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盜版問候金陵十三釵
第一次聽說張藝謀要拍“金陵十三釵”的時候,我孤陋寡聞,以為是要拍秦淮河的舊故事,覺得頗風雅。中國人的舊習氣,提到妓女,不可隻想到大腿乳房,還要有不少冠冕堂皇的東西,琴棋書畫,色藝雙全,民族氣節,舍己救人之類,於是乎找找秦淮河邊女人的事便拿得出手了。撫摸白生生大腿的時候,便幾乎是在和李香君對話,當年侯方域也不過如此呢。喝得朦朧曖昧之際,想起一係列可歌可泣的先烈們,小鳳仙,杜十娘,賽金花,哎呀,她們若活到現在,怎麽著也得評個共和國脊梁。為這些運氣不好沒趕上好時代的女子們拍個電影,不止是風雅,簡直就是大師的責任!
所以當我後來聽說電影拍的又是南京大屠殺,竟然頗為失望。南京大屠殺的片子拍了不少了,遠的不說,陸川的“南京大屠殺”也就才拍了兩三年,還沒放涼呢。中國人多地大,每天都有那麽多事,一會車撞了人跑了,一會兒人故意撞了車了,一會見義勇為的被告了,一會兒警察把人從樓上扔下來了,那麽多事您拍什麽不行,幹嘛老跟南京人過不去。當年沒血性沒抵抗那是蔣委員長領導無方,結果被你們這幫玩電影的拍來拍去,全國人民都罵南京男人,南京人冤不冤。就那麽一個饃,被嚼了N遍了,看來國內老百姓還真好騙。
現在片子出來了,我深深自責自己太不了解情況,大師畢竟是大師,拍著戰場血雨腥風,也沒忘記咱們的民族脊梁們。男人們都是特種裝備,奮勇殺敵,一掃國軍頭上多年的陰影。看以後誰再敢捧本曆史書來批評南京人!女人更不得了,南京的頭牌妓女們,國難之際毫無畏懼,照樣衣著光鮮打情罵俏,生死置之度外。最後秉承千百年的國妓光榮傳統舍己救人,這樣的南京大屠殺,怎不叫人佩服!簡直是與有榮焉。
張導是喜歡衝奧的,奧運會衝過了,現在要衝奧斯卡。為了奧斯卡,還得更深刻,光靠咱們那點妓女底子還不夠。於是乎,妓女們呼啦啦進了教堂,酒鬼暈乎乎變成了神父。自打“肖申克的救贖”後,我發現國內喜歡說救贖,就好象以前說考慮,現在都冒充台灣人說考量了。知道啥叫救贖不,救贖就是甭管多亂的人,進了教堂,被那彩色玻璃那麽一照,管風琴那麽一吹,就升華了,就大義凜然舍己為人了。哎呀,沒去過教堂老土,原來管風琴不是吹的,俺一直以為管風琴是吹出來的呢。據報道說導演為了塊玻璃的顏色忙活了好幾個月。原因就在於這個救贖啊。顏色要是差一點,教堂氣氛就不對了,救贖就實現不了,不但妓女成不了英雄,連女學生都得變成蕩婦。那些個大主教變成孌童癖,根子就在他們那玻璃顏色沒弄對,要不為啥以前把同性戀叫玻璃呢。
可是我還是有一點不明白,三十年代的日本兵,咋就能知道聖誕爬梯呢?根據以前看雞毛信地道戰的經驗,日本兵最感興趣的是老母雞啊,從老母雞到聖誕爬梯,那得是多大的進步。為了衝奧,也隻能委屈一下日本兵了,等大師忙完了你們再去抓雞不遲。拍你們抓雞,評委們不愛看,誰讓他們都是洋人,聖誕爬梯他們的明白,這叫文化的親近感,不跟評委親近的話拿獎是很難的。當然日本人也沒啥太委屈的,導演不是給你們安排了別的雞嘛。所謂金陵十三釵,不如就叫金陵十三雞,是經過洋大人調教過的救贖了的雞,縱為雞,亦性福!
