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我的一生>>

(2007-09-04 15:27:02) 下一個

很喜歡信懷南的文章. 每周<<世界日報>> 周刊裏他的專欄文章是我的必讀. 前幾周讀過他的一篇關於品酒的文章. 開頭是一段他對人生的論述. 作者是輕描淡寫. 讀者讀完細細去想卻是意義深刻:
有能力的時候沒有時間, 有時間的時候沒有能力. 做任何事情, 往往先看價值再考慮是否有興趣. 一眨眼大半輩子就甩 在背後去了. , 就是你我的一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Liketoread 回複 悄悄話 Cai Ge,

見解精辟! 是的 "在你意識到要乘哪趟車之前,你已經晚點啦! 這,就是人生。"
LiYouCai 回複 悄悄話
而且,生命的時鍾越滴答越快。

在你意識到要乘哪趟車之前,你已經晚點啦! 這,就是人生。
LiYouCai 回複 悄悄話 才弟認為,不管你想不想,做什麽,大半輩子總是不可避免地且遺憾地要甩在背後去。

人是這樣一種動物-- 心的要求總是比實際的能力/機遇高。
lanchan 回複 悄悄話 我耐著性子等著
Liketoread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蘭M,

我有他的. 可讀完不知丟那兒了. 找到後奉上.
dahiker 回複 悄悄話 Lanchan 搜得好快,倒象我們專業的畢業生了哈,哈,哈(尷尬的笑);
喜歡這一句:有人認為人生行旅的目的是一定要到哪裏裏去,但有人卻認為人生行旅是盡量欣賞沿途的風景;有人認為活著最大的悲哀是有太多的後悔,但有人卻認為人活著最大的悲哀是有太少的回憶。
讀著"喜讀"兄的美文,不知為何想起了一首歌"我想去桂林": 大意是,想去桂林的人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等到有錢的時候又沒有了時間
lanchan 回複 悄悄話 頭一次聽到這個信懷南的名字,看到你裁的那段文字,就得我應該喜歡這個人的筆鋒,在網上搜了一圈,搜獲不大,這是看到了一篇他為自己的散文集《從長河到天下》綴的序,果真出筆不凡
原文如下:


這本書裏搜集的,是我在北美《世界日報周刊》專欄「坐看雲起時」中,個人色彩比較濃厚的散文,能由天下文化來出版,多少有些「因禍得福」的運氣。
二○○一年的春天,舊金山灣區中國工程師協會在矽穀召開年會,我被請去為那些整天生活在壓力鍋中的工程師們講些輕鬆的話題。那天真正的主講人是高希均教授。在吃飯的時候,我有機會認識天下文化的發行人王力行女士,我當時心想,《旁觀者的旅程》這本書如果能由天下出版其實也很好,隻是那時候我這本書的約已經簽給另外一家出版公司了。
後來,和我簽約的公司人事改組,新上任的經理為出版方向重新定調,我這本書在一夕之間就變成了「戒急用忍」的對象了,這樣一來,正好給了我一個「再世為人」的機會,這就是我所謂「因禍得福」的來龍去脈。
五年前,我的第一本書《老美看招》,是由長河出版社出版的,當時我做夢也沒想到看完招後,居然又連出了三本性質不同的書,其中包括批評瞎拚豈會贏的《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跳出框框的管理思考模式《打開潘金蓮的紅盒子》,和以旁觀者的良心與選擇為出發點的書生論政《觀點》。
《旁觀者的旅程》和我以往的書比起來,不但是「異類」,並且好象是在對我過去的三十年的人生旅程,來一個「驀然回首」的總結。用「從長河到天下」來為這趟人生旅程下一個注腳,倒也相當具有象征性。
我出生在有長河流過的大陸,但卻成長於青山圍繞的海島上。二十五歲那年,隨著留學潮去了美國。從此,長河日遠,青山不再,東門子弟江湖老,便成了明朝袁凱筆下「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的異鄉人。
我們那代的留學生,書讀完了後基本上麵臨三條路:回中國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回台灣當官或搞革命,但絕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當官脾氣不夠好,搞革命膽子不夠大,於是選擇留在美國。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回頭來看,不管選擇走哪裏條路,都是自己的決定。有時午夜夢回,尤其麵對「昔日同窗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時候,難免會自己問自己當年選擇的生涯規畫是對還是不對?
老實說,如果重頭來起,我還是會選擇當年我選擇走的路。為什麽?因為有人認為人生行旅的目的是一定要到哪裏裏去,但有人卻認為人生行旅是盡量欣賞沿途的風景;有人認為活著最大的悲哀是有太多的後悔,但有人卻認為人活著最大的悲哀是有太少的回憶。
我們來,我們看,我們都會過去。這本書裏的故事不單是屬於「我」的,它們是「我們那一代」的故事。
二○○一年夏天 美國加州
Liketoread 回複 悄悄話 蘭M,
大哥一會兒給你找找看.
lanchan 回複 悄悄話 沉沉的,酸酸的感覺呢。

問: 是否有電子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