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風景

走走看看: 走光明的道路, 看美好的風景, 過幸福的生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北京史家重評蔣介石功過:走出國共兩黨鬥爭的框架(ZT)

(2007-09-29 10:05:54) 下一個
亞洲周刊黃清龍/楊天石認為蔣的日記真實記錄了許多隱私和行事思考,極有研究價值。蔣是民族主義者,他在抗戰中的“攘外必先安內”等政策都有背後原因,非如外界所猜測;蔣也深知國民黨弊病,並嚴厲批評,也令研究者修正以往的一些看法。(chinesenewsnet.com)

在詳讀過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已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後,中國大陸研究民國史和蔣介石曆史的權威學者、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等同院士)楊天石教授作出這樣的評價:“蔣介石日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足以改寫中國近代史!”(chinesenewsnet.com)

蔣介石從一九一五年開始寫日記到一九七二年,五十多年從不間斷,目前胡佛已整理好並公開的為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日記。楊天石去年曾到胡佛研究院看了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三一年的蔣日記,今年再度遠渡重洋來到胡佛研究院,把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日記看完。由於胡佛規定,查閱者不得使用任何攝影工具翻拍日記,包括相機、手機、電腦或者掃描器,要想摘抄日記內容,隻能使用閱覽室提供的紙筆,楊天石必須逐頁看過再逐字記下,已累積了上千頁的筆記。(chinesenewsnet.com)

望著密密麻麻的筆記,楊天石難掩曆史學者取得珍貴史料的興奮,他說,蔣的日記真實性高,因為他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蔣在日記裏寫了許多個人隱私,包括年輕時荒唐好色,逛妓院等都有記載。甚至為了解決性苦悶,日記中也記載:以“自慰振興精神”。顯然,這都不是為了寫給別人看的。第二,蔣介石日記裏什麽人都罵,對章伯鈞、張瀾、黃炎培、左舜生這些人他固然沒有好話,連最親密的人也照樣罵,像戴季陶是他的好朋友,他也罵;另外,何應欽、李宗仁、胡漢民、孫科、宋子文、孔祥熙他都罵得很難聽。他這樣一部日記原沒有公開的打算,真實性當然就比較高。(chinesenewsnet.com)

日記可信摘抄本貶值(chinesenewsnet.com)

在蔣介石日記公開前,由蔣青年時代的教師,後來成為其秘書的毛思誠所做的蔣日記摘抄本未刊稿,曾是楊天石研究蔣的主要依據之一,現存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另外,台北國史館所藏《困勉記》、《省克記》、《學記》等五種抄本,以及秦孝儀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篇》也摘錄了蔣的不少日記。詳讀過各種摘抄本的楊教授說,蔣日記公開後,摘抄本的價值就小多了。首先,摘抄本文字量要少許多。其次,摘抄本對日記內容做了一些改動,主要是文字的修、刪、潤等,例如把蔣日記中某些比較激烈的用語加以隱諱,或修改得比較溫和。盡管大體仍忠於原意,但總是省略掉了若幹內容;對曆史學者而言,這些省略掉的內容很多還是有充分研究價值的。(chinesenewsnet.com)

楊天石認為,蔣介石日記的公開,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蔣介石的思想和內心世界,“填補蔣介石研究中的空白”,而且對推進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厘清中國近代史的某些重要轉折點”,都會有重要的作用。即以他個人的研究來說,蔣介石日記也協助他修正了過去的若幹看法。(chinesenewsnet.com)

楊天石指出,抗戰前,蔣是最早提出對日軍“不抵抗主義”的人。一九二八年,蔣介石率兵北伐,抵達山東,日本出兵占領濟南,製造“五.三”慘案,試圖阻撓蔣北伐。五月十日,南京國民政府的兩個重要人物到山東與蔣開會,研究對日態度,到底是打還是不打?結果決定采“不抵抗主義”。(chinesenewsnet.com)

北伐時避開日軍挑戰(chinesenewsnet.com)

蔣在日記中寫道:“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北伐,是打倒張作霖;和日本人打,北伐就無法進行了”。後來北伐軍就避開日軍,繞道繼續北上。蔣介石當時認為,中國國力衰弱,無法和日本打仗。蔣甚至有“三日亡國”之論,憂心一旦開戰,日軍三天內就可以占領中國沿江、沿海的要害地區,切斷軍事、交通、金融等各項命脈,從而滅亡中國。(chinesenewsnet.com)

