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堅強”!
在災難麵前,我們必須學會堅強!
我們深知:古往今來,這個世界出現了多少次的危機:隕石撞擊,洪災肆虐,瘟疫橫行,戰火蔓延……人類一次又一次地麵臨著挑戰。是屈服還是抗爭?是沉默還是覺醒?一場洪水,可以奪去無數的生命,一場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這些,卻不能令我們失去勇氣,失去對未來的向往。
在我們為汶川地震中的逝者唏噓,為廣大軍民堅韌不懈的救援行動欽佩不已之時,我們也應該深思:雖說災難總是突如其來,且在人類麵臨死亡威脅的最多因素當中,突發性災難死亡排進了前五位,但掌握一定的應對意外災難的基本知識和技巧,並把它傳授給身邊的每個人,尤其是教會孩子們,無疑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
據調查,意外事件對人造成的傷害性死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傷害導致即刻死亡者不到1/3,這些人來不及醒過味來,就已遭受致命的打擊;但更多的人隻是處在傷勢危及生命的狀態,而無自救或他救條件而最終遭致死亡;或者是尚未遭受傷害,隻是未能及時采取逃離行為,由於再次遭受嚴重傷害而致傷亡。因此,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若能懂得些災害應急和自救常識,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時采取自救行為或逃離現場,常能獲救,或逃出死亡的魔掌!
9大自然災害緊急應對白皮書
你有可能遇到的9種自然災害,情況緊急,應如何應對?
1 應對 地震 Earthquake
由於地球及其內部物質的不斷運動,產生巨大的力,導致地下岩層斷裂或錯動,就形成了地震。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小於三度人無感覺,隻有儀器才有反應;三度在深夜時人會有感覺;四~五度吊燈有輕微搖晃;六度器皿會傾倒,房屋有輕微損壞;七~八度房屋會受到破壞,地麵出現裂縫;九~十度建築倒塌;十一~十二度會造成毀滅性破壞。
[事例]
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建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悲慘的一頁,其強度相當於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麵16公裏的地殼中猛然爆炸,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間被夷為平地。唐山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應急措施]
●發生地震時先不要恐慌。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震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隻有12秒鍾,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應迅速跑到門外空曠處,用被子、枕頭、安全帽護住頭部。如果是樓房,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躲避到衛生間、廚房、儲藏室等狹小空間,或承重牆旁(注意避開外牆)。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公共場所先找藏身處。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麵,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不要擁向出口,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空調等懸掛物,以及商店中的玻璃門窗、櫥窗、高大的擺放重物的貨架。
●遠離危險區。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被埋要保存體力。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
[震前預兆·動物篇]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癡呆搬家逃。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麵跳。
蜜蜂群遷鬧哄哄,鴿子驚飛不回巢。
2 應對 雷電 Thunder
在雷雨季節裏,常會出現強烈的光和聲,這就是人們常見的雷電。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麵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由於雷雲電壓高電量多,並且放電時間很短,放電電流大,因而雷擊電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氣加熱至2000℃以上。空氣受熱急劇膨脹,產生爆炸衝擊波並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氣中傳播,最後衰減為音波。雖然放電作用時間短,但對建築群中高聳的建築物及尖形物、空曠區內孤立物體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築物、屋頂內金屬結構的建築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屬設備等有很大威脅,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
[事例]
2007年1月,馬來西亞當地一名女大學生在雨傘下接聽手機電話時,突遭雷電劈中,她隨即被送院急救,無奈最終回天乏術。此事發生在周四下午3時,當時天空行雷閃電,就讀馬來西亞沙撈越大學的23歲女學生蔡**(音譯),下課後徒步返回宿舍,與兩個朋友共享一把雨傘擋雨,此時其手機響起,她拿起手機接聽時竟被雷電劈個正著,她們三人均仆倒地上,**的胸部被嚴重燒傷,送往醫院後不久證實傷重不治。
[發生地點]
●高聳或孤立的建築物,或雖有避雷設備但裝備不善的房屋;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潮濕地區的建築物、樹木等;
●建築物上的煙囪、有無線電天線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內部潮濕的建築物;沒有裝設避雷設備或接地不良的易揮發性的地上貯油罐;
●平屋麵雷擊部位往往發生在四角上,對有坡度的屋麵一般打在屋脊山牆上。[應急措施]
●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間、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杆、大樹、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
●不能撐用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能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話題1 應急自救教育,是當務之急!
