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有病(TM)

你說他有病, 他說你有病, 其實都沒病, 之緣吾有病, 我是任有病。
個人資料
正文

曆史上藏傳佛教各個教派及黃教六大宗主寺

(2008-03-27 10:37:26) 下一個
曆史上藏傳佛教各個教派及黃教六大宗主寺

曆史上藏傳佛教各個教派及黃教六大宗主寺 經常我們在電影上看到的西藏大喇嘛都是頭戴大黃帽, 身披絳紅色的僧袍, 而且武功高強。 他們就是西藏喇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 叫格魯派(格魯,藏語意為善律)。創建於1409年,是15世紀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趨腐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針對這一情況,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抨擊僧人不守戒律,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曆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大法會。法會後,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創建起嚴守戒律格魯派。由於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故又俗稱黃教。正是黃教創建了後來的達賴、班禪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係統。黃教創建較晚, 金庸的電影作品經常出現頭戴大黃帽的喇嘛,顯然是可笑的,在宋朝, 宗卡巴還沒出世呢。黃教創建後,相繼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並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宗祖寺。

格魯派的寺院以宏大、華麗著稱,均有極宏偉寬大的經堂大殿。他們由一組相似城堡式的建築群組成, 不像中原寺廟建有圍牆, 但又互為犄角, 井然有序, 特別是依照當地地形, 有些依山而建,非常雄偉。

西藏拉薩甘丹寺



  甘丹寺全稱直譯為喜足尊勝洲,又稱噶丹寺。位於拉薩東麵達孜縣境內的拉薩河南岸旺古爾山坳。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咯巴興建,為格魯派第一座寺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禦賜寺名“永泰寺”。因該教派的僧人都帶黃色僧帽,故又稱黃帽派,簡稱黃教。全寺分夏孜、絳孜兩個紮倉,僧人定額為3300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曆世格魯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住在此寺中。寺內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祀殿、絳孜紮倉以及夏孜紮倉、23個康村、20個米村,以及佛堂僧舍共50多個建築單位組成。此外,甘丹寺中還設有九個辯經場,以適應春、夏、秋、冬四季法會和平時辯經的需要。措欽大殿的規模相當大,由108根大柱組成,約1600平方米,可容3500喇嘛在殿內誦經。這個大殿主要供奉彌勒佛像和宗喀巴像等,造型精美,技術精湛。寺內所藏文物甚多,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賜盔甲和明永樂皇帝所賜錦鍛繡塘最為著名,還有保存宗喀巴和甘丹赤巴等遺體的靈塔90餘座。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西藏拉薩哲蚌寺

  



 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勝州,位於西藏拉薩城西約5公裏的根培烏孜山下,海拔3800米,始建於1416年,為宗喀巴弟子嘉樣曲法所建。全寺占地麵積約20萬平方米,建築雄偉壯麗,最盛時僧侶達到萬人之眾,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寺內主要經殿有六個:甘丹頗彰、措欽大殿、密宗院、洛賽林院、郭芒院、德陽院。和四個紮倉(經學院):羅賽林紮倉、古馬紮倉、德揚紮倉以及阿巴紮倉。另外寺廟四大僧院中有三個顯宗和一個密宗院。哲蚌寺是達賴二世至五世的居所,曆世達賴均以此為母寺。錯欽大殿可同時容納六七千人,殿內有文殊像、白傘蓋像、彌勒像等,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大殿裏還保存有一至四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大殿3層是強巴佛(未來佛)殿,這尊強巴佛像是當年宗喀巴在世的時候由他親自開光的,極為著名。寺內主尊佛像有:見解彌勒佛通追、金剛怖、不動佛。還有金寫甘珠爾、大展佛芒,和不計其數的各種鍍金佛像、唐卡、佛經等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藏拉薩色拉寺




   色拉寺全名為色拉大乘寺,位於西藏拉薩北郊色拉烏孜山南麓,由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益西於1419年建造。是西藏第三大活佛的住錫地。色拉寺占地麵積達11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群由佛殿、經堂、紮倉(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熱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宮殿等建築組成。其中措欽大殿、麥巴紮倉、阿巴紮倉、吉紮倉為該寺的主體建築。措欽大殿在寺院東北部,高四層,由殿前廣場、大經堂和五個佛殿組成。主供強巴(彌勒)佛,高六米,雕塑精湛,神態安祥。西側為羅漢殿,主供十六羅漢,每座羅漢體內有釋迦益西從中國內地帶來的木雕羅漢一尊。東側為大威德金剛神殿,南牆珍藏著永樂版大藏經,這是我國第一次木刻印刷的經書,是明成祖親自饋贈的傳世之寶。藏在措欽大殿的200餘函《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全是用金汁抄寫的,十分珍貴。色拉寺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色拉崩欽”,是其獨有的金剛杵加持節。每年的藏曆12月27日,來色拉寺等待擊頭加持的信徒數以萬計。色拉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藏紮什倫布寺




