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 藏 與 文 化

(2008-03-20 21:31:33) 下一個


                              收
     

        談起收藏不由不使我想起世界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內豐富的收藏,這些收藏清晰地記錄著每一個民族乃至於每一個國家的曆史文化進程,同時又令我想起我國曆史上的許多著名收藏家。他們不僅是收藏家而且個個都有滿腹經綸的大學問。他們收藏非常豐富而且品位高超令人欽佩同時對所收藏品進行流傳有序的考證與研究,費盡必生精力著書立說,為中國曆史文化留下了輝煌。宋代的欧阳修、劉敞、吕大临、赵明诚等人在收藏的過程中創立金石学,有《先秦古器图碑》(已佚)《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書問世。這說明收藏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清晰地告訴我們收藏應重文化。

      
在中國的收藏史上明代的項元汴(15251590)便是位赫赫有名的收藏大家,項元汴博古好雅,研讀文史,醉心於翰墨。項元汴厭倦科舉,淡於仕途,是一位鄙夷官場的風流人物。朝廷征召他入仕其堅辭不就,而把畢生精力投入到鑒賞與收藏之上,他將鑒賞心得題於書畫上或著書立說。有《宣爐博論》《墨林山人詩集》等著作傳世,為我們後人積累了許多鑒藏知識與經驗項元汴工畫墨竹、梅花、蘭草,頗有逸趣,又精於鑒賞。他不僅喜好收集名人書畫及鍾鼎彜器金石遺文,而且好藏書,他收藏非常豐富,為當時越中藏書家之首。其天籟閣所藏古籍善本與金石書畫皆精妙絕論。就書畫而論,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72幅絕世書畫珍寶中,大多經天籟閣收藏過。海寧徐邦達先生所著《古書畫經眼要錄》,僅(晉-宋代書法分冊)統計,天籟閣舊藏品就有74129,這也僅是天籟閣舊藏書畫一斑而已例如被乾隆視為三希之一的《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所書)、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韩的《五牛图》、李唐的《采薇图》、杨无咎的《四梅图》、赵孟俯的《鹊华秋色图》、王羲之的《兰亭序》(冯承素本)、《远宦帖》、《十七帖》、晉朝索靖惟一的傳世墨跡《出師頌》等都被項元汴收藏過。項元汴傾畢生的精力和財力用於收藏古籍善本與曆代名人書畫,使得大量的古籍善本與曆代書畫珍品,通過他的天籟閣得以保存,大幅度地減低民間散佚和毀損,項元汴爲保存中華珍貴文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項元汴爲保存中華珍貴文物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有史可鑒,然而在文人士大夫為主流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既使他是讀書人,但他的商賈生涯也是為人們的世俗觀念所不齒在人們的意識中牟利、投資、是商人的天性世俗的觀念令人們忽略了項元汴的文化情結,項元汴遭受被人批評歪曲的命運也就在所難免。因此墨林之藏,尚非好古之士的收藏,更多的是出於鄉間財主自發的保值意識。最爲後人所不屑的是,項元汴每得名迹,即便加蓋收藏印記,而他的印章又多為俗手所治,刻工惡劣而累累滿幅,令人不忍卒睹。"又有清薑绍書《韻石齋筆談》中的,以明珠精聘得麗人,而虞其他適,則黥麵記之。抑且遍黥其體無完膚,較蒙不潔之西子,更爲酷烈矣。"之類的批評與歪曲相繼而出,就這類事情的出現,我認為是因人們對項元汴商賈生涯的偏見所至。就現尚存的天籟閣舊藏書畫而論,都被世界各地各大博物館所珍藏,天籟閣舊藏古籍善本
金石書畫不僅數字可觀而且多為國之重寶,天籟閣舊藏在中國文化史上足以光耀古今!

      
清中期由於乾嘉学派的興起,這批學者提倡樸學,繼承古文經學的訓詁方法,治經必從文字入手,他們研究金石學,使金石學再度興旺起來。因此,一些收藏家把目光轉向青銅器
。乾隆進士紀昀、阮元他們都是學富三車的大學士又是著名的收藏家。