“如果地震發生了,你隻來得及拿起一樣東西,你會選擇什麽?”這是北京一所普通小學“安全教育課”課堂上老師與同學們討論的一個話題。據一位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科學老師介紹,孩子們的選擇非常多樣,選擇錢財、手機、食品的占絕大多數,而選擇“水”這一關鍵答案的人卻微乎其微。
據調查,在北京市的中小學教育中,安全教育多集中在交通安全、意外傷害等方麵的教育,關於火災、地震等災害的防範、自救、演習雖有所開展,但多是淺嚐輒止,加之本市關於安全教育的場所並不是很多——揭示和體驗性的場館現隻有海澱的公共安全館,除海澱區規定轄區內小學五年級學生必須參觀該館外,其他區縣並沒有相關要求,因此學生們對這些自然災害的認識還多集中在書麵上。同時,“安全教育課”的教材也不是一本全麵的災害闡述、揭示、應急自救教材,而隻是不定期的一些小冊子的發放,多隻對某方麵的安全問題做一專題性介紹和說明。
因此,這位科學老師認為:在自然災害教育方麵,中小學的教育仍急需進一步加強。在這裏,她還特別推薦了由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編寫的《市民公共安全應急指南》一書,該書較全麵地介紹了生活中十幾種自然災害、意外傷害、交通事故等方麵的安全防範應急措施。
話題2 家庭急救箱,應加緊普及!
由於雪災、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不知道什麽時候會降臨,我們的財產甚至生命都將受到嚴重威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提早采取措施預防。一旦災難降臨,至少要做到在此後的72小時之內存活下來。在歐美等國,這已成為普及性的災難自救常識。
因此,關於家庭急救箱的概念應加緊普及,“災難自救包”,裏麵至少裝四樣物品:幹電池收音機、手電筒、幹電池、常用藥品(阿司匹林、止疼藥、止瀉藥等)。此外,也可以裝上不容易腐爛變質的罐頭食品、可供3天之需的罐裝水、合適的衣服、毯子、手機、家庭成員信息、書、遊戲等物品,還可以裝上保險賬戶和銀行戶頭等。
實踐證明,這種對突發災難有所準備的做法,對抗災自救價值非凡。鑒於此,“災難自救包”及其背後的災難自救理念,需要在我國盡快普及。這樣,一旦發生不可抗性的災難,我們的生命與生活,就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3 應對 火災 Fire
著火失去控製而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等災難性事件,被稱為火災。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最經常、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火災發生的原因包括:雷擊起火、自燃起火、使用明火不慎以及使用燃氣或電器不當等。80 年代火災年平均損失不到 3.2 億元。進入 90 年代, 特別是 1993 年以來,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上升到年均十幾億元,年均死亡 2000 多人。
[事例]
1987年5月6日,我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發生特大火災,火災麵積100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65萬公頃,燒毀貯木場存材75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
[發生地點]
火災容易發生在幹燥的時節,春季和冬季都是火災的高發季。容易引起火災的有三種火源:
1.明火:如生產生活用的爐火、燈火、焊接火,打火機的火焰、香煙頭火、煙囪火星、撞擊或摩擦產生的火星、燒紅的電熱絲、鐵塊以及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各種家用電熱器的取暖器等。2.電火花:如電器開關、電動機、變壓器等電氣設備產生的電火花,還有靜電火花,這些火花能引起易燃氣體和質地疏鬆、纖細的可燃物質起火。3.雷電火:瞬間的高壓放電,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質的燃燒。
[應急措施]
發現初起火災,應立即呼救,撥打119;同時采取措施滅火自救。
家庭失火
●迅速判斷火勢來源。
●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背向煙火方向迅速離開。
●逃生時需要打開門,開門前要檢查門把,如果門把很熱,不要開門,改從窗戶逃生,或到窗口等待救援;如果門把不熱,慢慢開門,並確定火、煙是否阻擋了逃生去路——若阻擋出路,要立即關門並尋找其他逃生路徑;若未阻擋出路,馬上逃生並關上經過的門。
