燒毀牧場,都要受到法律懲處。
元朝建立後,逐步建立了管理畜牧業的機構。太仆寺專管牧業,下轄十四個官牧場。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連怯呆兒,周回萬裏,無非牧地。牧場上的牧人稱為哈赤、哈剌赤,按千戶、百戶組織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檢查登記,造冊備案。
官牧場都設在水草豐美的地區。上都官牧場,規模很大。元政府經常從這裏調運大批牲畜,以滿足軍需和民用。例如,延佑七年二月,調上都等路的官牧羊馬牛駝給朔方民戶秋末冬初,上都等地的牲畜驅趕到華北的田野上放牧,這些地區要負擔飼馬的芻糧和飼草。
元政府還將一部分草原分給蒙古諸王、貴族,作為他們的牧地。他們擁有大量的牲畜,如弘吉剌部的貴族竹溫台善牧養,畜馬牛羊累巨萬。博羅歡有馬成群。仁宗時,北方遭風雪災,賈昔剌出私家馬二百匹以為助。
在牧區,人以孳畜多寡為貧富。1324年(泰定元年),元政府規定一個區別蒙古牧民窮富的標準:凡有馬、駱駝二十匹、羊五十隻的牧戶,就不算貧困戶,如讓他們充當站戶,政府不再補買牲畜救濟。可見,這類牧戶屬於中等之家,如低於此數就是貧困牧戶了。從這條史料,大體上也可以看出個體牧戶占有牲畜的數量。
2 漁獵業
漁獵是牧業經濟的補充。蒙古貴族把狩獵視為國之大事。元朝皇帝和諸王、貴族繼承古代氏族共同狩獵的傳統,每年率領軍隊和牧民舉行大規模的圍獵活動。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常到大都東南的柳林,用放鷹隼的辦法捕捉水鳥和野獸,稱作飛放。每年夏秋到上都避暑,也要舉行一係列狩獵活動。
除蒙古貴族的狩獵活動外,狩獵在蒙古遊牧民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捕獵期間,他們多吃獵獲的野物,很少殺羊。貝加爾湖等地區的林木中百姓,主要以狩獵為生。他們使用馴鹿作交通工具,當地盛產的貂皮、獸皮和鷹鶻,是運往內地的名貴物產。
近水居住的牧民也從事漁獵。貝爾湖、達裏諾爾及克魯倫河、土拉河等,都產魚,可供牧民獵取。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邊民乏食忽必烈令運去漁網,使取魚自給。武宗時西北諸王部民來歸者百數十萬,朝廷教近水者取魚以食,四年之間,共調去魚網三千。
3 農業
成吉思汗建國後,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漠北的農業也得到發展。經營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成吉思汗命鎮海率萬餘降民在阿魯歡地區屯田,建立了稱海城。忽必烈時期,為解決駐軍的糧食需要,繼續開發和擴大在漠北地區的屯田。1274年(至元十一年),開始在和林屯田,到武宗時,年產糧食九萬餘石。1295年(元貞元年),成宗調拔軍隊在稱海屯田,到武宗初年,年產糧食二十萬斛。多年經營和發展,使和林、稱海成為漠北兩大屯田中心。同時,元政府在五條河、杭愛山、謙謙州、吉利吉思等地也有屯田。屯田的主要勞力是漢族士兵,農具和耕牛來自中原地區。
少數蒙古族人民也經營農業。1272年(至元九年),元政府令由蒙古軍組成的拔都軍在克魯淪河附近開渠耕田。1319年(延佑六年),元仁宗派蒙古軍五千人和晉王部屬貧民二千人屯田稱海。武宗時,嶺北行省左遠相哈剌哈孫,曾選擇軍士中通曉農事者教蒙古各部落從事耕種。
元朝時,漠南地區的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都出現了種田戶。從事農業的汪古人,被稱為種田白達達。在亦集乃路、兀剌海路都有種田的農民。應昌路屯田的規模很大,每年可糴糧近一萬石,是北方儲糧基地之一。元政府在亦集乃路屯田,在合即渠擴大耕地達九千餘畝。
4 手工業
在漠北地區,官營手工業主要集中在和林、稱海等地。工匠主要來自中原漢地,也有來自中亞、波斯和西歐的匠人。他們為蒙古統治者建造宮室,製造各種奢侈用品。據考古發掘的報道,在和林發現十座冶煉爐和大量金屬製造品,當地燒造的陶瓷器也很多,一些瓷器上刻有漢族工匠的姓名。蒙古建國後,陸續派漢族工匠到謙謙州生產武器、絲織品,元朝還派人向當地人傳授製陶、鐵冶和造船等項技術。
漠南地區的手工業,主要集中在上都等地。上都的官營手工業,設置了很多管理機構,分別隸屬於元朝中央政府和上都留守司管轄。上都官手工業的行業很多,主要有製氈業、製革業、製甲業、鐵器冶造業、金銀製造業等。絕大部分產品,用來滿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
據1293年(至元三十年)的統計,上都有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戶,每年需官糧一萬五千二百餘石。到元朝中期,僅中政院所屬的管領上都等處諸色人匠提舉司,即有工匠二千五百多戶。這說明隨著手工業匠局的增設,工匠的戶數也不斷增多。
在蒙古諸王、貴族的分地內,如弘吉剌、汪古等部,分別設置了人匠總管府、怯憐口民匠總管府和提領所等機構,屬下的各色工匠為他們製作手工業用品。
蒙古牧民從事家庭手工業生產,男子製造弓箭、鞍具、車帳、皮革,婦女製作乳酪,縫皮衣、鞋帽,主要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5 城市和商業
窩闊台時興建的和林城,是漠北的著名城市。蒙哥時,和林城已頗具規模,城內有各族商人聚集的回回區,有漢族工匠聚居的漢人區,有若幹所衙署,十二座佛寺和廟宇,兩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東南西北各有一門,分別有糧食、車、牛、羊、馬的市場。
