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元:下一個世界硬通貨?(ZT)
(2009-01-04 19:08:31)
下一個
華元:下一個硬通貨? 人民幣的版圖正在擴張。 世界對中國的信心指數和實力認同,支撐著人民幣的世界旅行。 歐元之外,美元疲軟,亞洲勃興,世人期待下一個硬通貨,它足夠強大、穩定和被認同。 它的名字也許是“中元”、“亞元”或“人民幣”,也許是“華元”(人民幣+新台幣+港元+澳門元)。
大國需要強幣——中國也期待華元。 人民幣是民生,華元是國計。人民幣是現狀,華元是願景。
華元的背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廣、GDP總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位置日益重要的大中華經濟體。華元的崛起,必然會連帶行銷漢語、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甚至會變成中華文明的24小時廣告。
當然,國強民富,華元才具備可能性和存在意義。
從現在起,世界和中國都在預測:華元時代的到來,還要多久?
貨幣的世界戰爭 大國需要強幣 人民幣應該做的是,走美元的路,讓美元無路可走。讓人民幣體麵地走出去,而不是抱著美元在家裏坐以待斃。
美元來了,這是美國史上最強大的一次貨幣炮彈。美國時間2008年12月16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0~0.25%,美元基準利率達到曆史最低水平。評論家們形象地說,美國的印鈔機要加班了。
鈔票多多益善。是這樣的嗎?五年前,房價漲了,廣告多了,我們的工資也高了,幸福指數攀升。一年前,房價太高了,賺到的錢再也買不起房子,幸福指數下滑。五年前是發行的鈔票多了,一年前是發行的鈔票太多了。假設北京某高官拿著人民銀行剛印出來的一張百元大鈔到你家買30斤雞蛋,你會給他嗎?會的,你還會很高興,這是剛印出來的新錢,而且連驗鈔機都省了。同樣,美聯儲主席伯克南拿著百元美鈔到你家買200斤雞蛋,你猶豫一下怎麽兌換之後也會爽快地給他,因為你正打算趁經濟危機去歐洲度假。
這兩個交易,你都不會考慮到,對於兩個買家而言,這隻是一張剛從印鈔機裏出來的質量較好的紙。不過,對於你後一個行為,中國的官員是不會高興的。因為美國人用他們的紙在換我國的資產。如果雞蛋變成石油、稀土什麽的,那就是資源了。
如果每個國家都可以無休止地讓印鈔機加班,最後,我們不得不像津巴布韋的師奶們那樣拿著幾百萬的紙幣去超市買麵包,甚至小孩的學費漲到一億。
特別地,當別人的鈔票多多,那我們就更不能益善了。美國前財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說了:“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我們的錢,你們的麻煩)
中國人的財富受到美元的威脅,由來已久。早在這一輪經濟周期的開始,人們就在喊外國遊資及熱錢對我國財富的衝擊。 2004在11月27日,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篇文章,首次公開承認境外遊資在內地的大量存在:“今年上半年外債增長16%,達到2000多億美元,其中接近50%屬於遊資性質的短期債務。”這些資金進入的方式包括貿易渠道、外企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地下錢莊等。大部分人都認為,這些遊資在等待人民幣升值後,再以各種方式抽離大陸。
當然,固定資產及企業股權,也是主要的衝擊對象。大摩跑到上海,寫字樓一幢一幢地買,更不用說直接參股百度、分眾等一個個公司。
相對於外國熱錢,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卻沒有成為美國的熱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在國家層麵也有效。雖然輿論普遍都認為華爾街危機還沒到底,但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08年10月份中國增持了659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為什麽?還記得2007年夏天嗎?那個時候,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剛剛成立,意氣風發。斥資30億美元購入黑石集團1.01億股,約占後者總股本的9.9%,購入價是黑石招股價31美元的95.5%,約為29.605美元。這是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首筆境外股權投資。不久,黑石的股價連續下挫而跌破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入股價,後者一度出現賬麵虧損約3383.5萬美元(約合2.58億元人民幣)。我們無法計算這是多少個珠三角民工三班倒倒出來的錢。那個時候,華爾街還沒有風暴。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指出:“中國的外匯儲備還持有約3700億美元的兩房債券”(新京報,2008年12月17日,B03版)。金融風暴告訴我們,跟房地美和房利美相比,美國政府更靠譜一些。