●濃煙彌漫時,用濕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壓低身子,手、肘、膝緊靠地麵,沿牆壁邊緣爬行逃生。
●必須經過火焰區時,先弄濕衣服或用濕棉被、毛毯裹住頭和身體,迅速跑過。
●逃生通道被切斷、短時間內無人救援時,應關緊迎火麵門窗,用濕毛巾、濕布等堵塞門縫,用水淋濕房門,防止煙火侵入。
●如果酒精火鍋加添酒精時突然起火,千萬不能用嘴吹,可用杯蓋或小碟等蓋在酒精罐上滅火。
公共場所失火(如酒店、影院、商場等)
●下榻賓館、酒店或到影院、超市時,應特別留心服務方提供的火災逃生通道,或自行了解安全出口的位置,注意安全門或非常出入口標誌。
●發現初起火災,應利用樓層內的消防器材及時撲滅。
●保持頭腦清醒,不要驚慌大聲叫喊。
●火勢蔓延時,應用衣服遮掩口鼻,放低身體姿勢、淺呼吸、快速、有序地向安全出口撤離。
●逃生無路時,應靠近陽台或窗戶,關緊迎火門窗,向外呼救。
●利用建築物陽台、避難層、室內設置的緩降器、救生袋、應急逃生繩等進行逃生,或將被單、台布結成牢固的繩索,牢係在窗欄上順繩滑至安全樓層。
4 應對 雪災 Blizzard
漫天飛舞的皚皚白雪已經不再是童話世界,它所帶來的災難讓毫無防備能力的人們(尤其是毫無應對寒凍極端天氣經驗的南方地區和城鎮的人們)措手不及。突如其來的寒凍天氣,馬路上的冰層又硬又滑,高壓電線覆冰後結成冰柱,連房屋都被凍成了愛斯基摩人的冰屋。鐵路中斷、航班停飛、高壓線凍壞導致停水停電。
[事例]
2008年1月26日開始,第三次大範圍持續雨雪天氣再次襲擊我國南方。據了解,此次雪災是我國50年以來最嚴重的。
雪災來時正是春節前夕,京廣、滬昆鐵路因斷電運輸受阻,京珠高速公路等“五縱七橫”幹線近2萬公裏癱瘓,22萬公裏普通公路交通受阻,14個民航機場被迫關閉,大批航班取消或延誤,造成幾百萬返鄉旅客滯留車站、機場和鐵路、公路沿線。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
[應急措施]
●保證著裝保暖。防寒服隔熱值高、攜帶方便,既能防風,又能防水,是一種理想的防寒用具。保持服裝的通氣性相當重要。衣服不可穿得過緊,這樣不僅不會使人感到暖和,反而會感到寒冷、難受。穿一件厚衣服不如多穿幾層薄衣服為好,這樣有更多的空氣層,保溫效果更好。要保持服裝的幹燥。淋濕或汗濕的衣服要及時烘幹,衣服上的冰雪要及時抖掉。 ●避免寒氣從腳入。在冰雪災害的天氣裏,一定要注意腳部的保暖。鞋的材料要選通氣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膠與塑料鞋,腳在出汗以後,易發生凍傷。硬而緊的鞋子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也易發生凍傷。當腳趾有麻木感時,可作踏步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襪子最好是穿棉線襪,因為尼龍襪不吸收水分,不要使襪子皺褶,以免引起腳的損傷,保持幹燥。
●避開大風。突如其來的寒潮、“冷空氣”可以使氣溫驟然下降10多度。而且風速加大,並常常伴有降雨、降雪。為了防止體溫下降,防止凍傷,必須設法維持體溫。首先要避開大風,因為風速每增加1米、氣溫就下降1℃。其次要防止淋濕,潮濕會帶走更多的熱量。萬一淋濕,可以用報紙、地圖等塞進背部、腰部幫助吸幹水分。
●注意保暖。必須防止汗濕衣服,應在出汗前就脫掉一些衣服,並在停止活動時,擦幹汗水立即穿上衣服。休息時不能直接坐在地上,應墊上些樹葉、幹草或書本等。為防止凍傷,還可以在足踝、足跟處塗上肥皂或滑石粉,可以將手、腳放進背包裏取暖,可以在手套和襪子裏放些辣椒,可以塗一些凍瘡膏。
●經常活動按摩 。要盡量減少皮膚暴露部位,對易於發生凍瘡的部位,有必要經常活動或按摩。避免接觸導熱快的物品。如金屬與赤手或雪與臀部的接觸,可使熱量加速喪失,引起局部凍傷。
體溫過低加重時,身體就難以再次自我加熱,因此須從體外加熱。如進行體外快速加熱會促使冰冷的血液流入體內,進一步加重病情。可將熱體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部、腋窩、後頸、腕部、襠部,這些部位血流接近體表,可以攜帶熱量進入體內。
●及時補充能量。可以喝一點熱湯,或喝甜飲料,因為糖能夠提供熱能。寒冷時絕對不要飲酒,飲酒雖然暫時可以造成身體發熱的感覺,但實際上酒精使血管膨脹,增加了身體的散熱,導致體力衰弱。
5 應對 泥石流 Debris Flow
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強烈的地震造成多處山體滑坡,加上大雨天氣,泥石流頻繁出現,造成嚴重災害,並給抗震救災工作帶來諸多難度。
