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大米的博客

談天說地,評古論今。無聊人做無聊事,癡蠻漢附談風雅。
正文

反光板的使用

(2008-10-10 15:20:11) 下一個

反光板的使用



一、反光板的種類

反光板是個又簡單又好用的東西,外拍常用的那種可折疊的攜帶也比較方便,價格也不貴,在攝影附件裏算便宜的。

反光板的形狀通常是圓形的,也有長圓形的,拍半身像全身像比圓的更好用。直徑從40CM—120CM不等,見過最小的直徑隻有20CM,那隻適合拍花花草草,拍人像至少要50CM的。反正是麵積越大的越好用,影樓攝影師常常使用白色泡沫板,原因之一就是取其大。

反光板的顏色常用的是三種:金,銀,白。所以市麵上兩麵折疊反光板比較多,一麵金色一麵銀色,或者一麵金色一麵純白,此外就是5麵反光板,即中間一個遮光板,外麵一個套,套的麵子是金銀色,裏子是黑白色(黑色的是吸光板),加起來共五種。

幾種不同顏色的特點。金色是本人最喜愛的,它反射的光線是一種明顯的暖調,能讓被攝者的膚色顯得更紅潤,在晴天傍晚時分,這種色調跟環境的低色溫尤其協 調;銀色板反射的光線比較冷也比較硬,某些現代感、另類感比較強片子大概最適用。純白的就不說了,一點也不改變色調,應該是通用性最好的。不過市售折疊反 光板的白色麵反光率好像都不高,用金色的那麵如果距離2米亮度合適,用白色那麵差不多要湊到1米處,不太爽。影樓攝影師用泡沫板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其反光率 比白布高。

還見到過一種金銀混色和金白混色的反光板,板麵上象國際象棋棋盤一樣混雜著金銀或者金白的色塊。

至於遮光板和吸光板,遮光板是用白色半透光的薄布做的,吸光板有用黑布做的,高級點的是一種近似黑紗網的材料。這兩樣和反光板一樣,都是調節光比的手段, 但用法大不相同。反光板通常布置在相機邊上或者光源的對麵,遮光板則放在被攝者和光源之間,將生硬的直射光變成柔和的漫射光——就象MM們在太陽底下打傘 一樣。吸光板其實用的很少,作用是增大光比,布置在哪邊得看你想讓被攝者哪邊變暗。比如MM左臉上已經有陽光,右臉上又有水麵或者地麵的反光,你可以在右 邊加一塊吸光板,這樣兩邊的明暗對比就比較明顯了。



二、反光板的作用。

最大作用是給MM當凳子,席地而座,還可以當桌子,放放包什麽的,這個略去不表,嗬嗬

其實反光板無非兩大作用:補光和製造眼神光。



先說補光。

補光又分幾種情況,比如太陽底下人物臉上有陰影,反光板打上去可以消除或者削弱陰影,這是一種。有時候主體上並沒有不能接受的陰影,但太暗,拍下來可能使 主體和環境曝光失衡,需要平衡一下反差,也可以打板補光;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晴天在樹木或者房屋的陰影下,色溫比較高,同時可能有環境反射的冷調光線,所 以主體顏色會偏青,這時用金色反光板補光,增加點暖調,人的膚色就不會那麽難看了。



反光板的用法。

反光板怎麽用?當然拿手上用了!嗬嗬。

所以必須要一個助手,或者大家互相幫忙。反光板的調節是細活,有人用架子支著,或者用膝蓋頂著,影樓攝影師還經常鋪在地上,這都不是正道,效果無法控製。

具體說來,可以從方向、高度、補光亮度來探討反光板的補光技巧。

關於方向。首先反光板肯定不能背對光源,否則無光可反,這個所有人都會注意到。但是反光板也不是放在光源對麵就完事兒。一般來說,不管光源在哪個方向,反光板應該布置在相機和MT之間的連線上——因為真在連線上就把鏡頭擋住了,所以通常是在鏡頭光軸的兩側,夾角越小越好。