稱海是漠北另一重鎮。這裏是屯田和駐防重地。忽必烈太子真金和皇侄海山曾帶領諸王、大將在此鎮守。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在這裏設稱海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在漠南地區,成吉思汗時期破壞的一些遼、金城堡,元朝時逐漸得到恢複,在各投下領地內還出新的城鎮。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領主在今達裏諾爾附近興建應昌城。1295年(元貞元年),又在今翁牛特旗興建全寧城。
在汪古部領地內,金代在天山縣(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集寧縣(內蒙古集寧市東南)設有同北邊互市的榷場,元朝分別為淨州路和集寧路的治所。元代又建立了砂井城(內蒙古四子王旗紅格爾鄉),作為砂井總管府的治所。汪古部在黑水(艾不蓋河)北岸修建了一座新城,定名為靜安縣(今內蒙古達茂旗北鄂倫蘇木古城),後升為靜安路。1318年(延佑五年)改名為德寧路。
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在夏州(內蒙古烏審旗南無定河北岸)東北新建了一座察罕腦兒城和宮殿。武宗時,在察罕腦兒設宣慰司都元帥府。
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56年,在劉秉忠的籌劃下,選擇桓州東、灤水北一塊地方修築城郭宮室。經過三年的營建,建起一個新的城市,定名開平。忽必烈在大都建都後,改開平為上都,作為每年夏初至秋末清暑的夏都。皇城分宮成、皇城和外城三重。皇城與外城周長共有十八、九裏。宮城內建有大安閣、水晶殿、穆清閣等宮殿樓閣,外城有蒙古族帳幕式的宮殿失剌斡耳朵。上都的建築既有中原傳統的形製,又有獨特的蒙古民族風格,並廣泛吸收了當時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和技巧。皇城是市區,設大小官署和手工業管理機構及匠局多所。還有鱗次櫛比的商肆、貴族和平民的住宅、孔廟、佛寺、道觀、回回寺等等。上都的交通四通八達,南有四條驛道通大都,北通和林,東通遼陽行省,西從豐州經寧夏、河西走廊可通中亞。
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林、上都都是蒙古地區商業發達的城市。元政府對上都的商業活動采取免稅和輕稅政策,外地商人紛紛前來貿易。上都有規模頗大的商業區,而且按行業分為各種市。上都、應昌是北方和糴糧食的重要基地,政府根據需要發布收購糧食的命令,商人們自己設法組織運輸,將糧食運到指定糧倉交納,政府支付以現鈔或鹽引(取鹽憑證)。糧食收購價一般較市場價優厚,鹽引更是難得之物,所以對商人很有吸引力。從整個蒙古地區來看,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牲畜、皮毛、藥材等,輸入的主要是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
五 【蒙古的軍隊】
蒙古人是擅長狩獵的遊牧民族,終其一生在馳騁草原中渡過。打從孩童時代起,他們便開始學習騎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彎弓。每一個體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歲以前都會被要求參加狩獵與戰爭。而蒙古部落聯軍,就是由全體的成年男子所組成。
蒙古人在極其嚴厲的軍法約束之下作戰並共享戰利品。在戰爭中遺棄戰友會被判處死刑。這種嚴格的紀律,加上英明的領導和有效組織,讓蒙古人的武力,從騎兵群提升為一支真正的軍隊。
蒙古的軍隊是根據十進製的體係,即由十人、百人、千人、萬人的部隊所組織而成。各個部隊的人數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應付人員傷亡和損耗。萬人部隊是最大的作戰單位,就像現代的「師」,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續的戰鬥。個別的士兵大多歸屬於千人部隊,成為這個部隊的一份子,相當於現代的「團」。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個蒙古人為一個隊伍,來編列他們的部隊。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韃靼人和摩鞨人會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隊之中,令其無法組織動員,不致對統治家族構成威脅。
成吉思汗首先創立萬人的私人衛隊。這個部隊是從周邊的部落所征募而來,能夠承蒙青睞是是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部隊在早期階段,是一種還算可以讓人覺得光榮的征募方式。但後來就發展成大家族模式,並成為這個擴展中的帝國的統治階級來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時候,除了戰利品以外並沒有任何的薪俸,其升遷全靠戰績而定。當帝國急速擴展的步伐緩慢下來後,新的給付製度就開始推行。到了後來,軍官便能夠把他們的職位傳給他們的繼承人。
