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resize(this);
}" twffan="done" />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文化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社會生活之中。發生於六千年前的中華龍文化,揭示了中華民族生殖崇拜的曆史,中華民族對初生生命的崇拜,中華民族對生命創造力的崇拜。從“生龍”和“衛龍”到“神龍”的演化曆史表明,有著六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綿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諧萬古,成為橫亙世界人類曆史而沒有中斷的唯一偉大文明,充分體現了中華龍文化的高貴氣質。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中國的龍文化
在中國古代,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座椅稱為“龍椅”,在皇宮各處都裝飾著龍的形象。用“龍”字做姓名也很常見,如《三國演義》中的武將趙雲,字子龍,稱“常山趙子龍”。更有地名:龍口、龍山、龍崗,還有龍首山、龍首關、龍門山等等。世界著名的萬裏長城的東起山海關渤海邊的“老龍頭”。在民間人們也喜歡在家裏裝飾龍。有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說的是古代有一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家中到處都裝飾著龍,乃至於真龍聽說後,特去拜訪葉公,而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得魂不附體、落荒而逃。原來葉公好龍是假的(他隻是喜歡假龍而已)。在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戶每天都必須使用的“(水)龍頭”。在遍布中國各地的寺廟中,龍的形象總是必不可少的。“龍鳳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辭。“龍飛鳳舞”則是讚譽中華文化之瑰寶——書法中狂草的藝術之美。“龍騰虎躍”是表示朝氣蓬勃的景象。“車水馬龍”則是表示市場繁榮的景象。而在《易經》的不同卦象中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等,則是講自然和社會事物的演化過程中的不同特點,這裏龍是一切自然和社會事物演化運動過程的代名詞。而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則命名為“雪龍”號;中國自主開發的計算機芯片命名為“龍芯”。
中華龍文化深深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不論走到天涯海角,凡是世界上華人聚集的地方,總能看到龍的身影。特別是每逢春節等中華傳統節日,“舞龍”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慶祝節目。龍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華龍文化已經開始影響世界。
中華龍文化的起源、內涵和意義
然而,中華民族為什麽崇拜龍,幾千年來卻始終是一個謎。紅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龍”卻揭開了這個謎。
紅山文化中出土的“龍”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玉豬龍”。因為其頭部形象似乎是一個豬首,而身體則為一個“C”形,而且首尾幾乎相接。“有學者認為:豬是龍的早期形象,遠古中國人以豬為祭物,祈求農業的豐收,爾後豬被神話為龍,龍又演化為華夏的象征、帝王的化身。玉豬龍是早期龍的形象之一,它充分證明我們的祖先創造的龍文化源遠流長,同時也反映出早在遠古時期北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紅山文化玉豬龍形製似有首部由大到小、體由粗到細、首尾間缺口由連接到缺口增大的演化規律。
如果我們看到人類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態——人初生的胚胎,看到所有脊椎動物(魚、蠑螈、龜、雞、豬、猴、兔、人)的胚胎演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態,我們就知道,這些的動物發育早期的胚胎無一例外,全部呈現幾乎完全相同的樣子,並且身體都呈“C”形——龍形。這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重要證據之一。
如果我們再看一下精子追逐卵子的情況,搖動著尾巴的精子不也完全是一個玉龍的形態嗎?而且玉龍在一定意義上也有男性生殖器的影子。因此,在中華龍文化中,龍又表達為雄性、英雄。如果我們再看一下紅山文化中的“對雄大玉龍”,一對(兩半的)男性生殖器托起一條玉龍,則極為生動地表達了玉龍的“生命之精”的意境。
顯然,中華龍文化的實質是表達了中華民族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世界各古老民族中的普遍現象,比如有一個民族的生殖崇拜,是一個女性懷抱一個如同嬰兒一樣大小的男性陽具。還比如有一個民族把豬奉為自己的祖先;另一個民族則把狗奉為自己的祖先;還有一個民族把青蛙奉為自己的祖先;還有的民族把葫蘆奉為自己的祖先,如此等等。而所有這些動植物圖騰崇拜,其意義是一樣的:就是“多子多福”之意,即所有這些動植物都具有較強的生殖能力(產子多),從而表達了對本民族繁衍興旺的期盼。而紅山文化出土的另一個“龍鳳圖騰”則把中華龍文化的生殖崇拜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我們再看一下紅山文化中鳳的玉雕,也呈“C”形,這對我們的震撼決不亞於“C”形龍對我們的震撼。首先中華文化中的鳳,一般可以表示雌性,而“C”形鳳則表示“初生的雌性”。這再一次證明了龍鳳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生殖崇拜的造化。由於龍(包括“C”形鳳文化)又表示“原初的生命”,因此,中華龍文化又表示為中華民族對原初生命的崇拜,對生命創造力的崇拜,對可以化生萬物的原初生命的崇拜。