       
紀昀為清代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修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以藏硯而著稱,有閱微草堂硯譜傳世為證。該硯譜所錄之硯,製作精良,銘文豐富多采包羅萬象,書體精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中國文人一向有喜硯藏硯的傳統,得硯而銘,讚賞硯之美德,以示己誌或對硯之製作形式發出審美感歎或記載得硯之過程與流傳有序的考證。如不方不圓,因其自然,故勝於雕鏤。"就是紀昀讚美自然之銘文。青州紅絲硯今久絕矣,惟淄石之佳者頗似端溪,然新石皆粗,特舊石佳者亦罕,湖齋巡撫山東為餘購得研璞一,硯甎二,皆故家所蓄,百年以外之物,此其一也"這篇銘文是紀昀記載得硯之過程,闡述了石之產地與優劣,考證此硯為百年以外之物而流傳有序筆者收藏的月池硯從硯銘上就可以充分體會到紀昀在賞硯、藏硯的過程中,感悟仿古隻能得其毛而未能入其髓的道理,並以仿製古硯為例對當時部分學人刻意擬古的治學之風氣
,進行了有力地抨擊,並告誡學人治學不可刻意擬古,刻意擬古的治學方法是不可行的,借古而開今,發之有感才是治學的根本,從這些銘文中可以反映中國一代文人的治學態度與精神,同時又體現出一代學人治學之風範。

       
阮元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学者又是个大收藏家,揚州文選樓就是阮元收藏古籍善本、金石、書畫的重要場所之一,同時又是他學術研究、文化生活的地方。阮元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麵的,他對經學、史學、文學、哲學、天文曆算、音韻訓詁、金石書畫諸方麵都有精辟的見解與深刻地研究。他著述、輯錄、編刻的書籍達3000多卷。其中《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一書就是阮元以考釋彝銘為主的專著,是研究鍾鼎彝器與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資料一件在康熙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銅盤,盤上有銘文357字,後經阮元研究考證,發現這盤上357字銘文是記載矢人與散氏多年來恩怨,經周天子派人調解後,矢人將大片田地移付於散氏時所訂的契約,阮元便將這件青銅盤定名為散氏盤轟動一時閱微草堂硯譜
》與《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二書中,我們又了解到收藏與文化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道理。

       
晚清時期,許多文人學士大都喜愛經學古籍、金石書畫,引發了考據學的熱潮,如晚清著名收藏家翰林院編修陳介祺、軍機大臣潘祖、兩江總督端方、湖南巡撫吳大澄、光緒翰林王懿榮他們都是收藏界赫赫有名的大家,同時又是著名學者。陳介祺研究秦漢書法、金石篆刻,是著名的金石家有《齋金石文考釋》、《傳古別錄》等著作傳世。他收集秦漢印章甚多,以收藏西周青銅器毛公鼎著稱於世;潘祖蔭有《滂喜齋叢書》、《攀古樓彝器款識》等著作傳世,他同樣以收藏青銅器大禹鼎、大克鼎著稱於世;在收藏界他與陳介祺被人稱之為「南潘北陳」;吳大澄通過收藏,編撰了大量著作,如《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恒軒吉金錄》、《十六金符齋印存》等,大都為考古、古文字學、書法方麵的重要著作;端方被推為以私家藏石著錄碑文的第一人其所收之古碑、殘經、墓?銘大都為前人所未見,史料價值尤為珍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拉開了我國甲骨文研究的序幕,有力地推動了文字學、考古學、史學的進程,
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為深遠。

       
綜觀上述所介紹的幾位著名收藏家無論是收藏金石彝器還是古籍善本乃至於書畫,皆為國之重器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不是為了囤積居奇,而是為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掀起了文人對金石學、文字學、考據學、史學研究的熱潮,在學術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隨著鍾鼎彝器與甲骨文的大量出土,經過這批文人收藏、考證、研究之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文字學方麵證明了《說文解字》的學術價值,提供了六書說的憑據與來源同時也糾正填補了《說文解字》中的誤釋與不足,使漢字的起源及其流變更加清晰。在史學方麵,以前被學術界公認的中國現有可考史隻有2500餘年,而現在是近4000將中國“信史”往前推進了1000餘年使《史記·殷本紀》和《帝五世紀》等書所傳的殷代王統得到了物證,並且糾正了它們的訛傳從而開創了以文獻和地下資料結合研究的中國史學新紀元。從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曆史上的著名收藏家,他們是為文化而收藏,是為研究文化而收藏,他們熱愛中華文化,熱愛華夏民族,他們深知文化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靈魂,他們不僅僅是收藏而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的巨大貢獻,詩曰;高山仰止"可歌可頌可敬這種收藏才真正體現了收藏的價值與意義


大提琴曲《光影》
--演奏:杜普蕾


2007聖誕祝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