據了解,泥石流的危害方式主要有衝刷、淤埋、衝擊、磨蝕和堵塞等。快速流動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動能,能撞毀橋梁、堤壩、房屋等建築物;泥石流中的泥沙在通過排導溝和壩體時,可將其表麵嚴重磨蝕。此外,泥石流中含大量泥沙、石塊,甚至漂木,極易堵塞涵洞、橋梁,形成漫流改道,造成災害。當支溝泥石流規模很大時,還可能堵塞主河道,形成堰塞湖,使主河上遊水位增高,淹沒沿河兩岸,堰塞湖一旦潰決,將造成更大災害。
[事例]
據史料記載,四川是一個泥石流多發的區域。如1981年四川是豐水年,盆地西北部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並多以暴雨或大暴雨出現,造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川“八·一七”特大洪災,在當年7月一次特大暴雨中,盆地西北部山區10個縣共發生崩塌、滑坡68000處,泥石流1000多處。泥石流活動明顯滯後於地震活動周期。如20世紀70年代,四川地震活躍,多次發生6級以上強震。到80年代,四川泥石流災害才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時期。
另外,1997年6月5日,美姑縣樂約鄉發生特大山體滑坡,並轉化為泥石流,造成3人死亡,147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523萬元。2003年7月12日淩晨1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底鄉邛山溝突發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51人失蹤和死亡。
[應急措施]
地震後,常常伴隨著次生災害發生,泥石流、塌方、滑坡就是較為常見的次生災害。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處境惡化,遭受新的傷害。那麽,泥石流、塌方、滑坡發生時,我們應該怎麽應對呢?
據地震專家介紹,如果身邊發生泥石流、塌方、滑坡,不要驚慌,趕快到堅硬的大岩石塊下蹲著,因為大岩石塊會擋住從山上滾下的碎石,不至於被砸傷。或者躲避在樹林密集的地方,因為碎石滾落遇樹就會減速,這樣傷害會減小。
此外,就是設法脫離險境。如果不幸受傷,找不到脫離險境的好辦法,就要盡量保存體力,不要亂動,以免使骨頭錯位,影響下一步治療。最實用的方法是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如果碰到因遭受泥石流、塌方、滑坡導致受傷的人,首先要將其受傷的部位固定下來,不要發生晃動,其次就是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還要快速求援。
話題3 北京的避難場所在哪兒?
如果不是受到地震情緒的影響,恐怕沒有幾個市民會注意到這塊綠色指示牌上的六個大字“應急避難場所”。周一,當記者來到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幾個市民正在討論這六個字的涵義。
a:“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塊牌子,應急避難場所什麽時候用怎麽用呀?”
b:“北京這麽多的人,這才能裝下幾個。”
c反駁:“北京好像不止這一個避難場所,皇城根兒也有一個!”
【一個調查】
記者又隨機在崇文門和中關村一帶就北京的應急避難場所情況采訪了60位過路者,包括各個年齡層次,調查結果如下:
Q:您知道北京有應急避難場所嗎?
A:1.有,並且能舉例兩個以上者 8人
2.有,知道一個 16人
3.應該有吧,認為北京應該有應急避難場所,但根本不知道在哪兒 31人
4.沒有 5人
【一個定義】
應急避難場所是用於地震、火災等突發災難,有效減輕人員傷亡,並能提供多方麵應急設施的場所。應急避難場所可以提高全市的應急避難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強應對突發事件和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提高公眾的安全感。應急避難所一般建立在空曠的地方和設施相對完善的地方。
【一本指南】
據了解,目前北京至少擁有已建成或改造而成的應急避難場所28處,包括元大都遺址公園、朝陽公園、皇城根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萬壽公園、海澱公園、馬甸公園、東北旺中心小學等,分布在城八區和昌平區。
記者從北京市地震局了解到,為了迎接奧運會的到來,早在半年前北京市地震局就開始籌備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的指南圖,而且是中英文對照的版本,現在已經基本定稿,不久就將發放到部分市民的手中。
【兩個問題】
北京目前的避難場所夠用嗎?
