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八十年代:紙頁尚溫 靈魂正敏

(2025-04-13 08:17:37) 下一個
閱讀良友版《中國新文學大係》的美好時光
 
題記
有些書,不隻為了知識或娛樂而讀,而是為了在歲月中尋找一盞燈,一麵鏡,一段曾經真實而熾熱的生命。
 
八十年代中期某年的八月底,我挑著被子行李,帶著父母特地給我新買的的帆布書包,從偏僻的鄉村啟程,一路轉乘長途客運汽車,最後坐上了以前從未見過的火車,兩天一夜後,終於到達位於開放潮頭的廣州,踏入了大學校園。八十年代,那是一個天光尚未透亮、塵土尚未落定的時代,萬物蘇醒,而我,也正從沉寂的田野走向喧囂的世界,走向更遠的未來。
 
某日,在圖書館無數列書架的角落,我偶然發現一套泛黃但完整的《中國新文學大係》——良友圖書公司的版本。那一瞬,仿佛從曆史的縫隙中拂來一陣清風,吹動我內心某處沉睡的渴望。我捧起它,書頁之間仿佛散發出時間的氣息,一股不可抗拒的魅力將我緩緩吸引進去。
 
《中國新文學大係》是一個時代的結晶。那是1920年代的中國——一切初露鋒芒,一切都在破舊立新。五四的餘暉尚在,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湧入,新文化運動餘音繞梁。那是魯迅寫下《呐喊》的時代,是鬱達夫低訴《沉淪》的時候,是冰心以一枝筆柔聲細語呼喚愛的年頭。還有那篇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寫貓的散文:“有看他的貓,可以以消永日”——寥寥幾字,便勾出一幅靜謐而溫柔的畫麵。那種從容與細膩,是後來的時代所難以再現的。在接下來的半年,我把整整十大本《中國新文學大係》按順序全部讀了一遍。
 
閱讀這套書,我常感自己穿越時空,仿佛與半個多世紀前的文人並肩而坐,聽他們談人生、說國事、詠愛情。他們並不遙遠。他們的困惑、激情與渴望,在我心中泛起層層漣漪——那種共鳴,深切而真摯,如對一位舊友的重逢,這是一段紙頁溫熱,靈魂清澈的旅程。
 
1949年之後,文學的命運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學逐漸成為政治的工具,內容趨於單一,思想和藝術被壓縮,原有的自由精神與人文關懷日漸黯淡。即便是在文革後稍顯回暖的年代,也未能恢複《中國新文學大係》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深度與廣度。
 
到了Internet時代,文學更是滑向另一極端。網絡文學雖浩如煙海,卻多為快餐式“口水文”;而如今,短視頻泛濫,時間被切割為幾秒鍾的碎片,觀看者被輸入畫麵和音效,而多巴胺又必須在每幾秒種就被刺激釋放,要不短視頻也會被快速滑走;相比之下,節奏顯得拖遝遲緩,也無法直接刺激的書籍被塵封在角落。人們不再閱讀,也不再在腦海裏把文字所描繪的場景再現與重構,不再沉浸於一個由文字構築的世界之中,那種隻屬於書頁與想象力的快樂,悄然消失
 
如今,AI高速發展,寫作、繪畫、甚至思想本身,似乎都可以被算法代勞。我們越來越高效,卻也越來越空洞。我常常會問:當文字可以由AI生成,當創作被模擬,我們自身的意義又在哪裏?人類是否正在一步步走向退化與工具化的命運?
 
但也正因如此,那段讀《中國新文學大係》的時光,顯得愈加珍貴。那是我精神成長的黃金時期,是我與文學、與曆史、與自我相遇的美好時光。那些靜靜讀書的午後,那些隨風翻動的紙頁,那些字裏行間的思想與激情,如今依舊溫暖我心。那才是真正屬於心靈的時光——沒有功利的束縛,沒有時間的催促,讀書隻是為了快樂和喜悅。字裏行間,是世界,也是自己。那種自由而純粹的閱讀體驗,就像午後的陽光,溫柔又珍貴。
 
它們讓我相信,哪怕時代巨變,隻要我們還記得那種閱讀帶來的純粹之喜,文學的火苗就不會熄滅。
 
也許,未來的世界會越來越像機器,但正因為如此,那些曾經屬於文字、思想與人心的片刻,才更值得我們守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