2008年10月,我國貿易順差突破350億美元,11月是另一個新高401億美元。是的,當你手上拿著將近2萬億美元時,你會坐立不安。在這種形勢之下,盡快把手中的美元轉換成有穩定利息的債券,而且是全球“最有錢的”美國政府的債券,是最穩健的辦法。 即使美國金融風暴再怎麽吹,我們也隻能增加他的國債,因為我們幾乎別無選擇。統治世界經濟的美元,綁架了整個世界。我們要在國外買點石油、賺點小錢,都要看著林肯和富蘭克林的臉色。
根據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研究,截止到2006年,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發行了8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券,其中一半左右由美聯儲自己持有。也就是說,美聯儲通過印鈔票的方式獲得了4萬億美元的資產,而這部分資產隨時可以用來換取國際社會上的其他金融資產。
有政協委員提出華元的提案,希望以此振興我國貨幣的戰鬥力。那麽,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沒錯,像李稻葵說的那樣,外國央行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基本為零。而流通也僅局限於東南亞等地。國內還有人喊出石油人民幣的話,就更不靠譜了——伊拉克還提過石油歐元呢。
抗美援韓,亞元空喊 經濟學家把這種在全球發行貨幣的好處叫做“鑄幣稅”,用李稻葵教授的話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憑空采取印鈔票的方式來獲取國際資產,獲得在國際範圍內的購買力。” 掌管美聯儲的伯南克曾經說過,羅斯福的美元貶值政策是應對大蕭條的有力武器。他還引用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的話,如果經濟陷入通縮,就從直升機上撒錢下來。現在,伯克南打算把美鈔通過大炮轟向全球。
直到現在,山姆大叔印出來的鈔票還要日複一日地換取我們的玩具、衣服和電話、電腦。美元印得越多,他們換得就越多。溫家寶就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美元貶值的擔憂。每當美元貶值,就會有一大批持有巨額美元儲備或大量美元債務的國家感到麻煩,比如說中國。對於中國來說,美元不僅僅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大問題。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接近2萬億美元,保守按一半是美元相關資產來算,美元每貶值10%,中國的這筆財富就損失1000億美元,相當於10艘航空母艦,3000多架F16戰鬥機。而對於美國而言,可以避過大約6800億元人民幣的債務。
要是你掌握了美元的印鈔機,當華爾街出現經濟危機,大家都喊沒錢時,你會印嗎?伯克南會。其實這已經是所有人的預期,但沒想到伯克南做得這麽絕。
韓國是此次金融危機受打擊最大的亞洲國家之一。韓元兌美元今年貶值約60%,外匯儲備也迅速下降,跌至四年來的新低2005億美元,僅11月就流出117億美元。不久前,因為韓元貶值,很多韓國學生不得不搬出北京的望京富人區,轉而到租金低的區域。不少韓國學生還因支付不起在中國的學費、生活費而打道回韓。
李稻葵認為,當代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發展中國家的現金流大部分是以本國貨幣計價的,而負債卻是外幣計價的。“發生貨幣貶值時,這些發行國際債券的發展中國家和企業就麵臨著支付危機。其本質就是金融市場先進的發達國家把匯率風險完全推給了金融市場落後的發展中國家。”
為了擺脫美元的“侵略”,韓國決定與亞洲兩大強國結盟。12月上旬,韓國分別與中國與日本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其中與中國交換的貨幣達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
發行貨幣是一種戰爭手段,如果你能把錢發行到全球去,跟你把軍隊派遣到全球去效果會很相似。兵臨城下,弱國隻好結盟。2003年6月的清邁會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金融合作就有在“10+3”範圍內的雙邊貨幣互換協定。 區域貨幣一體化是很多地區都有的口號。在亞洲,日本和韓國就一直鼓吹亞元。為什麽用“鼓吹”,而不是提倡?我們聽聽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的判斷:“亞元永遠都不可能存在。永遠不會,我認為。” 對此,李稻葵教授在其《大國發展戰略——探尋中國經濟崛起之路》一書中有詳細的解釋:“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金融資產數量仍然為零,所以,目前關於‘亞元’的計劃,都必然是以日元甚至於韓元和印度盧比作為儲值後盾的,這樣顯然對中國十分不利。”沒有了中國的支持,亞元的出現就比較困難了。
比東亞國家走得更快的是歐洲的貴族們。他們早在1999年就把貨幣統一,以對抗強勢的美國印鈔機。
