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小傘的蒲公英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種子,撐著小傘走南闖北。如今降落在多倫多這快沃土,我願把我在這裏生活的甜酸苦辣講給大家聽。希望你們喜歡我的故事。
個人資料
黑眼睛的蘇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歐行--波蘭

(2017-07-13 13:43:17) 下一個

在2017年5月的東歐六國遊中,波蘭是最後一站。我之所以選擇第一個寫她,實在是因為她極大地顛覆了我對她的偏見。那些從書本上、電影裏以及各種媒介中得到的印象使我覺得波蘭應該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位於歐洲大陸心髒地區的波蘭,西與德國接壤,南鄰捷克和斯洛伐克,東靠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東北部與立陶宛及俄羅斯接壤,北麵瀕臨波羅的海。波蘭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其在曆史上連年遭遇戰火。八個世紀的城市曆史,幾乎每個世紀都遭到毀滅,曾經三次亡國:1795年,波蘭領土被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瓜分而滅亡;1807年,拿破侖迫使普魯士和奧地利割地建立華沙大公國,1815年拿破侖戰敗,華沙再次被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1939年9月,希特勒閃擊波蘭西部,接著斯大林占領波蘭東部,波蘭第三次亡國。

這樣一個備受蹂躪的國家會是什麽樣子呢?她若是破敗、陳舊、雜亂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我在波蘭看到的卻是美麗的田園、輝煌壯麗的古城堡、笑容燦爛的孩子和友好熱情的人民。

旅遊大巴在不知不覺間駛入波蘭境內,映入眼簾的是春天盎然的翠綠和時隱時現的紅屋頂的民居。宛如綠葉中的紅花,這些紅屋頂點綴著美麗的田野,透著祥和寧靜的氣氛。

 

旅遊大巴到達波蘭的第一個城市是克拉科夫。"哪有比克拉科夫更美的地方啊?!"這是電影《盜走達·芬奇》裏的男主角在陽台上俯瞰克拉科夫時的感歎。的確,克拉科夫是一座美得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是一座秀外慧中令人難以忘懷的文化城市。去波蘭旅行有一個說法,可以不去華沙,但絕對不能錯過克拉科夫。克拉科夫是波蘭最早的"皇家首都",是中歐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克拉科夫老城區廣場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克拉科夫舊城區在197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確認為"歐洲文化之都",一直被旅遊雜誌稱為"新布拉格",也被人們稱為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與布拉格和維也納一起被稱為"中歐三大文化中心"等等美譽。

克拉科夫是波蘭第三大城市,二次大戰期間,波蘭全境都陷入戰火,僅有克拉科夫幸運的躲過劫難,完整保存了中世紀的舊城風貌。

石板路旁是鮮花環繞的古韻悠悠的房屋。

座落在古城廣場東北角的聖瑪利亞教堂,始建於1355年,後經多次擴建,直到16世紀初才建到今天所看到的規模。教堂主要是磚石結構,哥特式風格。提起這座教堂,每個波蘭人都為之感到驕傲,克拉科夫也因之被稱為第二羅馬。教堂正麵聳立兩座高低不同的鍾樓,高的一座達81米,數百年來每到整點,樓上的號手吹響長號,號聲每次都要中斷一下。據說是為了紀念13世紀的一位忠於職守的號手,當時韃靼軍隊來偷襲,號手吹號向全城示警,不幸被韃靼士兵射中脖子,號聲僅中斷了一下,他不顧傷痛堅持吹到鮮血流盡。

克拉科夫的輝煌早已成為中世紀的絕響,廣場上威風凜凜的馬車似乎還殘留著一絲昔日的驕傲。

坐上這種中世紀風格的馬車在舊城轉上一圈,絕對讓你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

瓦維爾城堡是中世紀波蘭曆代國王的王宮,皇家大教堂是國王加冕以及逝去後安葬之地。波蘭王室在這裏延續居住超過五個世紀,即使1573年後遷都,政治中心移到華沙,瓦維爾依然維持著象征性的國都皇城之榮耀。

隨處可見的教堂是波蘭的特色,隨處可見的麵容姣好修女是教堂附近的風景,而教堂裏默默祈禱的信徒是波蘭天主教甚至可以在共產黨執政時期屹立不倒的基礎。波蘭人如此虔誠地相信上帝興許是由於重重的災難使得人們必須有一個信仰去抵禦苦難。

門口有基督教12聖徒像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

教堂內豪華的裝飾。

下一個旅遊點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去這個人間地獄之前,我特意在古老廣場的鮮花前深呼吸,讓這美麗的花兒衝淡地獄的恐怖。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入口處。

集中營的營房。

猶太人在進入毒氣室“洗澡”前脫下的鞋子。

臭名昭著的焚屍爐。

電網密布的營區。在這裏關著的人插翅難飛。令人氣憤的是,納粹惡魔居然給這些營區起了許多好聽的名字,其中有一個營區叫做"加拿大"。

這個罪惡的場所,控著100多萬猶太人的幽靈。它太讓人窒息,以至於走出奧斯維辛之後好長一段時間心都覺得堵得慌。

大巴在黃昏中離開奧斯維辛,在下車後去餐館的路上,遇到一群波蘭人,看樣子像是學生,他們向我們招手並鼓掌,心中的陰霾立刻散去,學生們燦爛的笑容與燦爛的陽光一起撒入我的心田。人啊,人,有些是惡魔,有些是天使。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存在提醒著人們惡魔的行為離我們並不遙遠。

離開克拉科夫,我們的旅遊大巴駛向行程的最後一站--華沙。坐在大巴上,我腦海中翻騰的是2003年獲得第75屆奧斯卡獎的影片《鋼琴師》的鏡頭:1944年8月華沙起義失敗後,希特勒下令"把華沙從地球上抹掉",將華沙全城劃分成若幹個格子街區,每個格子都標上編號,然後挨個進行焚燒和轟炸,讓這座建於13世紀的華沙古城化成了灰。現在的華沙是什麽樣子呢?