蔣對中日軍力的判斷,影響到他這一時期的對日政策,也與他決定“攘外必先安內”,執行清黨剿共政策相關,這是曆來中共方麵對蔣批評最力之處。不過,楊天石認為,蔣介石終歸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的民族主義情緒從他早年就學保定軍官學堂時就很突出。一九二八年濟南慘案發生後,蔣在日記中每日寫上“雪恥”二字,同時,提出一條如何“雪恥”的措施,以自我惕勵。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蔣立誌以越王勾踐為榜樣,臥薪嚐膽,長期奮鬥。蔣的民族主義情緒表現最強烈的,也出現在“九一八”事變後,蔣對日本侵略者的態度異常憤怒,在日記中經常以“日倭”、“倭寇”來稱呼日軍。他抗戰到底、拒絕與日本和談的思想,可能在此期間首次出現。(chinesenewsnet.com)

一九三七年七月蘆溝橋事變發生後,蔣認為已到最後關頭,不能不戰。蓋因東北已被日本占領,不打的話,平津將淪為東北第二,接著南京也會成為平津的翻版。當時許多人反對開戰,何應欽說至少須有六個月的軍事準備才能一戰,徐永昌、胡適、蔣孟麟也都反對。胡適和陶希聖曾聯名上一條陳給陳布雷請其轉交蔣,指中國此時不能打仗,否則中國的精華將毀於一旦,再也不能恢複。胡、陶建議承認滿州國,以此換取五十年的和平,爭取建設中國的時間。陳布雷給蔣寫信說:胡、陶二人見解未必正確,但出於愛國之心。蔣在國防會議上提出胡、陶之議,他說:如日本可信,他可以接受此議。但問題是日本根本不可信,當時日本內閣管不了軍方。程潛因此在會中大罵胡是漢奸,居正也說應把胡抓起來。但蔣並沒有懲罰胡,他把胡的條陳批示“留存”,後來還派胡當駐美大使。(chinesenewsnet.com)

抗戰打響後,國軍節節敗退,蔣一麵指揮國民黨部隊對日作戰,同時又應日方之求,多渠道地秘密談判。在楊天石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中,曾揭示過蔣介石和小川平吉、萱野長知之間的聯係與談判。一九三九年,日本政府暗中籌劃扶植汪精衛政權,並於香港釋放消息,指稱蔣如願和日本談判,日本就不再支持汪精衛,並且會除掉汪。日本透過當過天津市長的蕭振瀛傳話,蕭報告孔祥熙,孔於是向蔣反映條件不錯,主張派人和日本談判。蔣堅決反對,批示說:今後如再有人借汪精衛事來談與日本和談之問題,以叛國罪論處,殺無赦。他在日記中寫道:“蕭孔等主和者太可笑,應痛斥之。”(chinesenewsnet.com)

抗戰打響即反對和談(chinesenewsnet.com)

楊天石說,過去他讀到這一批示,以為蔣主要是批蕭而非批孔。因此在他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中,曾指出:孔祥熙的議和活動應該看作蔣介石全盤對日策略中的一招,曲折地反映出蔣介石的內心矛盾和兩手策略。不過,看了蔣日記後才知道,蔣其實是同時批評蕭、孔的。換言之,蔣介石此時確實是堅決反對與日本和談的。(chinesenewsnet.com)

楊天石指出,他讀了蔣介石的日記,最大的發現是,蔣對國民政府與國民黨的弊病其實知之甚詳,他對黨和政府的批評也比任何人都要嚴厲、尖銳。從日記內容顯示,蔣對整頓黨、整頓軍隊與整頓政府都有想法,對中共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的部分章節有相當高的評價。他曾主張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勞動國民黨”,兩種人才有資格加入,一是農民家庭出身的,一是革命軍人。如果這麽做,那將從根本上改變國民黨的黨員組成結構。蔣還提出,要在三年內造就十萬個革命幹部,讓他們先到農村去待上三年,並主張讓高中畢業生先下鄉兩年,了解農村,再投考大學。蔣也提到知識分子要和工農結合、軍隊要幫農民種地。蔣有這些想法,說明他認識到當時的國民黨已經和農村脫節、和基層人民脫節,所以他要重新建立國民黨與農村以及基層的關係。(chinesenewsnet.com)

曾傾向社會主義理想(chinesenewsnet.com)