兵戎相見,歐元實幹 發行權的爭奪是這場戰爭的重要內容,世界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的資產組成成分是戰爭勝負的標誌。 我們可以從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分布情況來了解目前各貨幣的戰果。旅美金融專家李振勤等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推測,2003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的近似組合大體為:美元70%、歐元15%、日元10%、英鎊5%。到2004年9月底,美元比例降低至60%,依據上邊的權重,估計歐元、日元、英鎊的比例分別上升為20%、13%和7%。對於弱勢的人民幣,在幾年以前基本上沒有國家用作外匯儲備。例外發生在2006年,菲律賓簽署總統令,宣布將人民幣作為正式外匯儲備。第二年10月,白俄羅斯國家銀行也將人民幣列為國家新的外匯儲備之一。而不久前與韓國的貨幣互換,其實就是變相地讓人民幣成為韓國的官方儲備。 這些,與歐元的規模作戰一比,就像遊擊戰一樣。2002年,伊拉克將其美元儲備轉換為歐元,幾個月之後,美國決定對伊拉克開戰並隨後侵入其領土。
貨幣之間的世界戰爭隻發生在幾個有強大實力的國家之間。美國和歐洲是兩個主要對戰集團。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貨幣霸權主義的也是歐元。1999年1月1日歐元出來之前,人們對歐元寄予相當高的期望,希望歐元能結束美元的壟斷。但伴隨而來的卻是失望。歐洲貴族們並沒有得到全球居民的支持,而支持他的伊拉克卻被美國人用真實的大炮攻下——當然還有沒加入歐元區的英國紳士。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元也是很成功的。李稻葵就很看好歐元,他在接受采訪某網站采訪時說:歐元正在逐步取代美元,這是不爭的事實。歐元的曆史不過八九年,八九年前歐元在全球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是零,兩年前22%,今天可能超過這個數字。美元在十年前大概是70%左右,今天降到55%左右,很明顯,一升一降。再舉一個例子,以歐元議價的債券市場的規模在兩年前已經超過了美元固定收益的市場規模。
在華爾街金融風暴還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時候,歐洲國家是最幸災樂禍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抗美元的世界貨幣之戰還需要持續。還好的是,貨幣的戰爭至少是和平公約之下最陽光的戰爭。
現在,輪到讓人民幣國際化了
成為國際化貨幣有什麽好處?當你拿著人民幣出國時,隨時可以買到麵包。什麽時候我們錢不夠花了,就到人民銀行印點到中東買石油,到美國買玉米。高層次一點的,外國人還把人民幣當作金子那樣存在銀行裏。別不信,我們就是這樣把美元存在銀行裏當成金子的。
舉美元的例子。在美國國外流通的3000億美元就像是提供給美國政府的一筆無息貸款。美聯儲估計,美國每年因此可節約150億至200億美元的費用。否則,納稅人將必須替政府支付3000億美元貸款的利息。我們也希望有這樣的無息貸款。 李稻葵用“妙不可言”來形容人民幣國際化之後的好處。一個是鑄幣收入,就是我們可以印人民幣到中東買石油。另一個是外貿企業的結算和成本以人民幣計價,可以大大減少匯率風險。第三個是減少國際收支的波動。也就是說,美元再怎麽貶值,我們的外匯儲備也不會縮水了,因為那時我們的外匯儲備就是人民幣。李稻葵認為,第三點“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如人民幣國際化所能獲得的最大好處”。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測算,如果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能夠在較長的時段內保持穩定,並且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那麽到2010年人民幣區域化帶來的國際鑄幣稅收入可能為152.8億美元,到2015年約為224.6億美元,到2020年約為300.2億美元。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麽——其實是中國人的一種自由——人民幣在資本賬戶下的完全兌換,即允許中國居民和企業自由將人民幣轉換為其他貨幣,到國外投資。
李稻葵的研究表明,假如人民幣今天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那麽,人民幣2007年在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可達7%左右;假如2020年之前人民幣完全可兌換,那麽,屆時人民幣在各央行外儲中的比重將大幅度上升,達到21%,而美元將從今天的65%降到28%。
如果李稻葵的假設成立,那麽,十幾年後,美國的外匯儲備中將會有大量的人民幣,當我們遇到經濟危機了,就把利率降到零至0.25%的區間,讓人民銀行的印鈔機加班加點。是的,人民幣應該做的事情是,走美元的路,讓美元無路可走。
