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校長楊祖佑:尋找天才 為大師建大樓 |
|
楊祖佑校長(中)與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起。左為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倫·黑格爾教授,右為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赫伯特·克雷默教授。(來源:Corbis網站)
1997年初,他從加州飛到新澤西州,邀請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戴維·格羅斯加盟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他們談了整整一個下午,格羅斯要求4個發展方向,他承諾全部滿足,格羅斯隨即成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並於2004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0年,他三顧茅廬,將日本藍色激光發明者中村修二請到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2006年,他陪同中村修二前往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接受芬蘭總統頒發的千禧年技術獎及100萬歐元獎金,剛回到大學不久,中村修二就告訴他,附近另外一所大學要為自己建一座大樓,請他和研究團隊過去工作。他說:你別走,我將為你建一座大樓。現在,中村修二愉快地呆在聖巴巴拉。
這位到世界各地為大學請最好教授的人就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華裔校長楊祖佑。哈佛大學教授、知名數學家丘成桐說,楊校長是我最佩服的一位教育學家,他在聖巴巴拉分校做了14年的校長,在這14年裏,他將一個相當普通的大學辦成差不多世界一流的大學。
2007年12月,楊祖佑到中國杭州參加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在題為《對加州大學聖巴巴分校的展望》的大會演講中,他講述自己如何爭取到最好學生和最好教授的故事。
1998年到2004年間,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圖片提供:楊祖佑)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距離洛杉磯北部160公裏,背靠聖伊內斯山,麵臨太平洋,風景迷人但位置偏僻。1994年6月,加州大學總校長傑克·佩特森從150位候選人中,聘請了普度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楊祖佑出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第五任校長。
在楊祖佑的領導下,從1998年到2004年間,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共有5位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世界為之震驚。
教授們的成就讓這所偏僻的校園成為美國科學和工程學者向往的勝地,2006年11月10日出版的《華爾街雜誌》以《超越伯克利》為題,將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列為8所發展顯著的州立大學之一,稱之為“後起之秀”。
楊祖佑說,大學有3個重要的目標:營造一個智力環境、吸收天才、留住天才。天才包括高質量的學生和教授,高質量的學生會吸引高質量的教授,高質量的教授也會吸引高質量的學生。
親自拜訪學生和家長
成立於1944年的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是一所年輕的大學,現在大約有2萬名學生、1050位教師。當楊祖佑在1994年出任該校校長時,他吃驚地發現,新生的申請人數隻有大約1.7萬人。“這個數字太低,令人擔心。因為衡量新生質量的指標之一是學生的申請人數。”
申請人數越低,大學選擇的範圍就越小,楊祖佑著手組建了各種委員會、討論會和行動小組。因為已被錄取的學生最後不一定會選擇這所大學,所以“每年3月,我們會從已錄取的新生中選出前20%,這是最好中的最好,然後,我帶著太太和教授、學生誌願者團隊,拜訪學生們的家庭和所在的城市,介紹學校的情況,聽取他們的要求和疑問。”楊祖佑說:“通常情況下,父母和學生有不同的關心和要求。比如,父母擔心學校是否有24小時的保安、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學生們則會問學校的海灘怎麽樣、周末生活如何安排等。我們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如果有些問題是學生或家長們擔心而學校沒有考慮到的,回到學校後我們就會著手解決。”
經過14年的努力,到2007年,大學新生的申請人數達到了4.1萬人。楊祖佑說,在錄取人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這讓他們有更多機會選擇最優秀的學生。
竭盡所能邀請大師
從1998年到2004年,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有5位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偏遠的校園也因此為世界所矚目。楊祖佑講述了諾貝爾獎教授們的故事。
“芬恩·基德倫教授於200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基德倫從事宏觀經濟研究,1973 年,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作博士研究時,選擇了愛爾蘭和阿根廷這兩個國家來研究他的宏觀經濟學。30年後,愛爾蘭的經濟很成功,而阿根廷的經濟則失敗了,基德倫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楊祖佑說:“為了請他,我們特別籌款,設立講座教授,2004年7月,他從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來到我們大學。沒有想到還不到半年,他就獲獎了。”
談到戴維·格羅斯時,楊祖佑說,1997年,他到普林斯頓大學去請格羅斯時,是認定他在那個領域有很強的能力和很高的水平,而並不是衝著他日後會得諾貝爾獎去的。楊祖佑承諾會為他營造一個更好的研究環境,讓他更自由地去作研究。7年後,格羅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獎是表彰他在31年前所做的工作。當然,他如果仍在普林斯頓大學,也會得獎。不過他選擇來到我們的學校,是因為我們給他提供的一流而又和諧的研究環境和團隊,而他的成就也讓大學得益。”
1994年,基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赫爾伯特·克雷默和艾倫·黑格爾教授的基礎研究,日本日亞化學工業公司技術員中村修二研製出藍色發光二級管,這種二級管的電能轉化率可以高達80%~90%,世界公認這項發明可能會取代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楊祖佑說,早在20世紀70年代,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在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時,克雷默就建議:大學的資源有限,無法與大型大學和研究機構在矽半導體研究上競爭,所以,我們不應該以矽半導體為發展方向,而應發展異質結構半導體材料。
學校接受了克雷默的建議,當時世界上隻有20多個人在從事這項研究,中村修二後來加入其中,並在克雷默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藍色激光。“當中村修二在1994年發明了藍色激光後,我們知道克雷默應該會獲得諾貝爾獎了,因為他的理論被中村修二證實了。果然,2000年,克雷默和黑格爾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楊祖佑說:“但實際上,當克雷默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這一理論時,他的論文被拒絕了。”
“聘請他們,因為他們優秀”
楊祖佑決定邀請中村修二加盟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當我們飛到日本時,發現中村修二在地下室做實驗,職位隻是一個技術員,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他說:“於是我們為他配備研究團隊,甚至讓團隊中的研究人員到日本工作一年,學習日語,為他營造一種日本文化環境,讓他能愉快地呆在大學裏。”
2006年,中村修二獲得芬蘭千禧年基金會頒發的2006年千禧年技術獎,表彰他發明了革命性的新光源——藍色、綠色和白色的發光二級管和藍色激光。
邁克爾·葛詹尼加是全球著名的腦科學家之一,為了能請他到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楊祖佑用了5年的時間為他建了新大樓、申請經費、購置核磁共振成像儀、成立研究團隊……如今,葛詹尼加成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聖吉心智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領導著麥克阿瑟基金提供的一項1000萬美元的全國性項目。
當楊祖佑準備請菲爾茨獎獲得者邁克爾·弗雷德曼加盟大學時,他問物理係主任和教授:是否有空間給新人?他們回答說:沒有,我們還需要新空間。但是,當他們被告知這個人是弗雷德曼時,他們立即回答:“我們有空間,我們需要他。”
2006年10月5日出版的《洛杉磯時報》發表一篇文章指出,1966~2006年間,在82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和醫學獎的科學家中,有19位在加州,其中斯坦福大學位居第一,有5位,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位居第二,有4位。
在加州的這份光榮裏,有楊祖佑的一份功勞。他說:“聘請這些教授,不是因為他們能獲得諾貝爾獎,而是因為他們非常優秀。作為校長,我大概要用80%的時間與教授和學生們交談,傾聽他們的意見,讓他們愉快地呆在學校,互相合作努力,我每天都要做這樣的工作,我喜歡這樣的工作。”
我希望他能出任下一輪的北大校長。
飄俠是不是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偶有預感,你是楊祖佑教授的弟子,敬佩的很啊,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