蔣對國軍的腐敗心知肚明,例如四處拉夫、抓壯丁,用繩子捆綁等。還有軍隊走私、吃空缺的問題很嚴重,湯恩伯部就是一例。蔣想整軍,提出辦法,?無法貫徹,有些表現差的將領仍不得不用。後來蔣號召成立青年軍,所謂“十萬青年十萬軍”,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舊軍隊的問題,但不久抗戰結束,蔣的計劃也無從實現。楊天石認為,蔣有心整頓黨、政、軍的腐敗,但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後期的“製度性腐朽與製度性無力”,讓蔣最終徒勞無功。蔣的想法一直到退守台灣後,才在五十年代初透過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實現。(chinesenewsnet.com)

蔣的日記還顯示,他對社會改革也很有想法。五四運動以後,蔣的思想有一個向左發展的過程。他那時認為,要想改造中國,首先要消滅兩種人,一是消滅鄉村士紳,一是消滅資本家,這在當時是一種很激進的思想。蔣也曾經是唯物主義者,提出過“不行不能知”的主張,這已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而不僅是王陽明理學思想的闡述而已。蔣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也表示欣賞。他對弱勢群體也有同情,日記上記載:四川佃農很苦。他看到江邊拉纖的人勞動艱難,就說“願代行之”。日軍轟炸重慶造成慘重傷亡,蔣也在日記中提到:不知全國還有多少百姓受到同樣的殘酷對待。(chinesenewsnet.com)

蔣也想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日記中多次提到“要解決耕者有其地”。當時四川地政局長蕭錚建議成立土地銀行,幫助無地農民借錢買地,蔣是支持的。蔣也多次提出要“二五減租”,就是說,農民向地主交租,可以從原來的租額中減去百分之二十五。但當時的環境做不到。後來蔣閱讀毛澤東的《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了解到中共的軍隊之所以能打仗,就是因為共產黨給農民分了土地,所以他曾經下令,凡是國軍收複的地區,之前共產黨分給農民的土地不必追回,承認農民的所有權。但這樣一來,許多地主紛紛反映,他們在抗戰中顛沛流離,又被共產黨清算鬥爭,好不容易國軍收複了,卻要不回土地。這些壓力層層上轉,因為蔣需要地主階層的支持,最後隻得放棄原來的想法。蔣改革農村的構想,一直到撤退台灣之後,因台灣的地主和國民黨政府沒有那麽深的關係,才有機會推行下去,台灣的經濟起飛與此大有關係。(chinesenewsnet.com)

與史迪威交惡之謎(chinesenewsnet.com)

楊天石還澄清了蔣隻是一介武夫的錯誤印象。過去一般都認為蔣不愛讀書,沒有思想,但從日記來看,這種看法不正確。蔣是軍人,除了對自己的軍事指揮藝術很自負,對自己的文采也很得意,許多文告都是親自撰寫的,他還在日記中形容自己“筆力雄健”。抗戰期間,即使軍務繁忙,甚至在重慶大轟炸中,蔣仍保持讀書的習慣。抗戰期間,他最常讀的書是《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這兩本書講的是宋、元、明三代理學家的思想和學術傳承,其中包含了許多個人道德修養與待人接物的道理。(chinesenewsnet.com)

抗戰期間蔣與駐華美司令史迪威關係惡劣是人盡皆知的事,史迪威的日記曾記載有:“要解決中國戰區問題,必須把蔣除掉。”蔣在日記中則罵史無人格、卑鄙無恥。蔣對史迪威不滿已久,並決心換掉他,多次指令宋子文在美國活動此事。但宋藹齡、宋美齡都保史。宋藹齡保史是為不讓宋子文權威上升,影響到其夫孔祥熙。最後蔣考慮到臨陣換將對作戰不利,決定不換史了。由於宋子文已在美國展開換史的活動,並且得到美方同意。他對蔣抱怨說:以後不能再當你的駐美代表了,蔣一度沉默不語,宋又說:以後無法與你共事,蔣大怒,要宋“滾蛋”。蔣日記中提到:“宋飛揚跋扈、自私,二零年代時以財政控製我,後來又聯合鮑羅廷(按:俄國代表)對付我,常以個人私見破壞國家大事,如今又出此壞主意,此人絕不可用。”事實上,蔣深知宋子文的才幹,多次在危急時起用宋子文。(chinesenewsnet.com)

相對於宋子文的“飛揚跋扈”,孔祥熙對蔣的態度則柔軟、圓潤得多,蔣也十分倚重。但楊天石發現,一九四五年孔祥熙下台是蔣親自拍板的,這和外界以為蔣包庇孔、宋家族有很大出入。當年發生美金公債案,有國民參政議員提出檢舉,指控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涉入。蔣一麵幫孔緩頰,同時指示密查,結果發現確有其事,於是找來孔祥熙談話,未幾,孔自動請辭。(chinesenewsnet.com)

