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7)
2016 (42)
2021 (42)
老槍閑聊:談文明史不談人類史,都是以偏概全
經常聽人講文明史的事兒,西方東方,蛛絲馬跡,類比推斷,洋洋灑灑,結論當然也不一而終。為此,老槍專門下了一番功夫,把手邊能看到聽到的,都拿來胡亂翻了一番,結果發現:談文明史不談人類史,都是以偏概全。
文明史顧名思義,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有五六千年的曆史。在這之前,文字沒有出現,是所謂的史前史。
現代科學界(考古,生物,基因等)普遍認同的說法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真正開始有所作為的時間,是在上一次小冰川時期結束以後,大約在一萬一千年前左右。這段曆史,也可簡單的叫人類史。
人類文明發源在歐亞大陸而不是別的地方,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一個必然結果
原因很簡單,文明發源於定居,定居生活需要三個基本要素:氣候,糧食和動物種群。溫暖而有節奏的氣候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小麥大米等穀物原始種子的存在使得糧食的栽培成為可能;以及豬馬牛羊等原始種群的存在為動物馴化提供可能,從而為人類的定居提供的蛋白質以及腳力。
在地球上,隻有歐亞大陸能夠滿足這些條件,而且,僅僅在兩個很小的地域之內:其一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其二在東亞的黃河流域。兩河流域的文明比黃河流域的早了1千多年左右,但是,由於快速的人口膨脹對自然資源形成了巨大壓力,而狹小的兩河流域又不能承受這個壓力,從而,在地球的曆史上,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第一次對自己所生存的環境進行了毀滅性破壞,兩河流域文明正式崩潰,然後被四周的衍生文明所替代。亞述,埃及,克裏提,希臘,波斯,中東,甚至印度,都屬於這個衍生係統。
處於黃河長江之間的中華文明,由於地域寬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加上交通方便,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荒蕪的戈壁灘,阻斷了來自於西亞的數次文明崩潰帶來的衝擊,這就是中華文明為什麽能承前啟後連綿五千年自成一體而不斷的物理條件。
希臘,斯巴達,羅馬,以及後來的卡爾大帝的西歐族群,軍事鐵血征服和替代一直是發展的主線,包括後來的西班牙英國的殖民擴展,直到英國鬼子來到中華大地,奴役那些穿絲綢吟詩作畫的夫子們,一直走的是野蠻戰勝優雅的路子。
有關狹小而紛爭的歐洲,為何後來能征服那些文明的大帝國,老槍另有論述,這裏不再羅嗦。
卡爾大帝(747 - 814,撲克牌上的紅桃K就是他的畫像)8世紀橫空出世,整合了自3世紀以來分崩離析且無足輕重的西歐,800年12月25日(聖誕節就是這麽來的),在羅馬被教皇戴上了皇冠,標誌著西歐文明第一次登上曆史的舞台,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至今被西歐各國尊為開國的元勳。同一時期的中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已經是萬人傳唱的名句了。
那時候的歐亞大陸另一端,文明的中心處在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看看他們的版圖,全是冬天可以穿短袖的地中海陽光明媚地區。
進入11世紀,最後一位西歐的羅馬帝國皇帝海因裏希與教皇發生激烈的權利之爭,最後教會勢力完全壓倒了世俗王權。西歐正式進入教會勢力橫行的中世紀。
比卡爾大帝早了一百年,默哈默德7世紀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隨後用政教統一的方法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把眾多分爭而零落的阿拉伯部落納入旗下,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帝國,很快就把勢力範圍推廣到阿拉伯之外的拜占庭(地中海),波斯(西亞)等地區。到了中世紀,陽光明媚而且先進發達的伊斯蘭勢力,漸漸發現不能小看和蔑視一直陰霾潮濕並且蒙昧落後的歐洲基督教勢力,衝突不斷發生,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十字軍東征的故事。
歐洲史學對這些時期有標準的叫法:卡爾大帝的時代叫黑暗中世紀,然後是中世紀,再然後是文藝複興,再後來就是氣焰囂張的殖民地時期。
有意思的是,地理氣候上的資料顯示,西部歐洲登上曆史舞台以及穆斯林實力的興起,和中世紀異常溫暖期(800-1300)非常合拍:
中亞北部遊牧民族蒙古國的崛起也在這個溫暖期的後半部。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14世紀後,為期500年的小冰期降臨。歐洲氣溫降了1攝氏度多,雖然氣溫變化跨度在上百年,不易察覺,但日子總歸是更加難過了。爺爺當年打著飽嗝,在院子裏曬太陽;孫子則蜷縮在羊毛大氅裏,任冷冷的冰雨在臉上拍打。
前所未有的連陰雨,閃電比陽光還頻繁,葡萄毀了,鹽曬不了,草也晾不幹。牛瘟和肝吸蟲流行,九成的家畜死亡。人們隻得吃狗、吃貓、吃馬。在東歐,還有人吃人;在冰島,有人吃剛下葬的屍體。
“缺吃少穿,慘狀無法用語言形容。窮人躺在街頭,餓得浮腫。他們呻吟、哀怨、號叫,石頭聽了都要落淚。”
順便一提:動物蛋白質的日漸匱乏,讓歐洲人更多地依賴遠洋捕魚。北海漁場鱈魚和鯡魚豐富,但風暴駭人,漁民們終年摸索,改進出更耐風浪的帆船,造船的新技術很快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用於環球探索。
中國的鄭和造船技術比歐洲好了許多,且比哥倫布早了整整80年,遠航大洋,把足跡踏遍印度洋阿拉伯半島和東部非洲。但由於大統一的明朝上來一位新皇帝,一聲令下,鄭和開創的人類最為偉大的航海事業戛然而止,連船塢圖紙等等也消滅地一幹二淨,不讓後來者有任何重啟的企圖,硬是把航海的曆史偉業,拱手讓給了駕著兩條破船的哥倫布。
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文字也在那裏第一次出現,比中國的文字(3500年前)早了1000-1500年。巴比倫,埃及,克麗緹,希臘,等都屬於那裏的衍生文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8137/201408/17238.html
以前由於技術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武器技術,由自私本性驅動的智人,最直接的得利方發便是對其他智人進行掠奪。但是,技術總會普及,平衡一定到來,這就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民族要解放國家要獨立的大前提。
目前我們麵臨的危機更近了一步:人對自然的掠奪也不可持續。
其實還有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那裏是玉米的發源地。可惜,由於智人的進入,美洲除了羊駝,可以飼養的哺乳動物都被滅絕了,等到歐洲人到來,他們連車輪子都沒見過
蘇美爾文明早於中國的3千年。 然後的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都早於華夏文明。 歐亞大陸上出現這些文明之中,華夏文明是最晚的。
客觀是做好學術的基點。
**********************************************************************************
奴役那些穿絲綢吟詩作畫的夫子們的滿州鬼子你怎麽不提了,人家可比英國鬼子早了二百多年,而且滿州是真正的徹底的野蠻,而英國人好歹還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文明和貿易文明。
從這兩種模式的本質來講,前者講求合作,後者講求競爭。前者相對更合理運用資源,後者因為競爭引起的更新率高而導致資源浪費,因此不得不像蝗蟲那樣不斷征服,以殖民主義達到頂峰。
前者是人類背離動物本能的有意識的行為,是負反饋,後者是人類動物本能的激發,是正反饋,因此前者相對難以實現變化,而後者的變化相對快。
也因此形成人類文明的終極結果是摧毀人類的悖論,因為蝗蟲總有耗盡資源的一天。
這個論斷有什麽根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