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收購戰:中美何以都不惜代價?
(2010-08-27 00:26:08)
下一個
《新聞周刊》是全球頗有影響力的美國時政雜誌。在2003年時,全球發行量還超過400萬份,除英文版外,還出版日、韓、俄、阿拉伯、西班牙等11種語言版本;在全球設有22個記者站,分布在北京、莫斯科、巴黎、法蘭克福、倫敦、華沙、耶路撒冷、東京、香港等地。可是過去七年,這本周刊帝國走向崩潰:訂戶暴跌,廣告縮水,連年虧損。去年發行量已跌到260萬份,今年初則降至150萬份。僅去年就虧損了近三千萬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又暴跌31%。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持有人、同樣虧損嚴重的《華盛頓郵報》(今年前三季度即虧損1.7億美元)不得不決定將之拍賣。
然而,《新聞周刊》拍買並非易事。首先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各國都不景氣,包括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也一樣。誰還有興趣對這種本身就虧損的一份雜誌感興 趣?更何況,危機時期的廣告大幅減少,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個無底洞。其次,在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消亡是必然的趨勢。僅去年前六個月,美國就有一 百多家報紙被迫關門,被裁員的編輯記者超過一萬人。剩下的也都在在苦苦掙紮。特別是周刊類,其信息相對於網絡即看即得來說,早已喪失了“新聞”的價值。所 以盡管《新聞周刊》名氣頗大,但商業價值了了,充其量連雞肋都算不上。
按說,這樣一個連雞肋都算不上的拍賣品,能有一個買家光顧就應該感謝上帝了。哪裏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不料,當中國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的官方報業集團之一的“南方報業集團”,聯手成都博瑞,組成“大財團”來美國投標----而且出手大方,不計價格,一心要把《新聞周刊》拿下來----時。卻意外吃到了美國的“閉門羹”。一句話:美方不管中方多麽有誘惑力的報價,就是不賣!
中國要收購美國的《新聞周刊》自然是由於中國崛起的“軟實力”的需要。要向外界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而不是西方媒體眼中失真的中國。畢竟打造一份媒體需要幾十年的精心營造,哪比的上直接收購來的直接。相對於重新打造的成本(物質成本,時間成本),多花點錢,甚至不惜代價,也是很劃算的。更何況收購《新聞周 刊》事關中國在西方乃至全球的形象、事關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事關東西方的良好溝通,其作用和意義也絕非有形的物質所衡量的。為了收購成功,中國選擇了實力雄厚、而且是頗有自由派立場的南方報業集團,首席談判者還是奧巴馬訪華時“欽點”接受采訪的《南方日報》編輯向嘉,用心也算是良苦。
麵對這樣好的買家,《華盛頓郵報》應該心存感激才對,至少也應該是心中竊喜,甚至來一個獅子大開口也不令人意外。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華盛頓郵報》不僅堅決的拒絕了中國的收購請求(中國是第一個出局的),而且更以僅僅一美元的價格白白送給了美國哈曼國際工業集團創始人西德尼·哈曼。不僅如此,這位買家隻答應承擔雜誌的部分債務。《華盛頓郵報》本身將繼續保留《新聞周刊》的員工養老金資產以及特定的員工債務。令人稱奇的是,現年91歲的哈曼是靠經營音頻設備起家的成功商人,他經營的高級音響公司和媒體素無瓜葛,可稱外行領導內行。
顯然,這是一起令人大跌眼鏡、超出正常邏輯的交易:象征性的一美元、賣家僅承擔部分債務、《華盛頓郵報》本身還要承擔沉重的養老金、外行領導內行。這哪象一個自我標榜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西方現在還沒有完全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哪麽美國又算什麽市場經濟呢?都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隻講政治,不講經濟,哪麽 今天的美國又算是什麽呢?
還有,美國一向追求新聞自由和多元化,為什麽就不願意選擇既可以甩掉包袱,又可以增加一種不同聲音的多贏結局呢?更何況美國對自己的普世價值一向自信心滿滿,難道還如此懼怕中國的宣傳不成?還擔心美國人民的辯別力而被洗腦,被中國和平演變嗎?還有,美國一向嘲笑中國隻有“宣傳,沒有新聞”。現在中國主動送上門要自曝其醜了,為什麽不為美國人民保留一個難得的反麵教材呢?都說美國強大,如果連一份不同聲音的報紙也懼怕,看來也不過如此。
相對於中國不惜一切代價的誌在必得,美國則是一幅不惜一切代價的誌在必保。如果說中國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哪麽美國同樣也是。至於所謂的“言論自由、普世價值、隻是宣傳沒有新聞”等陳詞,也自然在國家利益這一鏡子下顯了原形。
首先,美國不想讓自己的人民了解一個完整和真實的中國。否則,它們這麽多年的宣傳也就白費文章了(德國張丹紅解職事件,就是因為正麵報道了中國。在事後進行的調查也證實,所有報道沒有任何違反事實之處)。
其次,中國的成功崛起已對美國構成最大的威脅。美國模式的獨一性、正當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中國的形象在美國如此正麵,不僅不利於出台遏製中國的策略,更有可能引發中國模式的支持者甚至效仿者。
最後,我想,媒體可以興國,也可以亂國,滅國。這一點美國心知肚明。美國隻所以不過濾中文網站(中國的ANTI-CNN網 站曾被聯合國短暫過濾過),是因為沒有多少人看的懂(英文、法文等國外網站中國也都是綠燈)。而一旦中國收購了各種語言版本的《新聞周刊》,美國大多數百 姓將會很容易的看到不同於他們主流媒體的聲音,這對於目前內外交困的美國來說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考慮到這些,美國不惜一切代價:不顧巨額虧損、不顧市 場經濟原理、不顧自己的新聞自由理念、不顧外行領導內行,而將一個雞肋“捂”在手裏就不難理解了。
(作者:宋魯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