每一個作戰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馬,以供經常換騎以保持快速的調動。在二十世紀的機動部隊出現以前,這世上並沒有一支軍隊能在移動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騎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彎弓的輕騎弓兵(無裝甲)來作戰。這種武器雖然輕便,卻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們使用中國人和中東人來擔任攻城工程師。步兵、駐軍和重騎兵(穿戴裝甲)等使用長矛的軍隊,則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六 【蒙古的戰術】
蒙古軍隊依靠火力、快速調動的能力和殘忍的名聲處於優勢。相較之下,他們所麵對的敵手的移動速度則非常緩慢和謹慎,但蒙古人善於尋找機會去分散敵軍的力量,然後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擊把敵人各個擊破。他們會試圖環繞或包圍敵軍,來製造局部優勢。如此一來,馬上的敵人會受傷,而墜馬的騎兵則更容易受到傷害。
蒙古的輕騎兵並不能對抗重騎兵的攻擊,所以他們會假裝敗逃來吸引敵軍騎兵的窮追猛打,藉此消耗他們的體力,以降低其攻擊實力;這時,原本走避的蒙古輕騎會突然折回反身成為攻擊者。蒙古軍隊精於設下埋伏和突襲。蒙古軍的將領也最善長於應用偵察兵,並且在身處劣勢的情況下,協調武力的調動以夾擊敵軍。
蒙古人經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個城市後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個被進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棄扺抗、不戰而降。最能證明這種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軍隊,其所到之處,往往是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是凶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於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麵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占有大部份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強大的統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這個目的也幾乎達成了。起初,他隻有大約二萬五千個戰士,爾後則透過征服其它遊牧民族來增強實力,並在1211年攻擊中國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占北京,這場戰役造成三千萬的中國人喪生。其後蒙古人轉往西方,在1220年時,奪取在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城市布克哈拉,整個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居民亦慘遭屠殺。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闊實魯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闊實魯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消滅了回教的「刺客團」,並在1258年攻占回教徒的首都巴格達,城中十萬民居被屠殺。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高級的奴隸兵,為回教軍隊的一種)在今天的以色列打敗蒙古人,結束了蒙古人對回教和聖城的威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死於中國,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它地區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複蒙古帝國。此人名叫添穆侖(意即「瘤子」添穆,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借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年,他洗掠德裏,屠殺當地居民達十萬人,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七 【風俗習慣】
1 服飾
蒙古族男女衣著款式相似,都穿長袍,長袍右開襟,不開權,袖長而窄,高領,袍子的袖口、領子、袍邊都縫有圖飾。由於季節的不同,袍子的選料也不一樣,天氣暖和時,王公貴族 喜歡用綢緞等上等衣料縫製長袍,窮人們則穿粗布縫製的袍子;寒冷季節用羊皮製作長 袍,也用羊毛、駝絨製作棉袍。另外,男人們也有穿光板皮衣褲的。講究的男子穿長袍時都 紮腰帶,並且在腰帶右側佩掛一把別致的蒙古小刀,腰帶左側掛煙荷包及打火用具,顯得英健而曉勇。蒙古族婦女的袍子多為紅、綠、藍等鮮豔的顏色。長袍的領口、袖口、胸襟、下擺均有搭配刺繡。衛拉特蒙古已婚婦女不束腰帶,因此,稱已婚婦女為不束開,即不束腰帶的人,她們穿的袍子有特爾利克,其式樣是長袍的前麵有襟、腰圍有折子;還有一種策格德格,其式樣是前麵開衩,無袖,似同長坎肩。 蒙古族婦女愛好裝飾,喜歡留長辮,姑娘時梳兩根,也有的梳十幾根,都喜歡在發辮上 用綢緞絹做成長穗,也有掛附金圈、銀圈、銅片、碧玉、珊瑚的。有錢人非常講究首飾,佩戴珠寶、金銀製作的耳環和手鐲、戒指、項鏈。