華沙的英文Warsaw是由War和see的過去式saw組成,是否冥冥中注定華沙和戰爭相關聯呢?

大巴駛入華沙城外的高速公路公路時,玻璃做的帶頂棚的高速公路隔音牆讓我吃了一驚。算來也走過不少國家了,在最富裕的北歐最發達的北美都沒有見過如此奢華的高速公路隔音牆,看來波蘭不窮,至少很重視人民的生活質量。

華沙新市區是蘇聯建築和現代建築的結合體。

位於華沙火車總站對麵的華沙科學文化宮(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是一座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建築。作為前蘇聯為拉攏波蘭而"贈送"的禮物,從1955年對公眾開放以來,這座巨型建築就一直爭議不斷。

華沙是一個曆史名城,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有肖邦、哥白尼、居裏夫人、柴門霍夫、教皇保羅二世、作曲家維尼亞斯基等世界級名人的故居。

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參觀這些名人的遺跡。隻看了肖邦公園和居裏夫人故居。

肖邦公園又叫做瓦津基公園,它坐落在維斯瓦河沿岸的斜坡上。這裏原本是波蘭王侯們的狩獵場所,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奧古斯特的夏季行宮,公園矗立著華沙最負盛名的水上宮殿——瓦津基宮,以及梅希萊維茨基宮、貝爾維德爾宮、露天劇場等曆史性建築。

公園裏的肖邦雕像極具藝術感,此雕像建於1926年,被認為是全世界最飄逸的雕像。

與肖邦作伴的是李斯特,他的雕像中規中矩,雖然沒有飄逸感,架不住鳥兒喜歡他,在他的額頭中間很藝術地留下了鳥屎的傑作!

居裏夫人的故居在老城區的一條小巷裏,漂亮的三層小樓帶著一個優雅的陽台。故居作為一個博物館,展示著居裏夫人的生平事跡。可惜我們行程太倉促,到故居時博物館已經關門了,我隻能在最崇拜的偶像故居前留個影便匆匆離去。

華沙老城區的重建充滿了感人的故事。1945年2月,波蘭政府否定了蘇聯的規劃方案,通過了依照14至18世紀的古城原樣重建華沙的規劃。早在戰爭爆發前,華沙大學建築係的師生就自發對華沙古城街區進行了全麵測繪。測繪工作做得非常仔細,在測量每條街道、每幢建築物的同時,還詳細繪製了街道位置、建築物各個立麵造型及色彩的圖紙,所有細節都一個不漏地做了精確記錄。

華沙人民懷著對古老建築的執著熱愛,憑著華沙大學的師生們繪製的老城圖紙、戰前拍攝的各種建築圖片、或是一些老畫冊和明信片、或是口述回憶建築原始風貌,開始重建老城。戰爭中被迫逃離家園的30萬波蘭人紛紛回國捐錢出力,華沙人在短短五年時間內,締造了震驚世界的"華沙速度"。900多座中世紀風格的古建築又重新屹立在了維斯瓦河畔,複建的華沙古城廣場上又豎起了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雕像。

1980年,重建的華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特例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在評價中這樣描述道:"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期間,華沙曆史中心85%以上的建築遭到納粹部隊的摧毀。二戰之後,華沙人民用長達5年的時間重建古城,他們修建了教堂、宮殿和貿易場所。華沙的重生是13世紀至20世紀建築史上不可抹滅的一筆。"

當年的華沙人從戰後的廢墟中撿起每一塊舊磚,重新築起了古城的城門和城牆。從一個門把手,到每一條街巷,複建過程中利用了廢墟中所有能再利用的原建築材料,甚至使用的塗料,都根據傳統工藝製造而成。

在重建的老城廣場裏,居然也有一個美人魚雕像,她不同於丹麥的美人魚,她不是為了愛情而誕生,卻是為了保衛華沙而挺立。她已然成了英雄華沙的象征。

人們在廣場上鮮花環繞的露天酒吧裏消磨美好的午後時光。

老城廣場上的人熙熙攘攘,美女俊男目不暇接。

廣場上一位少年在可愛的小狗的陪伴下、美麗鮮花的映襯下拉手風琴賣藝,小小年紀便擔起生活的重擔,雖然環境優雅,但少年的神情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憂鬱。

華沙的最後一瞥是巧遇中國大使館,那熟悉的中文又喚起了對故鄉的記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ziqiao123 回複 悄悄話 沒想到波蘭這麽漂亮。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圖。。。
唐西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地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