“生生之謂易”,顯然,中華易文化則是生殖、生命文明的另一種表達。可以說:中華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氣質;中華易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精髓。
在前麵所介紹的各異的“玉龍”表達了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文化認知上的差異。除了玉龍(圖三)很像豬首外,其餘的都不像或不是。玉龍(圖一)有蛋殼中小雞基本成型的氣質——圓圓的眼睛和明顯的雞冠,在一定意義上也像猴;而玉龍(圖二)則是一匹飛奔的駿馬,顯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熱愛馬、崇拜馬的感情。這也應該是“龍馬”、“龍馬精神”的來源吧。《周禮·夏官·?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白龍馬”為小白龍的化身,顯然都表達了“馬為龍種”的意境。大汶口龍則具有羊或鹿的頭麵,顯示了遠古時代安徽一帶中華民族的先祖對有角動物羊或鹿的感情和崇拜。這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頭的形象已經很相近。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的“龍頭”的臉麵很像鱷魚(是一張生活在水裏的動物的臉麵,如河馬的臉麵與鱷魚和龍都很相像);而四隻“龍爪”也很像鱷魚的四隻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的軀幹,很像巨蟒或蛇的軀幹。而蛇的樣子,很像精子。《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說:“蛇乘龍。”表示了蛇化龍的意思。十二生肖之一的“蛇”,又名“小龍”,可以理解為“龍”小的時候(無鱗無爪)的樣子——即“C”形龍的樣子。另外,傳說中的伏羲是“人麵蛇身”(實際上應該是人麵龍身,蛇是玉雕龍形象——初生的動物生命形態的演化結果。春秋時期出土的伏羲女媧雕像〈生龍之身〉與漢代的伏羲女媧雕像〈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蛇〉有著重要的不同),都體現了中華先祖對龍——生命初生形象的崇拜。而在中藥中把蚯蚓稱為“地龍”,則是對龍所表達的“綿延起伏”之意的一個很好的注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十二生肖的文化。十二生肖傳統的排序依次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如果我們讓龍打頭,則有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虎、兔。十二生肖中除了龍以外的11種動物,都是我們現實所熟知的動物。唯有龍沒有現實比照。現在我們可以完全清楚了,首先龍是所有動物的早期胚胎,所有動物都是從龍演化而來的。再就是龍是所有動物的整合,至少包括我們上麵提到的各種動物:首先是蛇(包括鱷魚)、馬、羊的化身;然後又包括雞(或猴)和豬。因此,龍所表達的是“生生之謂易”之像;龍所表達的是生命自然整合之像;龍還表示對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年齡(由天幹地支組合成60年一個輪回周期)的人們(由不同屬性的十二種動物代表)的社會凝聚力。
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綿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諧萬古,成為橫亙世界人類曆史而沒有中斷的唯一文明,充分體現了中華龍文化的高貴氣質。從六千年前龍的形態到現在龍的形態是一個逐級演化的過程。
對於中華龍文化的演化,有多種學說,但一般都認為現在人們所認同的龍是由古代多種演化合一的結果。中華龍文化大致是經過了5個階段:萌生期、育成期、成熟期、發展期和鼎盛期。早期的龍文化主要發生於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時代,這在前麵我們已經作了較多的介紹。“進入青銅時代(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21~前5世紀),龍紋和螺旋紋一起紛紛湧現在青銅禮器上,但龍紋所占的地位尚不重要。戰國、秦漢之際,龍紋改變了以前的變體化和多樣化,出現了後世所常見的那種定型化和公式化的造型,並隨著儒教和道教的盛行而趨於成熟。三國至宋元時代(公元220~1368年),龍的形象經曆了從粗簡到細膩、從僵硬到生動、從無爪無鱗到有爪有鱗、從單龍對龍到成組多龍、從寓意故事到純粹裝飾式等演變和發展的過程。明清時代(1368~1911年),龍紋成為皇權的象征和標誌而臻於鼎盛,迎來了其登峰造極的黃金時代。”
實際上,所謂“鼎盛期”開始的時候——明代,也是中國封建文明從鼎盛發生逆轉(以鄭和七下西洋整合世界〈1405~1433年〉為頂點),走向衰落的時代。這是否可以說,中華龍文化在“皇室文化層麵”上,已經出現了“老態龍鍾”之景象。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清王朝的消逝,“皇室龍文化”也終結為曆史文化。而在現代,中華龍文化則主要成為一種民俗的表達,成為普通百姓喜慶的一種表達,特別是青年男女結婚時,常常會有龍鳳圖案作為婚禮的主要場麵裝飾——龍代表男性,鳳代表女性,表達了“龍鳳呈祥”的中華民族生殖文化的深刻內涵。而中華民族作為“龍的傳人”,中華龍文化則又表達為每一位炎黃子孫對祖國深沉的認知情感。不論走到哪裏,不管是在幾萬裏之遙的異國他鄉,在海外定居多少代,作為“龍的傳人”,總會把祖國深深地埋在心中。近代以來華僑愛國已經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生動的寫照。