美計劃暗殺蔣介石?(chinesenewsnet.com)

曾任史迪威助手的美國少將多恩(Frank Dorn)最近出版回憶錄指出,開羅會議後,羅斯福和史迪威有一段秘密談話,羅問蔣能支持多久?史說如再發生像日軍進攻宜昌這樣的事,蔣必定垮台。羅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得準備和另一批人打交道。”會議之後,史迪威到桂林找來多恩,當麵告訴他:“來自最高當局的口頭命令,要求你製定一套暗殺蔣的計劃!”史迪威並強調:“這隻是個計劃。”多恩於是找了兩個助手,訂出殺蔣的三個方案,向史迪威回報,分別是槍擊、下毒以及製造飛機失事。史選了第三個方案。多恩說:“這樣我們就得付出一些本錢”,意指必須有美籍人員犧牲,因製造飛機失事,美籍駕駛員等人不可能幸免。史迪威則說,那也隻好犧牲。多恩仍感不妥,還提到“美齡怎麽辦?”但後來多恩一直沒有接到進一步的指示,此事遂不了了之。(chinesenewsnet.com)

蓋棺多年評價漸改變(chinesenewsnet.com)

另在一九四四年左右,因國軍戰事失利,重慶出現許多對蔣不利的謠言。一九四三及四四年蔣的日記記載有:美國人想把孫科捧出來取代我。後來蔣兩次采取措施,先是要吳鐵城設法分化孫的黨羽,讓孫孤立,再讓吳找孫談話,警告他,然後蔣親自約見孫,痛罵他誤黨誤國。在日記中蔣罵孫為“阿鬥”,是“總理的不肖子孫”。蔣還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當著中常委的麵痛斥孫科,罵得他低頭,啞口無言,並要他“滾蛋”。罵了仁厚,蔣又在日記裏自己檢討:暴怒是不好的。楊天石認為,孫科是否真獲美國支持而有取蔣代之的計劃,迄今並無美方的文件可供佐證,相較之下,多恩回憶錄上提出的殺蔣計劃還更可信。因這是其本人的回憶錄,非來自第三者,也不是道聽途說。但所謂“最高當局”是誰?是羅斯福總統?還是史迪威假借“最高當局”之名的一項殺蔣構想?則有賴更多的材料佐證。(chinesenewsnet.com)

古人說:蓋棺論定。蔣介石的棺蓋了,但是並沒有論定,而且分歧很大。多年來,國民黨方麵的宣傳把蔣介石稱為“千古完人”、“世界偉人”、“民族英雄”;而共產黨方麵在一段時期則把蔣介石描述為“獨夫民賊”、“人民公敵”。這兩個極端評價,在楊天石看來都失之誇張。然而吊詭的是,正當中國大陸逐漸從“可以研究蔣介石”,開放到“應該研究蔣介石”,願意給予比較客觀的評價之際,台灣的“去蔣化”風潮卻正方興未艾。一個蔣介石在兩岸仍然處於“各自評價”、“褒貶易位”的局麵。(chinesenewsnet.com)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更是近代中國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決策者與參與者。如何科學地、全麵地、準確地評價蔣介石,不僅攸關一個曆史人物一生的功過,更是推進和發展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指標。多年前,楊天石在台灣中研院近史所演講時,曾提出“建立中國近代史新的解釋體係”的建議,因為許多史料和史實都說明,舊的解釋體係已經破綻百出、不足以適用。他認為,未來曆史學界要努力從舊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其中之一是要走出國共兩黨鬥爭的框架。當年,兩黨鬥爭時,互稱為“匪”,自然不可能有科學的分析。二是要以準確的史實為基礎,檢驗既往的所有曆史判斷,包括毛澤東對近代史的一係列看法。符合客觀曆史者存之,不符合客觀曆史者則修正之。兩岸學者解讀蔣介石日記,理應從這樣的視野出發。(chinesenewsnet.com)

楊天石強調,曆史研究是個長期的過程,幾十年、幾百年後還會有人研究蔣介石,光是胡佛現存的蔣介石日記,就可以再研究個五十年到一百年。要問胡佛檔案最大的意義,應該就是有助於建立一套新的中國近代史解釋體係!■(chinesenewsnet.com)

*作者黃清龍為資深記者,現任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