人民幣引發金融海嘯? 其實若追究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人民幣沒有自由兌換很可能是助推器之一。人民幣改革滯後並非是在加固防火牆,更非中國經濟的長期福祉,相反,它是經濟過熱的助推器,是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源之一。
2008年12月初的四個交易日,在中國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出現近年罕見的連續四個跌停。市場對此議論紛紛,做出過不同解讀。而我在不同場合堅持這樣的判斷:所謂人民幣將進入貶值通道的預期是站不住腳的,人民幣每單位相對所含的勞動力價值仍然被嚴重低估,因此中長期升值趨勢不會改變;所謂中國政府利用人民幣的大幅度貶值增強出口競爭力,甚至通過突然的大幅度向下波動加大對美對歐的貿易談判籌碼的分析同樣也是不負責任的——人民幣不是“政治貨幣”,更不會給深陷金融危機的歐美國家提供貿易保護主義的口實。
我認為,人民幣突然的大幅度波動既有技術麵的原因——需要跟隨世界大多數貨幣對美元下跌一點(完成補跌);也有市場預期改變的原因——人民幣不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時獨善其身,仍然持續大幅度地升值;更有改革的需要,很可能是改革加速前的一次測試,測試一下若人民幣的市場交易更充分,定價更加市場化,波動區間再進一步擴大之後,商業銀行、進出口企業和大陸居民對美元的需要量到底有多大?果然,四個跌停板後,人民幣匯價被迅速地拉起,在12月上半月餘下的交易日裏,人民幣(價格)又恢複了往日穩定和堅挺的形象,連續多日升值。我更注意到,在12月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重申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不會停止。顯然,測試的意圖明顯,未來進一步推進人民幣改革將是主趨勢。我預計,人民幣2009年的改革方向是:進一步擴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國內外匯(人民幣)市場參與度,提高人民幣由市場定價的比重;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有意識地讓更多國家尤其是亞太地區國家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選擇人民幣做結算貨幣;加速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鼓勵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人民幣兌換市場;加大人民幣波動區間,由目前的每日0.5%擴大為每日1%。
為什麽要加快人民幣改革?
人民幣是不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幣不改革是不是能夠為中國帶來長遠的戰略利益?人民幣不走向世界是不是能夠自動地築起防範金融危機的防火牆?我認為,這類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一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德、法、英的國家,一個經濟增量(規模擴張)全球第一的國家,怎麽可能在享受經濟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的好處時,卻永遠地拒絕貨幣的市場定價——由貿易和市場決定貨幣匯價,由貨幣單位中的勞動力價值含量決定貨幣的比價。
許多人喜歡引用近年來兩次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案例來反對改革——亞洲金融危機和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正因為人民幣沒有走出國門,沒有自由浮動,才使國際金融巨鱷失去了攻擊目標;而人民幣一旦自由兌換,出口企業將大麵積倒閉,我們的金融體係也將不堪一擊等等。其實,所謂我們有對抗全球金融危機的“防火牆”的觀點已經不攻自破,目前來看,我們的虛擬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所遭遇的麻煩比全球任何國家未必能小多少,尤其是大量出口企業所遭受的損害可能比很多國家的同類企業更糟。而人民幣是沒有自由兌換嗎?在貿易自由化已經非常充分的情況下,資金的進出國界已經非常自由——人民幣實際已經是影子世界貨幣。所謂我們沒有成為國際金融巨鱷的攻擊目標的說法更難站住腳,許多進出口企業,能源企業在本輪金融危機中做反方向(期權產品),虧損巨大已是不言的事實。
其實若追究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人民幣沒有自由兌換很可能是助推器之一。已經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的這場大災難其實是源於經濟失衡,而經濟之所以失衡,流動性泛濫和經濟過熱是禍根。為什麽會經濟過熱?想一想為什麽今年有那麽多企業虧損倒閉,半年前這些企業家還對未來充滿希望,開足馬力加緊生產並加大庫存,但當時匯率沒有向它們發出任何經濟可能突然轉冷的信號。而為什麽匯率信號失靈?