這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濮陽出土的6000年前的蚌殼堆塑動物,一般被認為是“中華第一龍”,但這個解讀是有問題的。該墓的主人是一位部落的首領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其陪葬的一左一右的兩個動物模型,應該一個是“山大王”——老虎,一個是“水中霸王”——鱷魚(這個問題也有其他學者論證),並且頭朝下,中間護衛著“人中之王”。在中華文化中有“左青龍、右白虎”說法,“龍爭虎鬥”、“虎踞龍盤”的成語等,應該是這種文化的延續表達。因此,這裏的龍,應該是一種“衛龍”——保衛之龍,或稱為“威龍”——威武之龍。而紅山玉龍,則可稱為“生龍”——生命之龍、生殖之龍。而把生命之龍與威武之龍整合以後的龍,可稱為“神龍”,這也是在中華文化中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的開始。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皇後穿著“鳳冠霞帔”,這應該是中華文化中生殖文化的最高表達。神龍之形的威猛,則體現了皇家的至高無上和神聖不可侵犯,神龍也成為皇家的唯一符號。而神龍的形態則由具體的生命與動物的形態所蘊涵的多種理念整合升華而成,其內涵仍然是中華民族生殖文化的最高表達,這體現著中華民族(當時應為表示皇家權力)綿延起伏、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發展之意。因此在現實的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生物的。而以現在龍的形象去簡單地論證曆史上的龍是什麽動物,是不會得到正確結果的。
中國龍文化將走向世界
中華文明綿延起伏、生生不息,是人類曆史上唯一橫亙萬古的偉大文明。而中華文明的兩大源頭——龍文化和易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綿延起伏、生生不息、橫亙萬古的根本原因。中華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氣質;中華易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謂“生生之謂易”則是中華龍文化和中華易文化的手心手背——兩麵一體的生動表達。作為中華龍文化的源頭的紅山龍小巧可愛,表達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巨大創造力;而中華巨龍的金蛇之舞則是中華文明輝煌發達的象征,表達的是“福壽綿延”之意。顯然,中華龍文化是人們對福壽吉祥和諧如意的祈盼。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為中國人春節紅紅火火的熱鬧場麵所感染,中國的生肖文化已經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接受所欣賞,人們都願意品味一下自己的中國生肖屬性的感覺。中華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重新崛起的必然,也會給有著中華文化特色的商品帶來新的商機。本文所揭示的中華龍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創造力和福壽綿延和諧如意的吉祥意境,必然使中國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人民所喜愛。伴隨著中國的強盛,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把擁有一件有中國龍商標和中國龍圖案的生活用品及龍形藝術品,作為對自己的未來生活吉祥如意的祝福。中國龍文化必將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文化。
由於中國龍(英文long)與西方“龍”(英文Dragon)不僅形態上不同,而且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已經有多位專家作過論證和建議);由於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不宜簡單修改曆史的形象傳承。但為了讓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華之龍,可以考慮出多個標準樣本龍,以在不同場合使用。
數千年來,作為蘊涵著喜慶祥和、繁榮昌盛之意的中華龍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綿延起伏、生生不息、橫亙人類世界曆史的神聖象征。我們需要深刻而充分地認知和理解中華龍文化的內涵和曆史演化過程,以增強中國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走到世界發展的最前列。而且還需要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認知和理解中華龍文化的內涵和曆史演化過程,這也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同中國的必要的文化交流,更是實現“中國的21世紀”的一項非常主要的文化傳播工作。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中華龍文化尊敬而喜愛,從而成為人類21世紀和諧發展的一個積極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