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儒學的六大軟肋!
ZT: 新浪讀書,
文/燕山樵夫(讀者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632c0010006ge.html近一時期,一些專家、學者、媒體在積極倡導學習、研究國學,一些網站也開辟了國學頻道或相應社區版塊,向世人大力宣傳、推廣國學。華夏大陸似乎形成了一股“五四”以來新一輪的國學熱潮,據媒體報道,
國內、海外興辦的孔子院校已近百家。向現代化疾速奔走的人們,現在又突然回過頭來,紛紛從已黴潮的曆史故紙堆裏,開始挖掘尋找起令國人引為驕傲自豪的國粹來,令人好生困惑。
說起國粹,不能不提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裏,儒、道、佛三位一體,它們三家畢竟是支撐中國傳統文化的龍骨,是國學中極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五髒六腑,當屬國粹中的精華,精華中的精華。 兩千多年前,孔子老先生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經後代弟子、大儒們的不斷完善、補充、發展,終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文思想理論體係,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理論,可謂博大精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中國文化思想史的發展,並對周邊一些國家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地位之後,儒學多為後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追捧,儒學理念由此開始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真正與政治緊密結緣;唐朝以後,又與科舉製度緊密聯姻,形成密不可分的儒學、科舉一體;對儒學的追捧推崇,到了宋、明、清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儒學理論中,有著許多積極進步的成分與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等等,無論在哲學、文化、教育、道德、倫理等方麵,均有著積極進步的價值與重要意義,儒學在中國曆史上曾發揮過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構建社會道德價值觀,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巨大浸潤作用,甚至影響左右過曆史的發展進程,成為公認的國學中的國粹,也是其它本土文化都無法替代的國粹,
儒學做為國粹中的精品,當之無愧。儒學,做為國粹,因受封建曆史條件的局限,它必然良莠並存,
精華與糟粕同在。不可避免地存在負麵效應,存在諸多不可否認的致命軟肋!
儒學第一大軟肋:極力推崇、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和社會秩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等等。按儒家理論,每一個人出生後,其社會地位就已自然形成,並且終生不得逾越,否則便是不仁非禮,甚至是犯上作亂。儒家這些理念,也正是最受曆代封建統治者所迫切需要和歡迎的。對此理念,皇上、宰相、大臣們無不擊掌歡迎讚賞,儒學再不好再迂腐,至少不會對當朝權力構成威脅,連潛在的威脅都沒有。它的要求、理想與追求,是通過溫和的讀書修身等和平手段,來獲得實現的。瞧瞧,要是陳勝、吳廣、劉邦、洪秀全、李自成這等亂臣賊子,當年都老老實實地捧讀四書五經,成為鐵杆儒家門生,他們還會舉旗造反嗎?天下豈不永遠太平,龍脈永傳萬年?但皇上老兒們並不犯傻,雖然把孔老夫子追捧到高入雲霄,頻頻加封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但對孔氏家族後裔的任用上,卻出奇的吝舍,極少給與其擁有實權的重要官職。孔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們,自然心知肚明,彼此心照不宣罷啦。
儒學第二大軟肋:學而優則仕,倡導官本位,對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腐蝕、毒害極深,流毒甚廣。