人民幣沒有市場化是最大原因。所以,我們追究全球貨幣體係紊亂的源頭,追究全球經濟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過熱的源頭,不能隻盯住美國,盯住次級債。我甚至以為,本輪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不完全是因為美國的次級債,不完全是因為雷曼、貝爾斯登等金融巨鱷的破產以及眾多金融企業的巨額虧損。如果粗算這些國家和地區難辭其咎:美國借擁有世界貨幣地位而狂印鈔票,日本10年來的近零利率政策,這兩個國家帶頭實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長期向全球市場輸入流動性,導致全球性的流動性泛濫;歐元取代美元的野心被市場利用,演繹了其對美元日元的瘋狂上漲,助長了流動性泛濫條件下的市場瘋狂;而全球虛擬金融市場在流動性泛濫背景下的瘋狂炒作各種金融商品,為美國人向全世界兜售次級債提供了可能;在人民幣的沒有充分市場化的背景下,“中國製造”過於廉價。一方麵是全球性的流動性泛濫,一方麵是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大量廉價商品,使通貨膨脹誘因被通貨緊縮所抑製,遲遲沒有發出通貨膨脹的預警信號,使流動性泛濫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更加肆無忌憚,直到崩盤。而從我們國內看,正是因為人民幣的價值信號長期扭曲,使經濟預期過熱,企業才敢盲目地鋪攤子,上規模,結果一遇風吹草動,立即出現生產過剩,泡沫破裂,大量企業被動調整——出現大麵積虧損甚至倒閉。因此說,人民幣改革滯後並非是在加固防火牆,更非中國經濟的長期福祉,相反,它是經濟過熱的助推器,是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源之一。
莫要錯過人民幣改革的戰略機遇期 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本質是貨幣失衡,是貨幣信用的喪失。想一想美元7年多的暴跌;想一想原油怎麽能夠衝上147美金;想一想中國股市為什麽能從998點一步邁入6000點,又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被打回到1600點;想一想在過去幾個月中全球虛擬金融市場的大幅度調整——一律暴跌——哪一個產品不是大起大落;想一想最近美元突然出現的狂跌,10天跌去15%左右。哪一個市場不是大起大落,驚心動魄。這都是為什麽?貨幣體係出了問題,金融市場出了問題,許多國家的信用出了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暴露最早最充分的地點是在歐美各國,尤其是虛擬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是:歐美的金融市場已經失去信譽,歐美國家的貨幣也被廣泛地質疑——所謂世界貨幣,所謂可以穩獲收益的各種虛擬金融資產是不是一堆垃圾!可以預見,由於在對抗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許多國家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短見方式,未來全球的流動性將更加泛濫,貨幣市場將更加動蕩,甚至不排除一些國家的貨幣會大幅度貶值。而在這個時候,中國有沒有機會,人民幣有沒有機會,這就是我說的戰略機遇。
顯然,中國的經濟也在遭遇困難,但相比歐美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我們受損害程度最低的恰恰是它們受損害程度最高的,這就是貨幣的信譽。人民幣雖然也經曆了跌停四天,但沒有像歐洲貨幣、商品貨幣、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那樣“一落千丈”。而人民幣在隨後的交易日中能夠穩步攀升,也說明人民幣仍然是被全世界最看好的貨幣之一。
因此說,所謂戰略機遇期是相對的:在人家不穩定時我們穩定,在人家出現信譽危機時我們堅挺。而一切都是相對的,如果美元出現急劇下跌,再次進入貶值通道,我們也很可能因此喪失戰略機遇。進一步分析,如果歐元日元過於堅挺也不利於人民幣走向世界。前者是因為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將使中國經濟麵臨來自外匯儲備大幅度縮水和出口企業大麵積虧損的雙重打壓,加快人民幣改革將成為“雙刃劍”,而且對中國經濟短期的損害將稍大。後者是因為,人民幣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是美元,而是世界貨幣體係中的老二老三,它們過於堅挺,人民幣相對就不那麽具有吸引力了。因此說,從人民幣改革的戰略機遇和大環境分析,我們不希望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同時也不希望這場金融危機過早結束。從各方麵觀察,2009年將是關鍵年。接近2008年年末,備受經濟危機煎熬的世界各國都在看著中國——能不能率先走出經濟衰退陰影,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前行的引擎;備受金融危機煎熬的世界貨幣體係也在看著人民幣——能不能成為自由兌換貨幣,成為世界貨幣體係的關鍵一員,為搖搖欲墜的世界貨幣體係墊起安全運轉的柱石。而我的總體判斷是:這兩個問題從金融的層麵看,其實是一個,中國經濟要徹底地擺脫大起大落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必須加快改革,人民幣要成為世界貨幣體係的重要一員也要加快改革。如果判斷全球金融危機不會使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生逆轉的話,如果相信隻有依靠改革開放才能使中國繼續高速發展的話,人民幣改革一定是未來總體改革的突擊隊。所謂抓住戰略機遇期講的就是怎樣抓住有利於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優勢條件,能不能將相對優勢的條件充分挖掘,充分利用,而這隻能依靠加快改革。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寄希望於2009年。
看好你的錢!
