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邊緣

一份飄遠的回憶,一份濃濃的鄉愁. 此時才聽到遠方的聲音..那是一聲愛的呼喚.
正文

99歲的惠靈頓中國老人--陳中嶽 先生

(2007-08-14 06:09:42) 下一個
以下文章是我在惠靈頓鄉音華文報發表的<世紀老人-陳中嶽>文章,他今年依然99歲了,一生可謂傳奇!發表過來給大家共賞.
~~~~~~~~~~~~~~~~~~~~~~~~~~~~~~~~~~~~~~~~

早就耳聞在惠靈頓的華人圈裏,有位年近百歲、身體康健、精神矍鑠和富有愛國心的著名華僑——陳中嶽老先生。淺薄的了解隻是知道他的一生頗為傳奇,他在新西蘭70年的生平也是旅紐華人近百年來曆經滄桑、勤奮努力、不屈不撓、走向成功的寫照。由此便心生敬意,作為晚輩,仰慕之心已很久了,拜訪及當麵求教的願望便油然而生。

初見陳中嶽老先生是在惠靈頓一個陰雨蒙蒙的下午,天氣頗為寒冷。陳老先生的居所是一座樸實的水泥基製的兩層小樓,沒有寬敞的花園,沒有闊綽的門臉,從外表看上去和一般的民宅毫無二致,絲毫看不出是一位富有商人的宅府。瞬間,我竟恍惚起來,是我記錯了地址?還是陳老先生缺少人們傳說中那樣的闊氣?帶著如此忐忑和疑惑的心情,我輕輕叩開了陳府的大門。

盤旋彎梯而上到二樓,徑直的穿過一條走廊,便來到客廳。陳老先生早已在那裏等候我們了。一眼看來陳老先生的身板十分硬朗,精神也非常飽滿。我雖早以聽說陳老先生身體康健,但的確沒有想到陳老先生年屆百歲高齡,卻依然如此硬朗;雖步履有些遲緩卻並不依賴拐杖,在陳老先生引領下我們進入了內廳,木質雕花的長椅分排客廳兩邊,精致玲瓏的飾品擺放在鏤空的博古架上,整個客廳看上去古樸典雅,極富民族氣息。

大家落座後沒有更多的寒暄,我們就和陳老先生親切地交談起來。陳老先生首先拿出了為我們準備的厚厚的一疊相冊及許多個人文獻,這是他自1938年初到新西蘭至今所寫所作的大部分文稿及照片。字裏行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中國人在異國他鄉勤奮努力,吃苦耐勞,從謀生到發展的全部經曆,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代早期華人移民新西蘭的所走過的的辛酸榮辱的心曆路程。

陳中嶽,1908年出生,廣東崖西京梅鄉人。

1921年,他13歲時申請臨時學生簽證到澳洲與父親團聚,在悉尼的一所學校求學3年;之後隨父親遷往墨爾本,就讀於Scot College,像其他勤奮刻苦的廣東留學生一樣,苦讀之餘在其父親的洗衣店裏打工;年值19歲時,他回到香港,受雇於英國Dodwells公司。一年後,陳老先生與Huang You Ai 女士完婚,然後奔赴上海到他叔叔管理的一家華人棉紡織廠供職;1935年,他南下回到故鄉廣州,擬開辦棉紡織廠,但計劃還未完成便因為日本對中國的野蠻侵略而被迫停止。即便如此,陳老先生還是刻苦的利用所能利用的時間補習中文知識,打下了比較深厚中文寫作功底。

1938年,陳老先生憑著一張3個月的觀光護照,輾轉墨爾本來到新西蘭。當陳老先生剛剛抵達新西蘭的時候,他的口袋裏的隻有半個新西蘭鎊。不畏艱苦的他,當日便著手尋找工作,第二天就在一家洗衣店謀得了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常常要從早上6點幹到晚上8點,沒有休息日,每周的收入隻有1鎊。這份工作持續了3個月的時間,直到一家華人聯合會的奧克蘭分會邀請陳中嶽先生出任《僑聲月刊》的秘書,情況稍微有點改善,但薪水依然微薄,每周也隻有2鎊。 陳先生接任分會秘書後立即出版《僑聲月刊》,主要是當時分布在新西蘭的為華人提供傳媒服務及時事要聞報道的刊物. 那時新西蘭沒有中文印刷設備,僑聲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隻能靠手寫手繪,而陳中嶽所要做就是中、英文翻譯編輯及負責繪畫寫版和印刷等.