2 飲食
蒙古人傳統的食物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肉製品(紅食),第二種是奶製品(白食),第三種是以奶為原料的飲品。蒙古人的飲食是有講究的,飲食分為兩個季節,夏季和冬季。夏季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製品。這一時期,肉吃得相對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經過幾個月的積累後,到了夏季需要用奶製品進行消化和吸收,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從小就吃奶製品,但是禁止過量吃肉,否則對身體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膽和腸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學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諺語:早餐要自己一個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著吃,晚餐要給敵人吃。其意思與中國的“早飯吃飽,午飯吃好,晚飯吃少”有異曲同工之處。獨特的飲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強悍的體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蒙古人的飲食結構、飲食器具和飲食模式受西方的影響,已經發生了變化。受傳統飲食文化影響較深的牧區,雖然還保存著一些古老的飲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蘇聯和西方的影響,現在蒙餐西吃成為新的飲食模式。而在城市,人們的飲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有許多的大飯店、小飯館,其餐飲環境、飲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參照歐洲的標準。用餐環境講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盤子。小飯館雖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結構、模式和餐具與西餐沒什麽兩樣。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樣,飯桌上除了常出現色拉、湯、套餐外,還有麵包、奶油、黃油、果醬等預備著。
3 原蒙古人與非蒙古人種居民
體質人類學界通常將人類分成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和褐種人。白種人又稱之為高加索人種,主要分布於歐洲;黃種人又稱之為蒙古人種,主要分布於東亞。二十世紀末生物學家發現尼安德特人不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同理也不難否認北京猿人是現代東亞人的祖先。
最近二十年體質人類學研究,特別是細粒體DNA和Y染色體方麵的進展表明人類同源於二十萬年前的非洲。現代人種大約十萬前從非洲進入歐亞大陸,其中一支大約六萬年前從東南亞開始進入東亞,逐漸演變成了蒙古人種。常染色體研究亦支持上述結論。
東亞舊石器時代人骨發現不多,尤其缺乏5-10萬年前之間的人骨。新石器時代人骨和現代蒙古人骨骼十分接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它們處於蒙古人種的形成和分化過程中,一般稱為原始蒙古人種或形成中的蒙古人種。進入青銅時代,東亞出現了印歐人的蹤跡。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東亞是蒙古人種的主要分布區,漢族和蒙古族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不成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理解蒙古族和漢族中的非蒙古人種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東亞非蒙古人種不僅存在,而且比重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一些,時間也比一些專家估計的要早一些。