華爾街失勢令金融專家灰頭土臉。與其聽其忽悠,不如把高深的名詞換算成柴米油鹽。 討論華元這類宏大的命題似在為肉食者謀。普羅大眾隻為稻粱謀。但華元背後除了有體麵,有政治,更有民生。金融杠杆確乎挑高了人們的欲望,人民幣升值引發海外血拚團出境掃貨。我們要將金融家和政客術語轉換成大白話,將購買力換算成能買幾斤豬肉。 強國強幣的根本,是國民購買力的提升。否則就淪為空談。
全球化是一條超級利益杠杆 地球人都跟著美國人一起勒緊腰帶過日子。先花未來錢的美式生活告一段落。 本次華爾街危機的罪魁禍首是所謂“杠杆”交易。華爾街發明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通過透支信用,玩錢生錢的把戲。金融巨頭們將美國人以至歐洲人、亞洲人拖進來一起豪賭。這個豪華賭局背後是被《貨幣戰爭》等陰謀論者所稱的利益分配。在這個局中,中國人這樣的亞洲玩手顯然是下家。
為什麽同樣是中產,美國的中產生活素質讓中國中產、韓國中產根本無法望其項背?這是因為美元獨一無二的王者地位讓美國人左右逢源,他們欠債,卻似乎永遠不擔心錢……直至這個賭局難以為繼。 中國人的世界工廠源源不斷製造貨物,橫跨太平洋流到美國供他們消費,資金回流變身中國儲蓄;而中國人的儲蓄又借購買美債、股票、QDII流回被精心設計的金融係統。於是推高美國家庭和社會財富,最終次貸引發寒流。說白了,是中國中產、韓國中產在為美國人供房。 換句話說,美國次貸危機忽悠了全世界,財經作家黃鐵鷹借一個中國香港老太太揭露了這個局。中國老太太在美國的外孫子家旁住著一對黑人胖夫婦,每人至少有100公斤重,一個人頂四個香港人重。美國人有四分之一肥胖,糖尿病已成為第二大流行病。夫妻倆每天不上班,就坐在門口曬太陽。外孫子說,美國窮人和中國窮人不一樣,美國窮人都胖。因為美國有失業救濟金,沒工作也能吃飽飯,加上不幹活還能供房子。他們不僅住得好,每天吃得也不差,一到中午就開車去麥當勞,買回兩大包漢堡包、薯條和特大杯可樂。老太太最後氣憤地說,她的錢經匯豐股票流向美國,給美國人供房買薯條。
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誌強製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又經美元貶值,既能甩掉外債負擔,又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
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但他們又要求中國人辛苦攢下的外匯為他們削債。亞洲人能甩開美國人自己玩嗎?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但最後無果而終。
對於中國權貴階層,美國的金融杠杆有一樣好處,就是憑海外上市實現高昂的利益兌現。不少國企老總上市而肥。銀行老總即使實現千萬級年薪(如中國平安老總年薪超過6千萬元,還不包括天文數字的股份),但也僅是華爾街巨頭們分食後的零頭罷了。 建議推出購買力的“豬肉指標” “包起來!”這是1997年上次金融危機時中國豪客在新馬泰旅遊中的壯舉。人民幣購買力上升,赴外遊客將激增,打包海外便宜貨。最近搜房網組織了一次美國購房團,據說應者雲集。
人民幣匯率之爭的終極衡量標準是普通百姓的購買力如何。以中國人民郵政的八分郵票計,今天的80分郵票的購買力僅僅相當於當年的十分之一,那麽當年的人民幣購買力就等於今日之十倍嗎? 經濟學上看,實物生產力才是決定貨幣購買力的重要因素。有海歸學者從吃穿住行等幾個方麵比較購買力中外當今購買力之比。
