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亡筆記》泛濫讓中國文化人尷尬

(2007-06-26 09:04:41) 下一個

 

日本動漫《死亡筆記》

  
  “六一”兒童節期間,有兩條新聞讓記者感慨不已——

  其一  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掃黃打非”部門從5月28日至6月3日迅即開展為期一周的查繳《死亡筆記》等恐怖類印刷品專項行動。

  其二  兒童節期間,電影院線無任何一部國產動畫片的身影,熱映的是《怪物史萊克》、《超人特攻隊》、《冰河世紀2》、《忍者神龜》等來自好萊塢的動畫片。

  一方麵恐怖類印刷品《死亡筆記》被“通緝”,另一方麵國產動畫片尷尬缺席。兒童節這兩條消息的比照,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何止動畫片,在兒童教育上,我們的文化已經嚴重缺失。

  “筆記本”竟是動漫衍生品

  據有關資料記載:“死亡筆記本”是日本漫畫《死亡筆記》中的主要道具。漫畫中主角夜神月意外撿到死神琉克遺落在人間的“死亡筆記”,發現隻要寫下想要殺死的人的名字,那人便會死去,便開始利用死亡筆記製裁那些他認為該死的人,以構建理想中的世界。

  一本黑色封麵的筆記本,封麵上印有“DEATH NOTE”(死亡筆記)幾個字,隻要在裏麵寫上某人的姓名和死法,那個人就會在你設定的時間內,按照你寫下的方式死去。——這原本是日本漫畫《死亡筆記》中的一件道具,如今卻成為動漫周邊產品在我省各地熱賣,而由此延伸出的“死亡遊戲”也在中小學生中漸漸流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記者在市文化執法總隊了解到的信息是,“死亡筆記本”的消費群體以中學生為主,也有一部分小學生。經營“死亡筆記本”的店主這樣解釋“死亡筆記本”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死亡筆記》漫畫很流行,所以這種附帶的產品也特別受歡迎。”而消費者的解釋則是“單純的喜歡”——“我是動漫迷,‘死亡筆記本’是買過來收藏的。”“這沒什麽恐怖的。主要是喜歡《死亡筆記》這漫畫才去買這筆記本的。每出一部動漫,我都會買些模型什麽的收藏。”

  一個個充滿仇恨的詛咒在校園裏遊走,愁壞老師,嚇壞家長,也引起教育專家與文化執法部門的關注。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開展的專項查繳《死亡筆記》行動,就是讓少年兒童有一個健康愉快的“六一”國際兒童節。

  一熱一冷的追問

  讓人尷尬的是,就在被追捧的“死亡筆記本”被全國追繳之際,又爆出“國產動畫受冷落”的新聞——“六一”黃金檔,影院無一部國產兒童片熱映。一冷一熱,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尷尬現實。

  “死亡筆記本”受追捧,多是因為孩子們喜歡動漫,由此可見,動漫有著巨大的閱讀人群。而這個潛在的市場,我們的文化人拱手相讓,才使得來自異域的動漫瘋行。僅以國產動畫片為例:中國的動畫片精品其實也有不少,八十年代的《黑貓警長》、《葫蘆娃》、《哪吒鬧海》等動畫,不僅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長大了也覺得好看。而進入九十年代,中國動畫竟然毫無作為。去年上映的《魔比斯環》,雖然號稱中國原產的3D大片,但票房慘淡;當年的《寶蓮燈》似乎叫好叫座,但畢竟僅此一部,而且也不如好萊塢的“怪物”更有想象力。

  據說,日本動漫片的成功靠的就是豐富的想象力和不斷創新的題材,沒有好題材,再好的技術也不會受到觀眾認可。而國產動畫,最缺的就是這些。除去《黑貓警長》、《葫蘆娃》這些幾十年前的經典,國產動畫片再沒能創造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孩子需要動畫片,國產動畫片又隻能讓孩子們望梅止渴,於是,他們開始自由選擇,於是,“死亡筆記”才有機會風行校園。

  

  “死亡”流行誰之過?

  關於這次查繳的報道,媒體專家對“死亡筆記本”的消費者——青少年給予了極大的寬容,眾口一詞的解釋是——這種“死亡筆記本”某種角度能鬆懈孩子的情緒。

  “這是孩子們承受過大壓力的外在宣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認為,我們的教育有些忽視了對學生排解壓力的引導和關切。麵對激烈的升學競爭拚命學習,遇到壓力卻沒有合適的宣泄途徑,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非積極宣泄方式的誘惑。詛咒他人,不尊重生命,是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情緒平衡支點的具體表現。

  究竟是誰之過?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一針見血地指出——“死亡筆記本”的流行,說明我們在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方麵是有缺失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沒有《死亡筆記》,還可能會有其他渲染黑色感情、恐怖心態、詛咒意識的“筆記”風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係副教授任葦認為,中小學生的思想意識、性格都處於非常微妙的狀態,他們的世界觀還未形成,很容易混淆是非,而我們這方麵的教育一直沒有新的進展,也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在這種形勢下,從形式和內容都受到青少年歡迎的《死亡筆記》之類必然大行其道。

  一位從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陳先生建議說:如想讓“死亡筆記”乃至更多的不健康遊戲銷聲匿跡,需要從兩方麵抓起,一方麵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徹底切斷這些不良物品的來源,另一方麵更要逐漸改善學生受教育的環境,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孩子的渴求社會的責任

  曾幾何時,唱兒歌、看兒童電影、欣賞兒童文學,是無數人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可是,這些帶有“本土色彩”與“民族特色”的兒童文化在今天卻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如何為青少年創造更多精良的文化產品,讓他們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這是文化人必須麵對的嚴峻現實。

  以往那種“虛偽”的關愛已經讓我們的兒童文化創作尷尬不堪。孩子太需要貼近他們現實生活和心靈的作品了。因此,中國兒童文化應該大膽的向幻想、神秘、驚險、瘋狂、神奇等領地開掘,隻有這樣,中國的孩子才能夠捧起具備中國“本土色彩”與“民族特色”的兒童文化作品,而不是讓它們蒙塵。


< src="http://sc.qihoo.com/ad_bcast/spider_search_zhongxin.js?ID=23435&site=bbs.sqbk.com&type=topic&title="《死亡筆記》泛濫讓中國文化人尷尬"&key=c13671194c62e2584499485bf5770270&page_code=gb23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