儒家近乎病態、甚至變態的迷戀權力、崇拜權力。鼓吹讀書為仕,走上仕途,是儒家弟子們讀書的終極人生目標,也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由顏如玉”。當然,書中還自有烏紗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為一代宗師,孔子老先生,在這方麵身體力行,親自做過表率,帶領弟子,駕輛破舊牛車,餓著肚皮,周遊列國,兜售他那套克己複禮的學說,推銷自己,希望撈頂烏紗戴戴,過過當官的隱,實現恢複周朝禮製的政治抱負。他自己曾誇下海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說,假如有人用我來治理國家,一年時間就差不多會有起色,經過三年便會很有成效了。遺憾的是各國的國君們,都不買孔老先生的帳,弄得孔子挺沒麵子。有段時間,孔老先生情緒特別低落,曾一度萌生了流亡海外的念頭。孔子見當官為仕徹底沒戲,隻好乖乖地回到魯國老家,開起私家書院,教授弟子,廣納學子,希望在有生之年再多掙些牛肉幹。用老百姓的話說,儒家的弟子門生,是一夥抱著四書五經到處專營的官迷!平時,口辯滔滔,侃侃而談;戰時,卻營營苟苟,百無一能。
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時,儒家弟子們為實現其夢寐以求的求仕做官理想,往往舍大仁大義,唯官至上,唯官是圖,唯官是從,也是儒學的最大致命軟肋。
有奶便是娘,無論統治者通過何種手段,無論是同族還是外族,無論通過武力或陰謀奪取權力後,儒家弟子們都會率先承認並維護其權力的合法性,為登自己日後登上仕途而表示臣服。儒家弟子們在滿清入關後的表現,得到了最直觀的印證。因此,儒學理念特別受到同族、外族統治者的歡迎,成為統治天下、“德化天下”的最佳的“麻沸散”。
儒學的第三大軟肋:嚴重鄙視勞動、工商、科技。孔子本人平日嗜好飽讀詩書外,其餘的愛好便是美食與音樂。
受宗師孔子的影響,儒家嚴重鄙視自然科學、農業、手工業、商業,尤其歧視體力勞動者,對科技和手工業,認為是左道旁門、奇技淫巧,一概加以藐視排斥。《論語》中曾有如下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在儒家所推崇的四書五經中,對發展國家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幾乎絕口不提。儒學這種輕視甚至鄙視發展經濟的理念,對以後各代朝野的影響及後果,都是災難性的;特別是對後來的科舉考試影響巨大,直接影響到朝廷所錄用、選拔的人才的標準和質量,考試的科目都是儒家的經典及所推崇的四書五經,導致了統治階層對經濟、科技、軍事的整體漠視與排斥。
儒學的第四大軟肋:歧視婦女。“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儒家嚴重歧視占人口半數的婦女,將其視為與小人同等社會底層族群。提出了男子可以隨意納妾,女子卻要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餓死是小,失節是大”。“女子無才便是德”。兩千多年來,豎立在華夏大地上一座座彰顯女性貞潔的牌坊下麵,都埋藏著一個個美麗鮮活的女性生命。儒學禮教,是壓在婦女頭上的一座大山!
儒學的第五大軟肋:倡導奴性,提倡盲目順從為美德,唯命是從,克製欲望,壓製個性化的獨立思考。“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人所萌生的萬千種不良欲望,通過內省、自律、自製來解絕,達到獨善其身的境界,從而淨化整個社會。其實這隻是一種良好、天真、善良的願望而已,人的種種貪欲及自私醜惡行為,酷刑、峻法的嚴懲都難以節製,僅僅靠自律來加以克製,豈不與虎謀皮?如果人人都能自律自省自製,天下豈不早已同此涼熱、天下大同了。
儒學的的六大軟肋:倡導愚民政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其提出的有教無類的初衷,自相矛盾,顯得極其虛偽。對待暴力、醜惡,鼓吹采取溫和的化解方式,“君子動口不動手”。用現代的解釋,就是用和平方式化解矛盾。麵對外族入侵、血腥屠殺,儒家的對策及反抗,顯然都十分軟弱無力,猶如羊對狼講仁講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遠不如毛主席當年提出的十六字方針英明、實用、科學。
從表麵上看,儒學去轟轟烈烈,如花似錦,莊重高深,其實,都是曆代封建統治者為自己的政治需要,所做的追捧所為,而造成的虛華假象,是一種官場、皇權所認可所宏揚的主題文化,為此所做的官樣文章而已。儒學在民間,卻顯得異常虛弱委頓,以至於有的農夫曾當麵嘲笑孔夫子“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另一國粹--道家,則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空間與土壤。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為皮,道家為骨。
研讀曆史,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而令人深思的曆史現象,元朝幾乎從開國到亡國,幾乎都沒有重視過儒學,反而將其與娼家並立為伍,排在了老九的位置上,可見儒家在元朝地位極其低下,但元朝卻是當時橫掃歐亞大陸、國力、軍力異常強盛的大國。還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橫掃六合,統一了中國。當初滿清入關,意欲一統中原時,也並未怎麽尊儒。
在國力發展方麵,凡極力推崇儒學的朝代,往往事與願違,反而由強盛逐步走向衰亡,尤以北宋、南宋、明、清為最,教訓慘痛且深刻。秦始皇、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對孔子、儒學都不怎麽感冒!