吃:英國《經濟學家》推出“巨無霸漢堡包指數”,以衡量貨幣是否處於“正確”水平的一種方便指南。在美國,一個漢堡包的平均價格是2.90美元(折合人民幣24元)。漢堡包在中國最便宜,隻有1.20美元,而在瑞士最昂貴,高達4.90美元(折合人民幣40.5元)。這麽說,人民幣是世界上價值被嚴重低估的貨幣,而瑞士法郎是世界上價值被大大高估的貨幣。人民幣整體上被低估了60%。
穿:在倫敦買一件毛衣需要30英鎊(折合人民幣450元);買一條牛仔褲需要25英鎊(折合人民幣375元);買一雙旅遊鞋則需要35英鎊(折合人民幣525元)。中國同類產品的價格也不過倫敦價格的四分之一左右。 住:倫敦一間不足50平米小破房,一星期收費84英鎊(折合人民幣1260元),一個月約合5000元人民幣。而一套70平米的房子(二房一廳)在京的月租在2000—2500元/月(CBD和中關村除外)。可見,倫敦的房租比中國高出4—6倍。
行:倫敦地鐵起價是2英鎊,合30多元人民幣,中間距離是2.80鎊(折合人民幣:42元),遠距離是3.30鎊(折合人民幣50元)。在中國,物價最高的城市深圳的地鐵起價是2元,即使從火車站到世界之窗也隻有5元(折合0.32英鎊)。可見,倫敦的出行費用比中國大約高出4倍。
學費:外國研究生在英國一年合人民幣17—18萬元,再加上那種物價下的生活費,一年20多萬元人民幣。中國人到英國去求學,其代價應該是在國內的十倍以上。勞動力工資:中國紡織工人勞動工資是每小時0.69美元,對比之下,在歐美這個數字是7—8美元,相差十倍以上。
其他價格:美國的妓女收費一般一次約300—1000美元,而在深圳,收費一般是200—1000元人民幣。這個另類價格也從另外一個側麵反映了中美兩國之間服務類購買力的差別。美國的服務類收費與中國的差別應該在十倍以上。
由此,西方人的實際生活水平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高,中國人的購買力也沒有慣常統計的那麽低。
金融海嘯後,人民幣購買力大幅增強撼動世界。廣東富商大舉在紐約置業,因為“紐約的公寓價格比1年前下降了20%以上,而人民幣價值上升10%,因此用比原來少了很多的價格購買了公寓”。另外,中國企業在“獵取”美國的中小企業已引發美國鷹派的戒心。
樂觀派經濟學家指,按人民幣購買力計算,中國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回到中國國內,網上好事者將中國人的購買力做如下對比:10元人民幣在上世紀60年代和現在各能買到什麽? 可買大米 80斤 現在為5.6斤(下同) 可買大閘蟹 12斤6條腿 最大的帶魚 30斤1.5斤 布匹 1丈餘1尺 青菜 500斤4斤 豬肉 13斤1斤 小餛飩 100碗5碗 小學學費 6元 一隻低檔文具盒 中檔皮鞋 7.68元鞋帶 棒冰 250根10根 大白兔奶糖 4斤4兩 統計得不錯,但必須指出這位同學的參照體係出了問題。我們不妨製訂一個“豬肉指數”,60年代普通職工月收入不過40大元,能買豬肉52斤;現在平均月收入3000大元(中產最低標準),能買豬肉352斤。上世紀30年代魯迅這樣的一級教授薪金,換算成豬肉可買2000斤,現在北大一級教授的薪金購買力也接近了。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初,北大學友聚會時每臨點菜拿不定主意,就會有人發話:“照那肉多的點唄!”現在不再是這樣了。
在人們捂緊口袋的嚴冬大談人民幣升值問題有點擰巴,花錢都不會爽。關於我們購買力的未來,這次危機中瀕臨倒閉的友邦保險,其保險員也稱顧問給潛在投保人算過一筆賬,如果你月投保1000元,退休後第一個月就能領到這個數,而且每月遞增直至死亡。但到那時1000元人民幣能買到什麽呢,估計也就能買一打衛生紙。這麽看,存人民幣還是美元亦或金條,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