   紮什倫布寺,也稱“吉祥須彌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區西北的尼瑪山腳下,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於1447年倡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讚任該寺住持時又加以擴建。是曆代班禪的駐錫地和宗教活動場所。班禪和達賴在藏教中具有同等的地位。隻是達賴多了一點行政權力。 當十世班禪阿耳德尼確極堅讚在世時, 現在的十四世達賴還不敢輕舉妄動。全寺建築麵積約30萬平方米。錯欽大殿為該寺最早的建築。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講經場,是班禪講經和僧人辯經的場所。大殿內同時可容2000多人誦經。大彌勒殿位於寺院西側,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禪確吉尼瑪主持鑄造的彌勒坐像,總高26.2米,共享黃銅231400斤,黃金6700兩,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坐像。曆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飾有珍珠和玉石。每座靈塔都燃點數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燈,終年不熄。塔內藏有曆世班禪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禪的靈塔最為豪華。該寺有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個劄倉(經學院)。此外,時輪殿、印經院、漢佛堂等也頗具規模。寺內還珍藏有曆代皇帝贈送的無數禮品。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海塔爾寺




   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落成。因先建塔後建寺,故名塔爾寺。相傳這裏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依山勢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築,1000多個院落,4500多間殿宇,是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塔爾寺的主殿是大金瓦寺,麵積約450平方米。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築是大經堂。這是一座藏式平頂建築,麵積達1981平方米。殿內矗立著 108根大柱子,柱子上部都雕有優美的圖案,外裹彩色毛毯,並綴以各 色刺繡飄帶、幢、幡等。上千尊小七精致的銅質鎦金佛像置於四壁的神龕中。經堂內鋪蒲團上千個,可供2000多喇嘛集體誦經之用。酥油花、繪畫、堆繡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惜對俺來說, 好像不怎麽靈驗。 話說當年俺帶著俺的前女朋友去那裏,在活佛麵前山盟也海誓了, 經綸也轉了, 可最後還是掰了。


甘肅拉卜楞寺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譯音,意思是“佛宮”。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境內,是曆代嘉木樣活佛的佛宮,為甘南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占地1234畝,擁有經堂6座,佛殿84座,藏式樓31座,佛宮31處,經輪房500餘間,僧舍10000餘間。此外,還有辯經場、印經院、藏經樓、鎦金銅塔等建築,總建築麵積達40多萬平方米。寺內有莊嚴雄偉的壽禧寺、高不可及的銅鑄彌勒佛、金碧輝煌的大經堂、奇巧瑰麗的舍利塔,喇嘛最多時達3000餘人。寺院內設聞思、續部下、時輪、醫藥、喜金剛、續部上六大學院,藏經6萬餘卷,其中佛教大百科全書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學院著稱,成為藏傳佛教高僧的培養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特別是藏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聽說這次夏河也暴亂了。 夏河縣城很小, 沿著河兩岸一共就兩條大街, 主街主要是政府機關和集市, 對俺的街就是城裏的居民了。當年俺去時, 那裏的藏民很熱情, 不但讓俺住他的藏蓬, 還教會俺怎樣燒羊糞蛋取暖。羊糞蛋是賣錢的, 一袋大約50-100斤, 當時要賣8元人民幣。 要不是住他的藏蓬, 那晚說不定凍死在草原上了。 相對, 俺們過臨夏,回民區心裏倒有點打觸。

上麵所說的格魯派隻是在西藏佛教中影響較大的5個教派之一。西藏佛教在到11世紀中葉以後進入各個教派形成時期。相繼出現寧瑪、噶當、薩迎、噶舉、格魯、希解、覺宇、覺囊、郭紮、夏魯等教派。後5個教派由於無政治勢力作靠山,勢小力弱,先後融於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

  寧瑪派(紅教),形成於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由於該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佛教徒藏匿的經典,並認為自己弘揚的佛教,是公元8世紀吐蕃時代傳下來的,因而古舊,所以稱寧瑪(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加上該教派僧人隻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紅教以密宗修習為主,其思想受漢語係佛教影響,與內地撣宗“明心見性”說法相似。今天,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不丹、尼泊爾、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也有其蹤跡。

  噶當派,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學顯宗,後學密宗,其教法傳播甚廣,藏傳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響。15世紀格魯派興起,原噶當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魯派,噶當派從此在西藏社會上消失。

  薩迦派(花教),創始於1073年,因該教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體係、擴大宗教影響、伸展封建勢力過程中,出現過曆史上著名的“薩迦五祖”。其中,薩迦四祖薩班貢噶堅讚,1247年被元朝統治者召於涼州,商洽西藏的歸屬。之後,薩班聯絡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班去世後,薩迦五祖八思巴又成為元朝中央的高級官員,受到元朝皇帝極大的恩寵,被封為“國師”、“帝師”、“大寶法王”,薩迦派也由此成為元朝在西藏統治的代表。明朝,薩迦派高僧貢噶紮西前往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受封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噶舉派(白教)創始於11世紀,重視密宗學習,而密宗學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故名噶舉(藏語口傳之意)。因該教派創始人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時都穿白色僧裙,故噶舉派又稱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香巴噶舉在14、15世紀衰落,現在談到噶舉派,一般就是塔布噶舉。塔布噶舉實力雄厚,支係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製過西藏地方政權,就是獨占一方的封建勢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happycici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豐富的宗教知識.
alltap 回複 悄悄話 madifeng@hotmail.com
說話不牙痛 回複 悄悄話 嘿嘿嘿, how are you
alltap 回複 悄悄話 “村裏有個姑娘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