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近期湖北基層供銷社恢複重建至1373個 ,覆蓋全省鄉鎮。在人們的印象中,供銷社是幾十年前的老古董,改革開放後就絕跡了。不過現在有自媒體博主說其實供銷社一直是存在的,隻是相比於計劃經濟時代縮小了,人們習慣到超市,小賣部買東西,供銷社,副食店,糧店等國營供銷社基層單位就退出了前台,淡出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在網上一搜,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除了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間供銷合作總社與商業部合並,一直是國務院下屬的杠杠的的正部級單位。在市場經濟的宏觀環境中,供銷合作社變更了經營方式,主要提供為農服務和擴大對外交往等方麵,在改革開放後,統購統銷的路子在中國已走不通了。
本人長在偏遠農村,沒有多少網上諸多生長在城裏的同學們小時候到街角糧店或副食品店買米買肉打醬油打醋的美好記憶。我們那偏遠農村沒有供銷社,隻有鎮上供銷社的一個代銷點。代銷店裏也是各種食品,醬油,豆油和散酒混合在發出的一起讓人迷醉的味道。
城鎮裏的供銷社是為城鎮戶口的居民憑票供應生活必需品的,農名並不能在哪兒買東西。鎮上的供銷社,我卻是隻去過幾次的,大多是給我爸在前麵用繩子幫忙拉手車去給生產隊賣稻穀,或是後來上中學時和我爸一起去買化肥和農藥。有次生產隊交公糧,每家出一個小孩幫大人拉車,賣完公糧後大人們代小孩子到供銷社的商店門口逛了一圈,然後又在鎮裏的餐館吃麵,每個小孩也吃了一碗七分錢的麵條。那次我們小孩子真開了眼,供銷社商店u寧村代銷店大了不知多少倍,裏麵有些我們從沒見過的東西。站在店外,我們就聞到從裏麵散發出來的特別的香味。回去的路上,大人們就在談論供銷社裏的城裏人的那種讓人羨慕的工作和生活,畢竟那時供銷社的采購站,糧站等是小鎮裏最好的單位。裏麵的職工有無上的優越感。
八十年代上大學後,就幾乎沒再聽到過供銷社一詞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日千裏。供銷社的榮光不再,以至於似乎從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個人小時的成長經曆的確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即便四十年後,本人再次聽到供銷社一詞,有些震驚,但竟然也喚起小時對美味食品和想象中的市井生活的溫暖記憶,雖然其中也夾雜著貧困年代的苦澀。我那時很小,但也能感受到供銷社員工對農民呼來喝去的歧視和不屑一顧的傲慢,但這些並不能衝淡我對供銷社一詞所代表的美好生活的幻想。
一般人的經驗是,初戀是的圖為戀人幾十年後似乎仍然純潔美好。隻是當事人忘了,當初好水沒成,必有其無法克服的原因。
一個人小時的成長經曆的甚至會界定一個人的一生。窮苦的長工最羨慕的是地主穿的綾羅綢緞,幾十年後長工終於有幸發了點小財當了地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趕製了早就過時的地主行頭穿上,雖然讓人人恥笑,但新地主仍然誌得意滿,這就是他一生最向往的東西。
最殘酷的例子,北大的臨時圖書管理員在北大時覺得他受盡屈辱,49年掌權後對知識分子極盡侮辱打壓,差點把中國的知識分子趕盡殺絕。
在物質匱乏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估計對供銷社有著強烈的記憶。心理學家說過,有的人要用一生治療不幸的童年。現在中國的當政者就是在少年時被歧視,被轟到偏遠農村務農的一代。中國目前大踏步倒退,回歸計劃經濟,是否與當政者的特殊心理有關呢?
恢複供銷社,猶如把初戀是的土味情人請了回來,請回來的是小鬼還是閻王,沒人知曉。 至於能否幸福地生活,那就看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