一年後,陳老先生憑著卓越的才華和聰明才智榮升為Rev Chau之後的第二位管理負責人即負責管理、出版及發行工作。於此之後陳老先生還兼職從學校中文老師及“罔州會館”的秘書工作。因為正值中日戰爭,陳老先生及其同事,從微薄的薪水裏擠出資金,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並積極參與籌劃新西蘭華人捐助國內抗戰活動,組織排演了舞台劇《氣壯山河》,劇目於1945在奧克蘭上演,籌得大筆抗日助國善款。陳老先生在舞台劇裏擔任劇本編寫、劇目策劃,付出辛勤勞動。

1946年,陳中嶽先生接受Yue Jackson 及其他同僚的邀請,遷居惠靈頓從事四邑會館的工作。為這個新生的組織擔任秘書工作。從1946年至1950年,該組織每年都會有數位社團員工在新西蘭境內巡回活動為會館籌得資助,四年來,通過665位華人的慷慨捐助,會館籌得8000新鎊款,項購買了一棟樓,用於會館辦公。1950年,四邑會館惠靈頓辦公樓正式使用。

四邑會館改建完工後,遵循相互幫助的宗旨,將一部分的會館房間開放,給予同鄉過往臨時免費居停之用;將其餘的一部分房間廉價租與經濟比較拮據的同鄉長期居住,房租全部補貼會館運作及日常開支。由於房租低廉,收益難以完全維持會館的正常運營.

陳老先生還曾一手創建了四邑會館華語學校,並在1946年初到惠靈頓後的不久在8月間受聘於“新西蘭華僑農業總會”的秘書兼《僑農月刊》編輯,身兼數職的他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會館的工作當中,直至會館正式落成。此後陳老先生漸漸淡出會館的工作,直到1970年會館陷入經濟窘困,陳老先生不忍看到幾經艱辛方才成立的會館蕭條下去,臨危受命,毅然再次擔任會館要職,誓為會館的再次輝煌不遺餘力的辛勤工作。陳老先生創意:用烹調中餐表演方式籌款拯救會館。在會館各理事積極幫助和15家企業機構捐助下,共謀得資金5000餘元作為表演開辦費用。時任新西蘭總理的Rt. Hon. Sir Keith Holyoake賜函對籌款計劃表示支持並加以勉勵,陳老先生還函請時任香港恒生銀行總經理利國偉先生幫助,請來“麗的呼聲”電視台廚藝名師李曾超群女士來紐表演,並印製中國烹飪圖冊《奇異的筷子》一萬本,在紐發行。表演所到之處皆贏得群眾熱烈掌聲,場麵踴躍,《奇異的筷子》一書,也頗為暢銷。此次活動最終為會館淨籌得4000餘元,不但為會館解決一時的資金困難,也同時獲得新西蘭社會的好評,使四邑會館名聲大振。

一波將平,那波又起.剛走出經濟困境的會館又遇到新的問題. 會館大樓年久失修,樓齡過久,不得已被定為危樓,理事會決議將此舊樓賣去另購買一堅固樓宇作為會館新址. 會館理事原自欽,餘常達等人聯名邀請陳先生出麵促成此事. 陳先生協助和地產商接洽購得現在四邑會館樓宇,並將上層作為會館之用,下層出租給商業之用.出租所得用於會館開銷及僑界互助活動所需.