對於一個有1700萬人口的城市來說,28處應急避難場所顯然不夠,但作為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的配合、逐步建設。北京市地震局的有關資料顯示,北京八大城區可作為臨時避難所的小麵積空地有數千處,可改建為長期應急避難場所的開闊地帶麵積有5300多公頃,估計可以建成100 多處與“元大都”規模差不多的應急避難場所。
應急避難場所到底有什麽用途?
北京市地震局2003年在元大都遺址公園建設的應急避難場所,是國內第一個進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試點工程,也是目前為止設施最為齊全的應急避難場所。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目前已具備11種應急避險功能。包括應急避難指揮中心,應急避難疏散區,應急供水裝置,應急供電網,應急簡易廁所,應急物資儲備用房,應急衛生防疫用房,應急直升機坪,應急消防設施,應急監控和應急廣播。而所有的設施都巧妙安插在了公園的景點中,如花叢中的小假山是個應急廣播站;小賣部的倉庫同時還是應急物資的儲備庫;觀望台在應急避難時期就成了直升機坪等。究其原因,專家解釋到:“如果讓帳篷、應急廁所、應急水井等避難設施隨意暴露,不僅有礙觀瞻,影響遊客心情,同時也容易造成設施破壞或發生意外事故。”
6 應對 空難 Air Crash
全世界每年死於空難的約1000人,而死於道路交通事故的達70萬人,從這個意義講,乘飛機也許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然而一旦發生飛機失事,幸存者卻寥寥無幾。飛機起飛後的6分鍾和著陸的7分鍾內,最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國際上稱為"可怕的13分鍾"。據航空醫學家統計,在我國有65%的事故發生在這13分鍾內。因此乘坐飛機應按要求,在起飛前就要係好安全帶。
[事件]
世界民航史上發生的最大空難事件。1977年3月27日,非洲西北大西洋中西班牙加納利群島的特那裏夫島上的洛斯洛德斯機場跑道上,兩架波音747客機相撞,一瞬間,旅客和機組人員死亡583人,幸免於難的僅61人。這是民航史上最大的空難事件。
[應急措施]
如果遇到了空難,隻能聽天由命了?其實不然,采取以下措施,你就有很大的機會逃出危險。
●選擇一條中轉最少的航空線,減少黑色13分鍾出現的次數。
●登機後認準自己的座位與最近的應急出口的距離和路線。
●坐靠過道的位子,離出口近,你就能更快逃出機艙。如果你其他的什麽也沒做,也要避免坐靠窗的位子。靠通道座位可以使你更快地進入通道,在發生緊急事件時,時間就是一切。
●扣緊你的安全帶,並且,要保證安全帶扣得比較低,緊繃你的臀部。否則,你將會體驗到“安全帶綜合征”(安全帶擠壓你的體內器官)或者“動力過度”(動力會讓你砰地往前衝)。
●登機後要認真聽取乘務員的講解,閱讀安全條例。在發生墜機前,按照乘務員的指示采取防衝擊姿勢:小腿盡量向後收,超過膝蓋垂線以內;頭部向前傾,盡量貼近膝蓋。防衝擊姿勢是乘客要學會的一個重要方法,它可以減少你被撞昏的風險。
●水上迫降時,空中小姐會講解救生衣的用法,但在緊急脫離前, 乘客仍應係好安全帶。若飛機高度在3660~4000 米,旅客頭頂上的氧氣麵罩會自動下垂,此時應立即吸氧,絕對禁止吸煙。如果機艙內失火,可用二氧化碳滅火瓶和藥粉滅火瓶(駕駛艙禁用);非電器和非油類失火,應用水滅火瓶。乘客要聽從指揮,盡量蹲下,處於低水平位,屏住呼吸,或用濕毛巾堵住口鼻,防止因吸入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而中毒。
●衝向後方出口。當飛機撞地轟響的一瞬間,要飛速解開安全帶係扣,猛然衝向機艙尾部朝著外界光亮的裂口,在油箱爆炸之前逃出飛機殘骸。因為飛機墜地通常是機頭朝下,油箱爆炸在十幾秒鍾後發生,大火蔓延也需幾十秒鍾之後,而且總是由機頭向機尾蔓延。
在這兒學常識 公共安全 所有人都應去學習
公共安全館——最值得去的地方
驅車前往,直到看見“公共安全館”幾個大字,我仍然不敢相信:如此大規模、現代化的建築,竟然是一座免費博物館!進入館內,立刻感到人流如潮。人們的臉上大多掛著欣喜和興奮的笑容,無論孩子和大人。真有這麽好嗎?我們不妨一路跟著講解員往下看。
地震災害展示區
5·12汶川地區大地震,大家在心痛之餘恐怕更多的是反思: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麵對。
在“公共安全館”內,擁有最多體驗者的就是“地震體驗區”了。排了很長的隊伍,終於*到我體驗了,體驗區很簡單,桌子、椅子。當我不知所措時,工作人員讓我坐在椅子上,並且把書包放在地上,以免一會兒掉在地上。這一提示,讓我原本放鬆的心情又緊張起來。穩穩坐定後,手牢牢抓緊扶手。當服務人員開啟機關,整個房子晃動起來,先是上下顫動,後是左右搖晃,嚇得我趕緊抓緊椅子,好在椅子是被固定在地板上的。而地板上的書包早已被震到一邊,當時切身體會到,什麽都顧不上了。
火災展示區
我此行收獲是學會了如何報火警、如何區分使用滅火器、如何穿越煙霧走廊,以及如何給繩子打個結實的結。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事情,也許在下一次災難中,它將成為你的救命稻草。據統計,在每年沒有及時撲滅的火災裏,有許多都是因為當事人不懂得如何有效報警。另外,不要天真地認為你打的繩結是最結實的,也許當你想依靠它逃生時才發現,原來它是如此的不堪一拽。最結實的打結方法其實很簡單,去安全館接受免費培訓吧,保準你一分鍾搞定。當然,這次搞定的不僅僅是一個結,也許將來就是一條性命。