有意見的同誌安靜一下。為了大師衝奧,人家日本人都不吃雞了,我們也胸懷寬廣一點,不要糾纏於那點曆史細節。說來說去,還是咱們實力不夠,沒有掌握到話語權。所以大家要知恥而後勇啊,等將來奧斯卡評委都換成咱們的人,那辛德勒的名單他要不拿毛筆寫,我都不正眼瞧它!
南京大學東邊,廣州路口小粉橋巷子口,有一個鬧中取靜小院,進去是二層小樓和一些不大的樹。九十年代是南大日文係主任住在那裏。此先生喜歡喝酒,頗有人氣,不過酒氣太重,年齡不高就得肝病去世了。後來拉貝日記火起來,發現這個小院是拉貝住過的,遂列為曆史遺跡。我讀書的時候常在院門口的車攤修自行車,還吃碗拉麵之類的。現在已經沒有了,幸喜小院還在,給那段曆史留下一個痕跡。
南京屠城時的西方人,教師也好,傳教士也好,外交官也好,是做了一些好事的,南京沒有忘記。八十年代的屠城血證,最早描述到他們的功績,是頗有勇氣的正視曆史的舉動。現在忽然把他們變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救贖者,動機便可疑起來。我不相信美國人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學院保護上萬名難民的時候,她自認是一個救贖者,我也不相信她的心中難民有貴賤之分,妓女是應該為了女學生去死的。倘若我錯,她便不會回到美國後精神分裂而自殺。
不幸的是張導還處在咱們千百年來的妓女思維,妓女須有才情才有風味。再有風味,仍然是妓女,她們的命和她們的B一樣,是不值錢的,是可以犧牲的。為了讓西方大人來救贖一把,她們必須把自己貢獻出去。先讓洋大人幹了,再讓日本人幹,她們的生命就完整了,就一點點地偉大起來。上帝的光芒就照在她們身上,評委的眼淚和笑容就給了她們,大師也就實現了孜孜以求的目標。至於大屠殺期間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什麽關係?
可是,當妓女們可以為了女學生們去赴死的時候,她們豈不是比女學生們更高尚?既然如此,她們又有什麽必要為不高尚的人犧牲呢?一個人為別人犧牲,可以是一種英雄行為,當一個群體,因為其身份被迫為另一個所謂更高的群體犧牲時,就變成一種社會的無意識評判。張導一方麵在喊著救贖,一方麵在充當一個傳統的社會評判,這種悖論他無法打破,因為他沒有理解西方的人文精神,光靠玩弄形式上的花哨和手腕,博取觀眾廉價的笑聲和眼淚,讓人失望,卻也不出意料。我們都知道,從活著以後,他就已經死了。
東西方的文化,本來就不同。西方講個人優先,人權第一。東方傳統就是有等級,隻要死得其所,不是什麽糟糕的事情,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等等。倘若大大方方按東方的思維,妓女就是妓女,她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反倒順眼。問題是張導還有個遠大的目標,所以必須讓洋人們接受,死拉硬拽把妓女們趕進了教堂還趕上了洋大人的床。骨子裏還是一包做泡饃的騷羊肉,但是非得做成一漢堡再加點臭奶酪。
大概也意識到這個矛盾,所以大師扭捏了一番,淡化了小說中赴死的情節。妓女領袖做思想工作,反正也讓人日了很久了,無非是多讓人日一次而已。這樣響亮的耳光,是須得脫下褲子才打得出的。倘若這樣的邏輯也得成立,女學生們遲早是要被男人上的,被日本人上,也無非是皮掉得早了一點而已。這個耳光,不隻是打在導演編劇的臉上,而是打在全體國人的臉上。
打著國人的耳光,討著洋人的歡心,這樣的片子,國人居然還轟轟烈烈像過年一樣湧去看,還是那句話,老百姓真好騙!可是對大師來講,不怕你看完了罵多厲害,隻要你去看,就入吾骰矣!拿不了獎,發財也是好的。
所以我決定,不管宣傳的多熱乎,我決不進電影院去看。我承認我有好奇心,好奇心害死。。。錢包。實在扛不住了,我就看盜版,這就是我向大師說不的方式。
那首歌唱得好:
咱們老百姓啊,今兒不高興啊,為啥我掏錢啊,來讓你高興啊。你要高了興啊,我就不高興啊,我就看盜版啊,讓你也不高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