大約四千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之際,印歐人就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蒲立本通過對漢語和印歐語的比較研究之後指出印歐人進入中國絕不晚於他們進入印度,月支、烏孫、吐火羅均是印歐人。餘太山遙相呼應認為大夏、有虞氏、允姓之戎、犬方、鬼方、方、匈奴屬於印歐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其實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開宗明義:“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王國維認為鬼方、昆夷、獫狁、匈奴一脈相承。胡厚宣認為土方是夏族。徐仲舒等亦早就指出過西域之大夏與中原之大夏同族,月支前身為有虞氏;王靜如亦論證了大夏即吐火羅[。
民族和人種是兩個概念。我們不能龐統地說夏、月支、吐火羅、鬼方、土方、 方、獫狁、匈奴等是一回事,都屬於印歐人。其實他們都和印歐人有些瓜葛,其中部分甚至大部分屬於印歐人十分可能。有如下證據表明公元前有不少印歐人進入過東亞。
C.S. Coon、李濟、楊希枚注意到殷墟頭骨中有高加索人種類型,作了認真的測量和研究。1976年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銅戟上的人頭像具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征。1980年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蚌雕人頭像,高鼻深目,其中一個頭頂上刻有一個“十”字。尹盛平認為這人頭像“其種族當是塞種”,而斯維至認為與嚴允有關。梅維垣認為兩個人頭像無疑具有高加索或歐洲人種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東西方互動的有力證據,古代漢語的“巫”和古代波斯的Magus以及英語“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聯係。饒宗頤認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餘年的西亞哈拉夫(Halaf)文化,並且對中國文字的起源有影響。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銅人麵像亦有明顯的印歐人特征。三星堆的青銅人像與西亞或中亞不會沒有關係。
更明顯的證據是新疆發現了大批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印歐人木乃伊。根據韓康信等的研究新疆青銅時代人種以印歐人為主,包括三種類型,帕米爾—費爾幹納型(Pamir-Fergana),原始歐洲類型(Proto-European)和地中海類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種隻占其中一小部分。這些木乃伊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羅人或伊朗人,他們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並非無足輕重。古DNA研究亦支持上述結論。
王勵等對山東臨淄春秋戰國時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骨進行了DNA分析,結果表明他們更接近印歐人種而不是蒙古人種。春秋戰國時代戎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赤狄白狄或西戎東進山東是可能的[24]。這批墓葬可能是戎狄的遺存,並不一定代表當時齊魯的主體居民。但至少表明印歐人或白種人春秋戰國時代有可能進入山東。
曆史記載亦表明一些明顯具有印歐人種特征的人活躍於中國北方。在漢文史料中月支、烏孫、匈奴形象不同於漢人。
《史記·大宛列傳》概述了西域大夏、月支、烏孫、匈奴的狀況後指出:“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發髯”。深眼多須是西域胡人或印歐人種的特征。《史記·大宛列傳》“大月氏”條張守節《正義》引三國萬震《南洲誌》雲:“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漢書·西域傳》:“烏孫國,大昆彌治赤穀城”。顏師古注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晉書·石季龍載記》:“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是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胡羯或羯胡被認為是胡或匈奴後裔,多高鼻多須。《周書·異域傳·於闐國》雲:“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多深目高鼻,唯此一國,貌不甚明,頗類華夏”。由此可見西域諸胡月支、烏孫、匈奴大都高鼻、深眼、多須,與印歐人有關。
蒙古國諾顏烏拉匈奴墓葬出土的匈奴人像刺繡畫,藍眼多須,亦可佐證。陝西長安灃西客省莊發現了一座特殊的墓可能是屬於匈奴使臣,兩件透雕銅飾中的人物高鼻、長發、穿綁腿褲,顯然是遊牧風格。此外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雕塑中的匈奴多須,亦具西域胡人特征。