客觀評價分析,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儒學缺乏積極創新理念,開拓精神嚴重缺失,基本上是守舊、複古的封閉性思想道德體係,對發展經濟與發展綜合國力方麵,客觀上起到了隱性的阻滯、遲緩作用,它是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脊背上的重荷。中國近代曆史,特別是數百年來,中國為何老是落後挨打,國土被瓜分,割地賠款,原因雖然很多,但深入國人骨髓的儒學理念,顯然是脫不了幹係的。其實,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科技是否發達,與本國的傳統文化是否悠久,並無必然的內在聯係,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相反,有些曆史文化傳統悠久的國度,經濟的發展速度及綜合國力的提升,卻遠未能盡如人意,如埃及、印度等。
儒學中的糟粕,猶如一粒粒裹上一層仁義糖衣的搖頭丸,長久服之令人為仕途而癡迷、顛狂、亢奮,身體越加消瘦贏弱,漸漸體虛多病起來,
一旦與入侵的外族強漢廝打起來,常常是銀樣蠟槍頭,不堪一擊,在曆史上每每上演國破家亡的悲劇。如果某日外族侵入華夏中原,占了半壁江山,在某座城池的城頭上挑出一麵開科舉的安民告示來,一些儒家弟子會立刻從棺材裏爬出來,爭相恐後奔過去應試,弄頂烏紗戴戴,光宗耀祖,威風體麵一番。這樣的先例在中國曆史上並不鮮見,在當年滿清的朝廷裏、溥儀的滿洲國、汪精衛的南京偽政府裏,是不乏此類文化儒奸的。
儒學,一壺迷幻老酒,令儒生們迷醉千年!
因為中共破壞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台灣繼承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結果台灣產生民主!
所以,你希望大陸走台灣的路嗎?
那麽,你就在大陸宣傳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吧!
不要做共產黨的走狗跟著共產黨破壞中國傳統儒家文化!
現代西方文化不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產物麽?中世紀如此黑暗,教廷如此獨裁,難道就可以說西方文化一無是處?應該及時扔掉?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句廢話,更是笑話
用封建思想詮釋儒家,得到的就是等級。用封建思想詮釋基督教,得到的同樣是等級。
宋朝的發達以及當時人民的富足,知識分子的自由,文化的繁盛,是儒家思想的光輝造成的,卻被你用“武功不足”一筆帶過。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卻最不追求軍事力量的強盛,反而更注重國計民生,難道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思想應該做到的嗎?
另外,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宋朝出了包拯,堅持依法治府。王公貴族,無一能逃脫國法的製裁。這豈不是在當年最先進,最公平,最有人權的思想?再想想同時期歐洲的中世紀,孰優孰劣一比便知。
中國的衰落不在於儒家,而在於不用儒家。元朝外族入侵,隔滅華夏文化近百年;明朝農民當政,扭曲儒家思想數百年。直到清朝,才漸漸拾回儒家思想,重啟清明之治,才開啟康乾盛世。隻是為時已晚,西方早就趁此機會,通過工業革命,迅速崛起。
同意。世界上最自由和民主的國家,不是天主教大本營梵蒂岡,也不是立新教為國教的英國,而是擁有者85%無神論者的瑞典。儒家有著無神論/不可知論的思想,應該是比基督教文化更有著民主化的潛力。
要清楚:多數學說或宗教的建立之時要比一些理念要早很多很多。如何適應曆史潮流才是真正應當關心的。要評價一個學說或宗教,要把眼光放寬放遠,不僅要從曆史上縱向了解,還要從全球上橫向觀察。切忌腳步隻在家門徘徊而厚此薄彼。
這些是儒家格格不入的,也是儒粉們所難以真正理解的。
我看不出存在任何問題。
難道要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才對?