貼心提示
適合人群:所有人,隻要你想安全地生活。
門票:免費
開館時間:周三至周五,集體參觀(請提前電話預約);周六、日:個人參觀
地址:西北四環萬泉河橋西北角,海澱公園旁邊
7 應對 海嘯 Tsunami
海嘯是一種具有極大破壞力、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裏氏震級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以及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麵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範圍,傳播到很遠的距離。
海嘯在外海時由於水深,波浪起伏較小,不容易引起注意,但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升高,形成內含極大能量、高達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水牆”,衝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
海嘯發生有兩種形式:一是濱海、島嶼或海灣的海水反常退潮或河流沒水,而後,海水突然席卷而來、衝向岸邊;二是海水陡漲,突然形成幾十米高的水牆,伴隨隆隆巨響湧向濱海陸地,而後海水又驟然退去。
[事例]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裏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代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
1998年7月兩個7.0級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新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餘人死亡。
[發生地點]
海嘯發生在沿海國家或城市,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裏,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應急措施]
海嘯發生時:
●接到海嘯警報應立即切斷電源。
●關閉燃氣。
●停在港灣的船舶和航行的海上船隻立即駛向深海區,不要靠岸或停留在港口、回港。
不幸落水時:
●盡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避免與其他硬物碰撞。
●不要舉手,不要亂掙紮,盡量不要遊泳,能浮在水麵即可。
●海水溫度偏低時,不要脫衣服。
●盡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攏,相互鼓勵,盡力使自己易於被救援者發現。
在這兒學常識 公共安全 所有人都應去學習
中國地質博物館 ——提高危機意識
地震給我們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安全地帶的人們帶來了危機意識,居安思危,是永恒的道理。在地質博物館關於地球板塊的介紹、地震的原因、地震的表現、地震自救等展板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在板塊碰撞模擬試驗台前,許多遊客停下了腳步,尤其是好奇的孩子們,轉動滑*,看著板塊的隆起,關於地震的原理就非常明了。在地震模擬房屋麵前,許多遊客仔細地閱讀防震知識;還有一個可以供孩子搭積木的地方,可以檢測積木房子的抗震級別,吸引了許多孩子的關注。
另外,這裏還有許多關於沙塵暴、火山噴發、泥石流等災害的介紹,讓人們從影像中切身感受災難的破壞程度,提高危機意識。
貼心提示
門票:30元;學生半價
地址: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中國科技館——體驗中感受科技
中國科學技術館目前向觀眾開放三個場館——A館(常設主展廳)、B館(穹幕影廳)和C館(兒童科學樂園、臨時展廳),內容包括現代科技、古代科技和兒童科技,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觀眾可以參與的實驗內容,自然科學、多媒體教室、環境科學,公益科學等。C館兒童科學樂園為兒童設置了消防演練和滅火遊戲,以提高兒童的防火意識,但遊戲內容簡單,其娛樂性大於教育性,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嚐試。
貼心提示
門票:A館 + B館:聯票:成人50元/人、學生30元/人
地址:北三環安華橋西北角
8 應對 台風 Typhoon
公眾在日常所說的“台風”,術語稱“熱帶氣旋”,通常指發生在熱帶地區急速旋轉的低壓渦旋。常常伴隨著強烈的天氣變化,如狂風、暴雨、巨浪、風暴潮和龍卷風等。
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熱帶氣旋按其中心附近的2分鍾平均最大風力等級區分為不同強度,由弱到強依次為:熱帶低壓(風力6~7級)、熱帶風暴(風力8~9級)、強熱帶風暴(風力10~11級)和台風(風力12級及以上)。台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係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幹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麵:大風、暴雨、風暴潮。