陳老先生還一直積極鼓勵推動四邑青年聯合會的發展,並在同年出版了第一期月刊《四邑青年雜誌》;1950年時,四邑青年聯合會還邀請當時的婦女兒童福利部部長Hilda Ross女士出席晚宴,晚宴中他和總領事汪豐先生一起建議新西蘭應對更多的中國婦女及兒童開放國門,旨在促成移居新西蘭華人家庭的團聚。(在此之前,新西蘭政府限製華人婦女入境。華僑多是孑然一身而來,並無眷屬伴隨。背井離鄉、思親的愁苦可想而知。陳老先生利用晚宴之際,建議新西蘭放寬婦女及兒童來紐,促和家庭團聚,對各界華人來講,不能不稱之為偉大的善舉。)值得高興的是,此後不久新西蘭政府便宣告更改華人移民政策,每年準許五十家僑眷入境,隨後的幾十年慢慢將名額逐步增加直至完全開放。

陳老先生於1947年獲得新西蘭永久居留權,並於1952年將妻兒接到新西蘭使得闔家團聚,之後不久又將母親接來奉養。1940年末,陳老先生在惠靈頓購買了一家水果蔬菜店開始了經商生涯,之後又陸續經營了fish-and-chip店並投資於房地產生意,早期經營的fish-and-chip店鋪如今已經擴展成為了Lambton Quay 大道上的一家以經營飲食商業的飯店。多年努力的商業經營,Lambton Quay的地價升值以及香港股票市場的投資使得陳中嶽先生步入富裕的生活階層。但是富足之後的陳中嶽先生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雖然年幼就離家在外的他卻依然在心底牢記著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鄉。1982年,在闊別了故土半個多世紀之後,陳中嶽先生不顧74歲的高齡,毅然回到了他孩童時代生活的京梅鄉,並捐款20萬新元,興建了“嶽典中學”。廣東僑胞為祖國捐款的事例屢見不鮮,但是陳老先生如此慷慨的捐助,在新西蘭的華僑中還是第一位,也給以後的新西蘭僑胞做出了傑出的表率。

如今,陳中嶽先生年屆百歲高齡,稱得上是位德高望重的世紀老人。在他78歲高齡的時候,被英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新西蘭政府授予QSM英王社會服務勳章。並於2007年元旦,在陳老先生99歲高齡得時候再次接受英女皇加授的Officer Of The New Zealand Order Of Merit 士官級新西蘭榮譽勳銜. 這項殊榮是對陳老先生奉獻人生、服務社會的認可,也是每一位旅居新西蘭華人的光榮和自豪。同時,在授予勳章的時候,陳老先生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他代表了上世紀初移民新西蘭的華人接受了總理的對當時歧視華人的“人頭稅”的歉意。“人頭稅”是新西蘭曆史上為限製華人入境而專門針對華人的帶有歧視性的征收稅種。1881年,該法案通過,當年入境新西蘭的每位華人必須繳納10磅“人頭稅”,為加強限製華人入境,除繳納高額的“人頭稅”外,華人還被要求通過100個英文單詞的閱讀考試。1896年,人頭稅陡增,從原先的10磅猛增為100磅,這相當於當時的新西蘭人10年的全部薪金。此項稅收直到1934才暫停征收,直到1944才完全廢除。據統計,53年中,新西蘭政府共向華人征收了高達31萬磅的“人頭稅”。從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起,新西蘭華聯會等多數華人社團和個人,一直在積極的與政府交涉,要求新西蘭政府對早年征收華人“人頭稅”一事道歉。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新西蘭政府終於在2002年的中國農曆新年時,對新西蘭早期移民華人作出了正式道歉,陳老先生接受了新西蘭總理的會見,總理親自對這位世紀老人和他所代表的千百新西蘭早期華人作出了口頭的道歉。並向新西蘭華人賠償了350萬美元的補償,此項補償被用作了新西蘭華人的福利事業上還之於華民了。
采訪結束時,我感到了心靈的震撼,作為新一代的華人留學生,我們的條件比之陳老先生那個年代不知好了多少。我們有責任和老一代華人攜手共進,為我們祖國的繁榮,為中新友誼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僅以此文獻給陳中嶽老先生,願他老人家健康長壽,願他和家人幸福美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