那麼現在的中國社會一定很令作者滿意了。
儒家絕對是中華文明的精華,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史的奇蹟。
隻可惜後世子孫太會敗家了。
說白了就是一幫想做官的讀書人,訂立的“漢人書生官場潛規則大全”;外來統治者隻要給他們點兒臉麵,是頭上掛豬尾巴也好,老婆讓人開包也罷,全可以商量;隻要他們能夠通過讀書做官,這些都好商量。全然一點骨氣都沒有,由此自漢以來,不斷被外來蠻族征服,已經習慣了。
中國的出路,歸根結底就兩條:學習西方文明中的科學,理性及人文關懷的精華;摒棄中華文化中的儒學糟粕,重拾春秋百家中的二元辯證方法論。以鬼穀哲學為手段,西方文明為價值觀,走出一條順應普世價值,具有中華特色的複興之路。舍此之外,儒學,毛糞,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全是死路。曆史給中國人的時間不多了。
中國的民間有句古話:“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雖然我實際上也不喜歡或讚同任何一種宗教,不過這個由治到亂倒確實很符合儒家的特性。
先來回顧一下曆史,看看儒家在各個朝代的“豐功偉績”:
一,漢代
在我們認為明、清的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時候,不少人要質疑為什麽同樣尊崇儒家的漢、唐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回顧漢代的曆史,“獨尊儒術”的說法應該是從漢武帝的時候開始。在漢初奉行的是黃老思想,無為而治,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國力。但這樣的體製並不適合向帝國體製的中央集權化的發展。文景之治期間,國力日趨富強,也就為漢武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儒家思想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它是一種非常好的統治工具。從漢武帝開始,經學日趨昌盛,儒學成為五經博士研究與教授的經學。作為那個時代的皇帝,當然不必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要考慮整個曆史的發展,他們隻需要考慮如何對自己的統治更有利,如何讓自己的皇權傳承千秋萬代。
太學中的博士就是專門研究一部經典的經師,他們的終身職業就是詮釋儒家經典,絕不懷疑“五經”中的聖賢言論的絕對正確性。通曉經學,就意味著打開了通向高官厚祿的門徑,而漢武帝也就用功名利祿來引誘士人,隻有精通儒家經學才能進入仕途,把士人的聰明才智束縛於儒家經學之中。
這樣做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士人因為信奉儒家而變得拘泥迂腐,百家爭鳴的學術興盛被學術專製取代,儒家思想從此一統中國長達兩千年。
那麽,為什麽漢代初期為什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呢?對曆史的分析表麵,即使在漢武帝的時候,他的“獨尊儒術”也是有所保留的。在宗教方麵,主要依賴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麵,相當依賴法家。他的大臣,大多是即精通儒術又深知刑法。他的治國方略其實是“儒表法裏”。精通黃老的汲黯曾當麵揭穿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即仁義掩蓋下的法治。
“儒表法裏,成為後世統治者的治國秘訣。漢元帝在做太子時,見其父漢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以法治國,便勸諫說,陛下治國太偏重於刑法,應該起用儒生,實行德政。漢宣帝勃然變色,斥責道:“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那意思是說,漢朝治國的製度,就是霸道與王道兩手並用,不可能純粹使用周朝的那種德政。”
可惜這位太子根本沒聽進去,自己當了皇帝之後,居然真的信起儒家來了,西漢也就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整個漢代最徹底的儒學治國就是王莽,把漢家製度全部改成儒家那套,結果也可想而知。直到漢光武帝,才重新開始霸、王雜用,儒家被壓下去,漢朝才重新開始振興。
二、唐代
唐代之初,又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盛世。不過唐代的繁榮也和漢朝同樣,在唐代初期,統治思想主要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同時也融合了儒家、法家、佛教等各種思想,各種思潮比較活躍,並且,這個時期的儒家治國方略也還是比較有積極進取心的。唐代的儒家思想在盛唐開始發展,到中期開始複興。這個過程中,把盛唐的功勞歸功於儒家是不合適的。
三、宋代