[事例]
1906年9月18日,登陸香港的台風時速高達161公裏,不到4小時造成約1萬人死亡。
2006年8月10日,台風“桑美”在浙江蒼南沿海登陸,最大風力達17級,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中國大陸最強的台風,致483人死亡。
2005年,美國遭受了“卡特裏娜”颶風嚴重侵襲,最大風速達到約78米/秒,累計造成了上千人死亡及巨額經濟損失,百萬市民棄城而去。
[發生地點]
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中,我國遭受的風暴災害最頻繁、最嚴重,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其中,由寒流引發的溫帶風暴致災區域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渤海、黃海及沿岸;而台風風暴的致災區域幾乎遍及整個中國沿海,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據統計,每年給我國帶來嚴重影響的台風近20個,其中約有7個在我國沿海登陸,台風登陸數約為美國的4倍、日本的2倍、俄羅斯等國的30多倍。
[應急措施]
旅行者
盡快抵達安全地點;盡量不要安排外出活動;出海船舶盡快返港避風,人員上岸;住在低窪地區和危房中的人員要轉移到安全住所。
台風過境時
●斷電。
●盡量避免使用電話。
●未收到台風離開的報告前,即使出現短暫的平息仍須保持警戒。
●若無法撤離至安全場所,可就近選擇在空間較小的室內(如壁櫥、廁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堅固物體下。
●在高層建築的人員應撤至底層。
●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橋上行走。
●海上船舶與海岸電台取得聯係,確定船隻與台風中心的相對位置,立即開船遠離台風。
台風過境後
搶救傷員:室內空氣流通,保暖;不要給昏迷者喂流食;必要時施行人工呼吸。
保持健康:不要過度勞累;多喝幹淨的水;注意飲食;清理殘骸時戴膠皮手套,穿膠皮靴並使用木棍;注意衛生,用肥皂和淨水洗手。
注意安全:當心被衝毀的路麵、損壞的建築、汙水、燃氣泄漏、碎玻璃、損壞的電線以及濕滑的地麵等;小心蟲、蛇;不要進入結構嚴重損壞或發生煤氣泄漏的房屋。
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健康及安全問題。
9 應對 火山噴發 Volcanic Eruption
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遊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衝帶。這裏的火山可能在沉寂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事例]
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從公元1000年以來,全球已經有幾十萬人死於火山噴發。
1985年,南美洲哥倫比亞魯伊斯火山噴發,魯伊斯火山實際上噴發的規模並不很大,但是火山形成的熔岩流和碎屑流掩埋了一座城鎮,死亡兩萬三千多人,這是近代死人最多的一次災害。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災害是1815印度尼西亞的坦博拉火山噴發,這一次火山噴發有九萬兩千人死亡。
[發生地點]
火山噴發一般發生在地殼較薄處或板塊交界地方。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地方。
[應急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線範圍。
火山噴射物: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應佩戴頭盔,或用其他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砸傷。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會對肺部產生傷害。逃生時應用濕布護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麵具。當火山灰中的硫磺隨雨而落時,會灼傷皮膚、眼睛和黏膜。應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麵罩或滑雪鏡——但不是太陽鏡。到避難所後,要脫去衣服,徹底洗淨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幹淨水衝洗眼睛。
氣體球狀物:火山噴發時會有氣體和灰球體以超過每小時160公裏的速度滾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堅實的地下建築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