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還曆史以真相: 淮海戰役粟裕如何指揮名義上的上級陳毅鄧小平的

(2019-03-11 07:51:48) 下一個

(轉)淮海戰役粟裕如何指揮名義上的上級陳毅鄧小平的

     作者    張雄文

       1948年10月31日,粟裕提議並與毛澤東逐步磋商確定,由華東野戰軍承擔的淮海戰役即將打響。


        鑒於陳毅、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靠近徐蚌戰場,毛澤東電令“陳鄧方麵亦請於虞(7)日或齊(8)日同時動作”,策應、配合華野行動,這天淩晨,粟裕致電毛澤東並告陳毅、鄧小平,說:“淮海戰役,當遵令於齊(8日)晚同時發起戰鬥”。
他還詢問:“但不知道陳軍長鄧政委所部(即中原野戰軍)能否於齊晚發起戰鬥,請陳鄧示複”。電報的最後,他提出了一份著名的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陳毅、鄧小平比毛澤東先回複粟裕。
       當天晚上,他們回電毛澤東、粟裕,說:預定11月6日集結徐州西南永城地區,“齊夜與華野同時開始進人戰鬥”;關於配合華野作戰的方式,提出了三種預案;並擬另派地方部隊攻擊津浦鐵路徐蚌段。
他們沒有明確說明是否收到了粟裕當天早晨的電報,但從回複中針對粟裕詢問的內容回複來看,似乎已收到無疑,況且粟裕電報已發出了18個小時以上。
但這份電報中,他們對粟裕另一個內容——“請陳鄧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的建議,卻不曾作答。
       第二天黃昏,也就是24小時左右之後,毛澤東回複粟裕的電報出台:同意“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兄弟野戰軍粟裕的電報可以不理,但毛澤東這個“上司”的話不能不表態。
      又一天後,也就是11月2日中午,陳毅、鄧小平致電毛澤東並告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對“統一指揮”問題表態。電報說:“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麵多直接指揮。”
這的確是一份可來可往、充滿睿智的電報。

       此時的中野一分為二,劉伯承率中野2、6兩個縱隊留在豫西,陳毅、鄧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揮部轄有1、3、4、9四個縱隊,是野戰軍的絕對主力。
後者雖然“用陳(賡)謝(富治)電台”,但陳賡謝富治的部隊此前曾長時間獨立行動,直屬中央軍委指揮,被稱為“陳謝集團”,後來又與劉鄧、陳粟一起並駕齊驅,經略中原。他們的電台與中央軍委、劉陳鄧司令部乃至粟裕的華野司令部之間,一直電報來往,暢通無阻。
        這與毛澤東“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相比,條件自然並不很差。

( 幾十年後,因原中野司令部人員透露出來,粟裕身邊工作人員和老部下都知道了當年中野司令部發生的一幕:接到毛澤東轉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的命令,兩個四川人用家鄉話罵罵咧咧。鄧罵:“他媽的,總貪多貪大!我這麽點兵力,又沒重武器,打個鳥!搞不好是第二個皖南事變!給中央發電,他(按:指粟裕)有本事,叫他自己指揮!”陳也罵髒話。電報員一聽,為難道:“怎麽發呢?”鄧腦子一轉,搶白說:“這還不好辦?就說: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麵多直接指揮。”這份巧妙的電報於11月2日發出。而實際上,此時陳鄧司令部與軍委、與劉伯承司令部以及華野司令部一直電報來往,暢通無阻。)  


       學者洪小夏、劉俊平分析這份電報說:
“陳、鄧抽象地接受了指揮權,具體又要求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華野,實際推卸了“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的責任。觀察在此之後中央軍委的電報,對華野的指示仍舊如前,既直接又具體,並未通過陳鄧來“統一指揮”華野。”
      他們認為:“陳鄧統一指揮”僅是一個沒有貫徹的過渡性構想(洪小夏、劉俊平:《淮海戰役總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三期。)。
       陳毅、鄧小平有指揮的“難言之隱”,但粟裕並不在意,仗還要打。
11月7日,即粟裕發起淮海戰役一天之後,他與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張震議論,認為不論戰局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州之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
他除了致電毛澤東,判斷淮海戰役發起後“有提前奪取徐州,使敵不能南撤可能”外,還致電陳毅、鄧小平。
       這就是《粟裕文選》上的《請令豫皖蘇軍區立即破擊徐蚌鐵路》。這份抬頭是“陳鄧並報軍委,告譚”的電報說:
      “此間(即華野)已無部隊可派,建議鈞部令豫皖蘇軍區部隊立即對徐蚌段破擊,並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據點(但不破壞),力求控製一段或遊擊控製。可否請考慮決定。”
       這份電報有五個特點:
        一、粟裕申明了有求於中野的原因(無事不登三寶殿):此間已無部隊可派,請兄弟野戰軍通力配合。
       二、雖然才提請了“陳鄧統一指揮”沒幾天,粟裕並未向這兩個上司請求他們安排自己任務,反而給“領導”安排任務。
       三、粟裕也未將中野當上級機關,而是按友鄰部隊之間的規矩,尊稱為“鈞部”,即“貴部”。
      四、粟裕不但給“領導”安排任務,而且時間上要求很嚴——“立即”,內容規定也很具體,要人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據點”,卻用小括號標明“但不破壞”。
       五、粟裕給“領導”安排任務倒還罷了,卻還同時“報軍委”,即上報毛澤東,有“狐假虎威”之嫌。


        陳毅、鄧小平的內心如何感受,已無從知曉,鄧小平晚年豪情滿懷地說:“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口交代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主持決定的。”這已經是另一個場景另一種心境下的話題。
       在當年,他或許沒有這麽“悠閑”。
       收到粟裕的“安排“任務電報,陳毅、鄧小平在8日10點回複粟裕,說已經讓豫皖蘇軍區3個團去破擊宿縣南北段的鐵路了(您就放心吧),但現在還沒有消息(這砍腦殼的幹啥子去了,也不回個信,害我們受別人指手畫腳)。
電報說:“豫皖蘇三個團,原定昨虞夜開始破擊宿縣南北段,尚未得報。”同時,他們表示:“我主力即出宿縣及其東北。”
       這是淮海戰役史上攻占宿縣重要的一次文電對話。

       整個淮海戰役期間,陳鄧向中央發電或跟華野粟裕通報情況,隻自稱中野而非總前委(可見原始電報),即有萬一失利,以推卸責任的意思。渡江戰役時,戰局已十分明朗,可以穩操勝券了,陳鄧便開始堂而皇之自稱“總前委”起來。
       曆史無可奈何地證明,陳毅、鄧小平給粟裕安排任務的事情幾乎為零,而主要作戰方向上的粟裕直接建議或者通過軍委安排他們幹這幹那的事兒不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mall_fish168 回複 悄悄話 打中國人起勁 打日本人時候躲哪裏去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