宋代應該算是儒家思想得到大發展的階段了。而宋代本身,也是國力一度世界最強、科技世界領先的階段。不過很有諷刺意義的就是,我們基本上可以從這個時代開始給中國的曆史一個轉折號了。
宋朝的統治者們從唐代的覆亡中總結了教訓,為了防止自己的皇權也受到同樣的威脅,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代一直重用文人領兵,而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社會,所推崇的就是道德,是仁政,所以,國家武力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內部統治而不是對外擴張。至於科技這類的東西,更加不被文人們所看重。
宋代對外作戰的屢屢失敗,不得不四處賠款求和,其仁政的結果就是疆土不斷變小,年年向外歲捐。不過可笑的是,明明是自己賠款給別人來求和,名義上這些人居然是大宋的屬國。我們的大儒們似乎很滿足於這樣的太平盛世,直到來了一個不怎麽理會這些儒家學說的蒙古,將這些人統統趕下了海。
四、明朝
明朝的特點之一就是從朱元璋開始的痛恨商人,儒家曆史上一直有“士農工商”的傳統,其本質是儒家道德至上思想在社會秩序上的體現。而朱元璋出身赤貧,他的理想便是“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簡樸的農業社會。這似乎很符合儒家的理想社會的情形,而這種想法的形成,恐怕與儒家的偉大理想脫不了關係。
如果有可能,我們偉大的朱皇帝甚至想廢除貨幣和商品交易。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的海禁、閉關鎖國思想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當然,也還有防止倭寇及其他海盜之類的原因,但終究不是根本。
明代是沒有海權思想的,我們的泱泱大朝出去遛彎的目的也不過是取炫耀一下天朝的強大而不是作為武力去征服。大家都是儒家的好孩子啊,所以,這樣耗資巨大的遠航行為雖然帶來了一些精神上的極大滿足但也讓明朝的統治階級有些肉痛,慢慢變得悄無聲息了。而海盜也好倭寇也好,我們的統治者們想到的不再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而是老老實實奉行仁政,把海給禁了,以為這些海盜倭寇們搶不到東西,也就太平了。
明朝還做了件大事情,就是八股取士。科舉製度起源與隋唐,開始的時候還是一種很有效的選拔人才的製度,並且較之前的製度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隋唐的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還是很注重選拔實際人才的,雖然也有單純的明經科,但也有很多其他方麵的考察,比如注重策論的進士科以及臨時不定期的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製科考試(皇帝老兒本來就是想讓石越通過這種方式晉升的)。
而從明朝開始,考試就成了八股文,以四書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語氣闡述經義,“代聖人立言”,以八股文做答。而四書五經之外的隻是,統統成為雜學,無論是大儒還是普通的士子,都是不屑於學的。並且對四書五經的考試也隻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講究詞藻的華麗和格式的規範,不要求什麽獨立思考、創新見解。
以現在來看,華人的聰明似乎世界上還是比較認同的,但無論在哪個年齡段,我們跟西方學子也是差別明顯,國人善於死記硬背,而洋人善於標新立異,似乎也是比較一致的看法。
五,清朝
現在的電視上麵動不動就是“我大清”“奴才”“格格”,真是一個讓人緬懷不已的偉大朝代啊。
清代的海禁、八股科舉基本上延續明代的思想,也就不多說了。從早期的康熙來看,開始的時候他是比較開明大度的,不僅鼓勵和提倡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並且親自研究西方科學的一些問題、督促一些大型項目的實施。但他對西學的愛好隻限於個人範圍,而沒有考慮把這種愛好擴大到廣大的知識分子階層。
一方麵他在學習西方科學,另一方麵也感覺那些西洋人"漸漸作怪",有朝一日會動搖清王朝統治的根基。權衡利弊之後,作出了推崇程朱理學的舉動以便與天主教抗衡。這個時期的天主教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階層產生了根本的矛盾,以至於有了:“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說法。
大家耿耿於懷的就是清末的失敗。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從當時的客觀條件對比來看,清朝在鴉片戰爭中並沒有占絕對劣勢。但整個中國的國力與世界相比還是很落後的。但這個沒落的封建帝國依然是自大得很,視外國為“蠻夷”。