以上證據可以證明匈奴、月支、烏孫、大夏與高加索人種有關,但不足以證明他們全部都是印歐人。事實上他們均是印歐人種與蒙古人種混合的產物。這就可以解釋西方古代文獻中的匈奴具有蒙古人種特征。根據四、五世紀羅馬人的記載,匈人具有如下的特征:中等身材,較歐洲人略短,有健壯的四肢,粗壯的頸脖,頭顱圓形,雙目細小,臉麵較平,胡須稀疏。阿提拉就是典型代表。匈奴帝國亦稱為“百蠻大國”,匈奴民族明顯是混血的產物,其中顯然包括印歐人種和蒙古人種(Mongoloid mixed with Europoid or Europoid mixed with Mongoloid)。不同之處容易引起人民的注意,中西方文獻分別記述了不同於自身的匈奴,加起來使我們對匈奴有了一個較全麵的了解。
匈奴包括了部分印歐人,突厥中印歐人的成分可能更大。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蒙古族形成過程中也會包含不少印歐人成分。
成吉思汗或黃金家族可能就是非蒙古人種居民。亦鄰真等注意到了這一點並謹慎地指出:“蒙古”一詞原來隻是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的名稱,而且不無可能,成吉思汗的祖先並不一定出自這個氏族部落。
蒙古草原動蕩不安,氏族部落集團聚散無常,而氏族部落血緣亦變化不定。《蒙古秘史》、《元史·太祖本記》、《史集》都記述了成吉思汗十世祖母阿蘭豁阿感光生子的傳說。在鮮卑、夫餘和上古中原不難找到不夫而孕的蹤跡。《蒙古秘史》記述了阿蘭豁阿的解釋:“您不知道,每夜有黃白色人,自天窗門額明處入來,將我肚皮摩挲。他的光明透入肚裏去時節,隨日月的光,恰似黃狗般爬出去了。您休造次說。這般看來,顯是天的兒子。不可比做凡人。久後他每做帝王啊,那時才知道也者。”《史集》雲:“幼子孛端察兒合汗,他是那株樹上精選的果實。從他的氏族產生了許多部落,它們的支係將於後麵詳細敘述和列舉,成吉思汗的純潔氏族起源於他。”氏族部落的血緣不一定是一脈相承。
成吉思汗本人從血統上來說未必屬於他所在的部落。《蒙古秘史》等都明確地記述了也速該在兄弟的幫助將別人的妻子搶為己妻,不久就生了兒子取名為鐵木真。成吉思汗的親生父親和出生年月難以確考。鐵木真長大結婚後不久,妻子被搶,奪回後不久就生了長子術赤。術赤被弟弟察合台等懷疑不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兄弟不歡而散。也速該、鐵木真、術赤祖孫三代可能有不同的血緣,成吉思汗血統上很可能不屬於他所在的部落,他是部落中的異數。正如拉施特雲:“雖然按照上述權威說法,成吉思汗、其祖先和兄弟們,都屬於乞牙惕部落,但是,乞牙惕-孛兒隻斤成了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把禿兒子孫的稱號;他們既是乞牙惕,又是孛兒隻斤。孛兒隻斤在突厥語中,[意謂]藍眼睛的人。他們的[膚]色微黃。他們很勇敢又極大膽,因此他們的英勇受到傳誦。”
從留傳下來的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畫像來看都有絡腮胡,頗象西域胡人,但臉平頭圓,又像東胡。他們很可能是印歐人種和蒙古人種混血的產物。
成吉思汗有不少後裔是突厥人。《突厥世係》的作者阿布齊·哈齊就是成吉思汗長子赤術汗第五子昔班汗的後裔,從父係和母係都可清楚地追溯到成吉思汗。他們對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記憶。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亞乃至西亞、歐洲均留下了後裔,而大多數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認成吉思汗為先祖或自稱為成吉思汗之後裔是有充分根據的。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民族、曆史、部落
參考資料:
1.帝國時代
2.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11813938.html
3.http://blog.sina.com.cn/u/48bba2fe010002k7
貢獻者:
楊麒、fjd0105、解剖外星人、一統神界、鏗鏘俠、 DrakknighT、alnifolia、有力去鬧、BBSam123、青阮玉、┢┦aΡpy★、 Jacksparrow007、 魯爾工人、 炎龍E族豬豬、chinawqwhy6688、 高樓居士、金龍玄壇如意神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印章、因紐特人、日本人、四大發明、蒙古帝國、印度、麗江、土族、米哈伊爾·希什曼、回紇突厥帝國、失必兒汗國、遠東共和國、草原絲路、韃靼、伊凡三世、奧斯曼帝國、布裏亞特共和國、韃靼部落、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巴斯巴文、克裏木汗國、四大汗國、楊景賢、魔鬼城、柳江人、奧拉迪亞、匈奴帝國、色目人、莫斯科大公 更多>>
關於本詞條的評論(共2條):
·風俗習慣 一、服飾 蒙古族男女衣著款式相似,都穿長袍,長袍右開襟,不開權,袖長而窄,高領,袍子的袖 口、領子、袍邊都縫有圖飾。由於季節的不同,袍子的選料也不一樣,天氣暖和時,王公貴族 喜歡用綢緞等上等衣料縫製長袍,窮人們則穿粗布縫製的袍子;寒冷季節用羊皮製作長 袍,也用羊毛、駝絨製作棉袍。另外,男人們也有穿光板皮衣褲的。講究的男子穿長袍時都 紮腰帶,並且在腰帶右側佩掛一把別致的蒙古小刀... 詳細 yeyirong 07-12 21:02
·成吉思汗是(堅固的意思) mikky2006 06-18 11:19
對本詞條發表評論:
最多不超過1000字
返回頁首
©2007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