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仙
(2004-11-08 05:32:19)
下一個
要兩個人,隻試過兩個女生,男生沒試過,麵對麵做好。筷子6根(不要選那種頭尖尖的筷子,不容易頂在一起,並且不要用塑料筷子和一次性的,木頭筷子比較好),每人3根,每個人按照 1_1 的形狀擺好,雙手拇指食指捏住交叉的部分(感覺不是很舒服的姿勢,總感覺筷子要掉下來似的).兩個人把筷子的尖端頂在一起.形成一個矩形的形狀,並盡量保持這種姿勢不變.然後開始請筷子仙,(因為形成的是一個不穩定的矩形,形狀容易發生變化)所以來了之後頂在一起筷子會向內外彎曲,或左右上下,然後可以問問題.問的方式"如果...請向內(外)彎". 如果筷子轉圈,或都偏向一邊也許是他再說他不知道或者不願回答.問完一個問題將筷子恢複原來的矩形繼續提問.問完所有問題後就請他離開.相對來說比較安全,至少在我身邊沒發生過什麽問題.對於問出的結果也不要太執者,全當遊戲就好.
筷仙其實是一種簡化版的扶乩,其實包括碟仙,筆仙,錢仙都是由扶乩衍變而來的.
碟仙大約起源於晉,當時稱作請紫姑,南北操作方法各有不同。到唐宋時發展成為“扶乩”,既一人或兩人執木乩在沙盤上寫字。當時扶乩大師名叫沈延年,為人決事而富甲一方。
扶乩發展很快,主要是由於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用此方案來填詞賦詩和對對聯,頗像一種文字遊戲。宋劉斧著《青鎖高議》中載:杭州知府遇一對“雪消獅子瘦”對不出,遍請飽學之士也無對,於是請教扶乩大師沈延年,須臾,沈延年對出下聯“月滿兔兒肥”,對仗工整,令人歎服。由於扶乩形式太過繁瑣,扶乩要焚香齋戒,心誠則靈。後來逐漸出現了形式較為簡單的碟仙,甚至形式最為簡陋的筷子仙。就連大文學家巴金在《家》《春》《秋》中也寫道:黨新由於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傳......
崔永元一集實話實說叫揭秘,給了這種請仙中發生的現象作了一種解釋,我摘一部分給大家看看吧.
司馬南:這種現象是一種古老的巫術,包括“碟仙”、“筷仙”、“筆仙”也是古老的巫術在今天的變種。這個東西,它為什麽會動起來?兩種原因:一是有人故意為之,他自己迎合嘛。
崔永元:剛才,我覺得我們四個師妹演示得特別好。她們動的時候,還在問:“你動了沒有,你動了沒有?”“我沒有動。”顯得很真實。
司馬南:二是呢,這四個人可能是沒有一個人主動去動,雖然是這樣,這個碟子依然有可能動。為什麽呢?因為我們人有一種很重要的生物特性。比如說,現在在座的每一位都把手伸出來,都伸出來,無所謂“男左女右”,伸出來,伸出食指。
現在呢,你把胳膊伸直,然後你看著指尖,要求自己,放鬆啊,胳膊放鬆。但是你要求你的指尖絕對不能動,絕對不能動啊,絕對不能動,指尖絕對不能動。動了嗎?你要求它不動,它也會動。
崔永元:這叫什麽,知道嗎?“指仙”。(笑聲)
司馬南:時間稍一長,這個動作的幅度會更大。這跟玩“碟仙”、“筆仙”、“筷仙”都是一樣的。
崔永元:一個道理。
司馬南:不動不動,一會兒它就會動起來的。
崔永元:我們應該搞得更科學一點。我今天專門請來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教授於欣先生,讓他給咱們作一些醫學方麵的解釋。
於欣:所有的人體活動,包括我們的精神活動,包括我們的運動,包括我們的情感表達都是跟大腦有關係的。我們單說運動好了。今天,無論是“三仙”也好,“扶乩”也好,都跟動作有關係。我們可以把運動分成三種,一種叫做反射性運動,或者叫不隨意運動。比如說(說到這裏,他猛然舉起雙手,在崔永元眼前一拍。崔嚇了一跳,不由自主地向後一閃),你怎麽樣了?眼睛眨一下,對不對?我們叫做瞬目反應。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眨眼反應。我們在受到外界驚嚇的時候,就會出現眨眼反應。另外一種是自主活動,是受大腦意識支配的。還有一種活動叫規律活動。什麽叫規律活動?就是說這個活動最初的時候,我們是要經過學習,經過我們大腦意識來參與。比如說,騎自行車,走路。小孩子剛學走路,大腦意識要參與。我看無論“三仙”也好,還是這種“扶乩”也好,三種活動都有參與,都在裏麵。如果是我故意去寫什麽東西,那麽這種就是自主活動。如果我們很緊張的時候,我們的手會無意識地動,會抖動,這是一個反射性活動和不隨意活動。還有,如果是我們在一種高度期待的狀態下,或者是心有所想的情況下,那麽,這時候有些功能可能會下放到我們的手部來。
司馬南:就是下意識地迎合自己的想法。
崔永元:還會出現和自己的意念相違背的時候。
司馬南:相違背,可能是由於四個人用力不均衡,違背了她的主觀意願。還有呢,她期待的結果本來就具有不確定性。
好了,轉完了,不過說實話,我對這個什麽司馬南印象實在不怎麽樣.筷子仙的事情大家也可全當消遣.好像有人說請筷子仙折壽1 周,請碟仙折壽1個月。請鏡子仙折壽1 年.如此精確的數字反倒增加了其不可信性.但如果你比我還惜命還是算了吧.
哎,受了這麽多年教育,還是沒能成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隻能算是比較唯物,70%的唯物吧.嗚呼哀哉,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