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詞學習 孤平。失黏。對偶。簡介

(2007-07-04 15:24:20) 下一個

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單獨一個平聲字被夾在句子裏,如:“仄平仄仄仄平平”


什麽叫做“黏”和“對”呢?
先舉一個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為例:

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對)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對)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細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兩個規則,即“對”和“黏”。所謂“對”,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係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律),必須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現在這個格式的起句第二個字是仄聲,接著的第二句第二個字,便要用平聲來和它“對”了。同樣,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個字是平聲,那麽第二句的第四個字,便要用仄聲來對。

所謂“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個字(如係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律),必須與上句的平仄黏連相同。比如,現在這個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聲,那麽,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須是平聲。四、六等字類推。

如果應黏反對,或應對反黏呢?換言之,應仄而用平,應平而用仄呢?這就叫做“拗”了。

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麵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兩句,稱為"前聯"或"頷聯";五、六句,稱為"後聯"或"頸聯"。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裏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但開頭和結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