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 人 太 陰 雷 雨 垂

(2007-08-28 04:54:29) 下一個

梁 邦 楚 教 授 藝 術 管 窺

吳子南

藝術是甚麽?它是人類表達和交流思想的一種語言。優秀的藝術作品都發自藝術家內心的情感、情緒、情調、趣味、品格以至可能是難以名狀的,但意思是純真的,它才有可能撥動讀者的心弦;一張繪畫精品的感人之處,並非隻在單純的點、線、麵、色彩的組合,而是在於它們傳遞的總和關係與這種總和結構後麵深層透露出來的某種情愫。清代名家鄒小山在《畫徵續錄》中說∶“畫有兩字訣∶曰活,曰脫。活者生動也,用筆、用墨、用色一一生動,方可謂之寫生┅┅若生機在我,則縱之橫之,無不知意┅┅脫者筆筆醒透┅┅花如欲語,禽如欲飛,石必崢 ,樹必挺拔,觀者隻見花鳥樹石,而不見紙絹,斯真脫矣,斯真畫矣。”這就是欣賞品評梁邦楚先生藝術精品的第一感覺。
梁邦楚先生作為呂鳳子先生、張書旗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的畫既有衣缽痕跡又有變異發展之處。梁邦楚先生善寫雄鷹、八哥、魚鷹、遊鴨、公雞等。他的禽鳥造型與張書旗先生一脈相承,可以追蹤到任伯年的影子。但是,他卻引進了鳳先生的蒼茫凝重的筆墨。誰都知道張書旗先生善用白粉,行筆輕快,用色富麗堂皇,作品雅俗共賞。但細讀之下,鬥膽說句狂話,總覺得還缺些後味,而鳳先生的作品則立意下筆,正好彌補了這一點。梁邦楚先生是個善學者,他綜合了兩位大家的優點,一方麵汲取了張書旗先生的造型,另一方麵又繼承了鳳先生的筆墨,黑人太陰雷雨垂,形成了完全自我的,獨特的,但又有深邃淵源的麵貌。
梁邦楚先生是十分尊敬師長的,每次說到徐悲鴻、傅抱石、張書旗諸位大家對他的培育教誨,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但是,對於鳳先生他卻心存另一份特殊的、甚至難以言傳的深入骨髓的感情。當他作為一個少年藝徒,不遠千裏,負笈金陵趕考而誤了考期時,正是呂鳳子先生青眼相待,特批補試的。大學數載鳳先生對他耳提麵命,鳳先生作畫時他有幸旁立┅┅鳳先生命他臨《石門頌》日課一遍!為了介紹他步入社會,鳳先生寫到∶“我有至愛之弟子梁邦楚┅┅”
梁邦楚先生精研了鳳先生的金石入畫之竅,以如椽之筆,舉鼎之力注於毫端,一點一劃從不 且,故他的禽鳥既有活脫的一麵,更多的是給人以一種蒼茫凝重的力的享受,令人在心靈深處體驗到、領悟到一種沉甸甸的份量。這種力的份量,不是故作姿態,從不劍拔弩張,這並非“蒼勁有力”四個字可以概括的,這是一種窮神達化,格物致知,經年累月研究與理解的表露,更是一種天份和智慧的體現。
梁邦楚先生的眼睛時刻閃爍出一種特別的光彩,正是有一雙這樣的眼睛,他畫的鷹隻有寥寥數筆卻有大紋若綿,小斑如纈的感覺;他畫的八哥從無板實之患,翅上兩筆,留白間之,使人感到黑翼之下白羽絨絨;他畫的雞總是一腳垂胸,一腳旁立;他對我說鷹與魚鷹鼻孔上的那幾根剛毛是萬萬少不得的,正如貓的?需,沒有它就抓不到老鼠。聽他一席話,我更深刻的理解藝道的深邃和艱辛。無怪古人∶知天、知地、知人、知乾道坤道之分,欲窮神而達化,必格物而致知的真理。
梁邦楚先生遠師明末大家八大山人,他的造詣如何,這裏隻講個小故事,一天他臨了一幅八大山人的《蘆雁圖》軸給一位台灣來的客人,因為他曾為八大山人紀念館仿作,所以仿了多方八大山人的印章,這幅畫是“八大”的,印也是“八大”的,結果該客人興高采烈地將此畫帶出境,怎知到了海關被扣,這位客人隻好重返南昌,請梁邦楚先生寫上邦楚臨摹幾個大字。據了解,海關有專門鑒定文物的專家,說梁邦楚先生仿八大山人之作,可以亂真,應不為過。
梁邦楚先生名士風度,不尚邊幅,衣為保暖,長短由之,但十分清潔;如果與他的筆硯比較則畫具更為潔淨,他的硯池總是洗得極淨,連硯蓋也光潔如鏡,調墨及顏料的盤子更是白璧一般。他說墨分五色,墨色鮮麗,應做到黑白分明,黑即黑、灰即灰、白即白,切不可一味混噩,混噩多因筆不淨,墨不淨,水不淨。並風趣的說∶司廚做菜各有特色,不能甜、酸、苦、辣加水一鍋煮。
梁邦楚先生作畫多用一支筆,他說省得麻煩,乍聽起來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話,細細觀察用一支筆畫出來的畫更為和諧協調,更能顯現作者驅使筆墨能力工夫的高下。梁邦楚先生說∶“用筆要在手上打轉轉。”細細觀察方知,轉筆是尋找體味筆的勁鋒,故落筆有力如鏤如刻。古人雲∶“繪事之道,貴在以書法用筆入畫,筆筆中鋒為上乘。”而事實上除工筆勾勒之外,繪事使筆諸多不是中鋒,甚至側鋒、逆鋒比中鋒為多。梁邦楚先生說∶“八大山人之拖筆極佳,又輕鬆又圓熟,非常人可夢見。”歸根究底,筆之力在於使轉,不在中側之別。
中國的文化精神,當然亦包含中國的藝術精神,它的精粹就在於表現。中國的傳統繪畫可以說自藝術追求,藝術表現到藝術欣賞,甚至藝術的傳授,自表象看來多是“無理之理”,乍看起來逆反邏輯,不合常理,它既研究重視客觀規律,又常常逆反客觀規律,格物隻是手段,決非目的,它往往將邏輯的推理推向極限,使得“無理可說”,使得思維表象的心理活動停止,而更深層的,極內在的“自性麵目”則顯露出來。中國畫是相當程式化的,乍看起畫得都差不多,但細細相比較,則高者摩雲,低者如穀如淵。這種區別隻在於區別,隻在於精微之處。一個畫家必然多方學習,四處借鑒,獨立發端方有“自性麵目”。雷雨垂而不斷,隻因黑人太陰。
梁邦楚先生聰慧過人,性格平和又深藏傲骨,出語風趣又多後味,所謂“畫如其人”先生之畫實為注腳。

如要看圖請去 http://i.cn.yahoo.com/pianosonatab 查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