除了少數人對西方列強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們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儒家的人的概念更是以是否懂得儒家經典來劃分。因此,在鴉片戰爭的準備階段,對敵人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對進攻的企圖也判斷失誤,軍事準備嚴重不足。
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也有製度方麵的問題。落後愚昧的製度造成應變、處置能力的低下,朝廷和戰方針不定,戰略被動,兵權握於皇帝之手,前方將帥沒有臨機處置之權,加上為了減輕罪責,往往謊報軍情,使得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作為作戰的主體,清朝末年的軍隊實力也是腐朽不堪。整個軍隊除了對內鎮壓還能有點作用,對外禦敵則是嚴重不足。基本上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很低下,並且各級將帥的指揮也是很無能,對可以起到重大作用的人民的力量反而仇視,“漢奸遍地”、“漢奸充斥”,“防民重於防寇”,“患在內不在外”,在劣勢的情況下還采用這樣的方式,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無論鴉片戰爭的失敗還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在武器差距並沒有懸殊到決定作用的情況下,內部的運作能力才是關鍵。可惜,這個天朝大國幾百年的太平盛世不但加劇了我們和列強在經濟、科技、軍事上的差距,也繼續維護著我們在思想上的僵化腐朽。
來看看我們的亞洲鄰國。
韓國、日本都是被儒家思想影響了上千年的國家,也是至今被很多新儒家們津津樂道的國家。
同樣是奉行儒家思想,並且因為閉關鎖國造成極度落後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開始突飛猛進,成為亞洲強國,從甲午開始就將這個天朝大國拋在了身後。日本的明治維新,其本質就是對儒家思想的拋棄,雖然因為其發展方針的需要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但在實現富國強兵的方麵畢竟是成功的。
而韓國,似乎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儒家在韓國的興盛。但韓國的儒家恐怕和中國的不同。儒家倫理在融入韓國文化的時候,已經是一個被重新闡釋、刪除和改寫了很多倫理部分的內容的儒家了,實際上,在中國很多被強調的東西在韓國並不被重視,而民主和自由什麽的實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還有新加坡,建國於1965年,其後正是西方頹廢價值觀盛行的時代。為了對抗西方的頹廢價值觀,新加坡政府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抵禦西方歪風的侵襲”,在大量引入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在內涵上剔除了傳統儒學中帶有強烈封建性色彩的政治學說,強調其中關於個人修養的內容,並且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把適合我國社會的儒家倫理價值觀念灌輸給年輕的學生”
寫了這麽多,總的來說,相對那些古聖先賢們,我們作為有更多曆史經驗的人完全可以站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我們的曆史和文化而不必盲目崇古。處在這個知識廣泛交流的時代,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用什麽已有的思想來作為精神支柱,而腐朽的儒家思想體係更不值得去“複興”。
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不錯的東西,但也應該要認真分析利弊,不要陶醉在其道德高尚的偉大空想之中。一方麵,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是違反人性的統治工具,沒有必要遵循;另一方麵,作為個人修養的儒家,也應該仔細考慮一席其利弊然後看怎麽合理利用。
(楚沐猴)
==================================
同意博主和樓下的觀點。
至於引文中提到的孔子的弟子入仕為官,我這麽想:回觀曆史上的宗教和學說,都是在取得統治階級的支持下,或說被統治階級發現利用價值才得以發揚光大。例如佛學取得北魏皇帝的支持,才真正登堂入室。不“勾結”官府或皇室,難為國教。。。
儒學有理學,也有心學~~重要的是自身的定位和認同~~
儒家需要的不是被替代,而是被改變和被詮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