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柔情

浪跡天涯,追月尋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00美元和100元人民幣有何不同?(ZT)

(2008-05-25 23:23:03) 下一個
美國投資家傑克·潘考夫斯基先是在華爾街工作了20年,後來他發現了中國巨大的商業機遇,遂於1994年來中國創建了亞新科公司,目前亞新科已是擁有5億美元銷售額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在中國多年的創業、打拚、生活,讓傑克·潘考夫斯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過,在中國這15年,傑克·潘考夫斯基也目睹一些外國公司乘興而來,铩羽而歸。他發現那些失敗的企業多數是不能適應中國的一些特殊情況。於是,他在本書中,通過講述自己在中國的故事,向西方讀者介紹了在華經商的心得。今年3月18日,本書英文版在海外上市後,就殺進了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書店商業類暢銷書行列。

我常常隨身攜帶兩張鈔票,一張100元人民幣,一張100美元,用它們將這一經驗轉達給他人。我想指出的是,這兩張鈔票在各自的國家裏是等值的。就像100美元是美國發行的最大麵額紙幣,100元人民幣也是中國發行的最大麵額紙幣。中國沒有500元麵額的鈔票,美國也沒有。我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農莊附近有一家維格曼超市,如果到那裏買東西拿出一張100美元的鈔票付款,那兒的收銀員就會把錢拿到燈底下照一照,看看是不是假幣。在北京,如果我到我公寓對麵的太平洋世紀百貨去購物,拿出一張100元的人民幣付款,收銀員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在我演講時,為了讓觀眾明白我的觀點,我就會從口袋裏掏出這兩張鈔票,展示給大家看。我說,美國人看到100元人民幣,他們會把100除以8(現在的美元兌換人民幣已是1:7),等於12.5美元。如果一個大陸的中國人看到100元人民幣,不管他們有多富有,100元人民幣在他們眼裏與100美元在美國人眼裏價值是一樣的。

成本觀念差別大

怎麽會造成這種差別呢?原因多得超乎你的想象,不過有個簡單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比如說,一家海外公司想在中國建立工廠生產某種產品,有一家中國競爭對手也要在這座城市建立一家類似的工廠,生產同種產品。

外國公司請來工廠規劃師周·史密斯(Joe Smith)來中國負責這一項目。中國公司也請來他們的中國本土規劃師周先生來做這件事情——隻不過這位的姓是中國的“周”。

周·史密斯看到第一筆材料,標價是人民幣100元,他很自然地除以8心算了一下說:“才12.5美元,比美國國內要便宜30%。買了。”

周先生看到同樣價格的材料,但在他眼中,這一價格就相當於我們看到100美元的價格,於是他說:“100元,太貴了。”於是他去砍價,把價格降了30%。

結果,兩家公司在中國同一座城市生產同種產品,僅廠房建設費一項,一家公司就遠遠高於另一家。要記住這隻是生產產品所需投入的一小部分。在中國建廠的成本比美國低得多,因此外國公司更願意在中國建立工廠,但這些費用對中國公司來說卻很高。外國公司要克服這種劣勢,惟一的辦法就是在技術水平上超過本土公司。但是這些技術差異很快就會消失。這就是為什麽了解中國獨特的成本觀念至關重要。

買菜時鬧的笑話

即使美國人盡力討價還價,仍然很難消除不同成本觀念之間的差別,幾乎不可能拿到真正的中國價格。

如果你來中國,可以在爬長城的時候親自體會到這一點。當你沿著台階往下走時,很快就會被小販們團團圍住,他們想要向你兜售印有“我登上了長城”幾個字的T恤衫。

四五分鍾討價還價之後,我保證你會妥協,心裏想:“好吧,花25元買了吧,反正隻合3美元。”但是中國當地人絕對不會花這麽多錢。他們的底線往往是不一樣的。

有一則有趣的插曲充分反映出中國與眾不同的成本觀念。那是亞新科公司建立(1994年)之初,兩個年輕的美國小夥子安德魯·麥克唐納和皮特·格魯夫在我們公司實習。下麵是他們的一則趣聞。

安德魯和皮特在北京辦事處附近合租了一套公寓。一個周六下午,他們到中國每個城市都常見的路邊市場買菜,打算買些四季豆。

他們找到賣四季豆的攤位之後,他們盡量用帶北京口音的普通話問賣菜的婦女:“多少錢兒(北京口音經常在字後麵加上‘兒’化音)?”

賣菜的人伸出4根手指

在中國,一切都可以談判。安德魯和皮特已經來了好幾個月,對此已經有所了解。他們不想處於下風,於是伸出兩根手指。

如此反複砍價好幾次之後,他們朝著下一個菜攤走去,假裝不想從這個攤位買,可過了一會兒,他們又回到這個攤位,最後達成價格為“3”。

他們摸了摸錢包,從裏麵掏出3張一元的紙幣給了賣菜的婦女。這位攤主的眼睛頓時變亮了,她抽出四個超大的塑料袋,每個都比他們想象的要大得多,然後開始往裏裝,這麽多的四季豆到他們離開亞新科的時候都吃不完。

原來,安德魯和皮特以為一袋四季豆賣4元,但實際上賣四季豆的婦女指的是4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