當然,如果拍攝時是順光或者側順光,反光板就無光可反了,再徒勞地舉著它就純屬做秀

如果夾角過大,也就是說反光板離相機與MT的連線過遠會是什麽結果?——可以想象,會在MT臉上造成額外的陰影。

兩側補光隻是最常見的方向,但例外的時候也很多,雖然可以設想若幹靈活運用的實例,比如跑到MT背後去給頭發打光,但沒有圖,單憑一大堆左左右右側側逆逆的文字很難說清楚,略過,反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關於高度。先想象一下,光線從上麵往下照在臉上是什麽效果?會在鼻尖、額頭這些地方形成高光部位,在鼻子、眼窩、嘴唇下方形成陰影或者暗部,肯定不好看。 光線從下往上照呢?——不用說了,更糟糕,效果接近於術語所謂“腳光”效果。電影上拍特務啊地主啊都這麽用光,屬於醜化角色的用光,我們小時侯扮鬼嚇人也 是用電筒放在下巴上。所以,雖然反光板舉的時間長了很累,也得小心,最好不要把放得太低!拍半身尤其全身還好,如果拍大頭照整出這麽個腳光效果,隻能說失敗。

正確的高度,通常應該隨著MT麵部的朝向變化。MM抬頭望,板就往上舉,MM低頭想,板就往下放,MM左顧,板左移,MM右盼,板右移,在此基礎上小幅度調整。更簡單的辦法則是——保持在跟MT麵部大致水平的高度上。

關於補光亮度。補光過度的片子是經常可以看到的(當然,補光不足的也很多,但因為不足,效果等於看不到),也是新手使用反光板非常容易犯的錯誤,效果非常難看,還不如不用。

實際上反光板的補光亮度是需要細微調節的,並不是把光反到MT臉上或者身上就行,也不是越亮越好,要看具體情況,有意識地加以控製,控製的標準不一而足, 有些人喜歡不著痕跡,有些人喜歡強化效果,有時候需要高調一點,有時候需要低調一點。但是無論如何,一定要和背景或者環境的亮度結合起來考慮整張片子的曝 光——如果希望不著痕跡,那麽背景就不能欠曝,如果希望強化效果,那麽背景就不能過曝,如果需要高調,那麽補光和背景曝光量都要充足,如果需要低調,那麽 補光和背景曝光量都要少一點。沒有特殊要求的話,可以參照影樓人像的標準布光,一般是亮部和暗部的光比為3:1。(這個3:1的單位可不是EV值)

調節補光亮度的方法無非兩種,一是距離,二是角度。

距離是指反光板和MT之間的距離。給人像補光時板子一般都在相機的機位前麵,很少有在後麵而有能夠保證亮度的時候。想加強補光亮度則向MT靠近,反之後退,這個簡單,問題在於鏡頭視角的限製,離得近了之後,一不留神反光板就進鏡頭了,行話叫“穿幫”了。

角度是指反光板上下左右轉動的角度。反光板的反光是中心區域亮,邊緣部分暗,均勻漸變的。如果想要比較強的補光,就用中心區的反光,想弱一點,就用邊緣區 的反光,隻需要把反光板“擰”一點,或者說“撇”一點,從最亮一直可以“撇”到沒有,這個過程的控製是最細微的時候,需要仔細觀察並且反複調整,當然對打 板者的耐心也是個小小的考驗。

除此之外,兩隻手把板子撾一點,讓它略呈凸麵鏡或者凹麵鏡形狀,使光線發散或集中,也可以調整反光亮度,懶得挪腳的時候我們經常這樣做。

細說起來往哪個方向“撇”也有講究,比如拍大頭照,耳朵是靠近邊緣部分的反光,稍微弱一點,鼻子是靠近中心部分的反光,稍微強一點,這樣比較合適,如果反 過來就稍顯不自然,再比如拍側半身像,如果臉上是用邊緣的補光,胳膊是用中心的補光,搞得胳膊比臉還亮,那就很失敗了。等等

(人眼對光線的適應性,也就是寬容度比膠片好得多,比CCD更好得多,所以肉眼直接觀察到的明暗反差跟拍下來的照片不同,你看到的反差可能合適,但照片上 的反差可能大得不能接受,正確估計其中的差距需要經驗。個人有一個小辦法可以縮小這種差距:先看看某個亮處,讓瞳孔縮小,然後眯上眼睛,迅速地觀察一下 被攝場景,在眼睛還沒有完全適應的時候,就可以比較真切地感受到實際反差效果了。如果你的相機有景深預測功能,那麽也可以起到類似作用。)

控製反光板亮度的同時,還要注意MT身上的反光情況。這是個細節問題,但是可以被直接觀察到,隻是因為我們經常太馬虎才被忽略。比如MM身上的某個光亮的 飾物,或者微汗的顴骨、鼻尖、額頭,都會形成難看的高光亮點,這時應該去掉那個飾物,把汗水擦幹,還有些人是油性皮膚,也很容易在臉上形成高光點,需要注 意。如果MT鼻子比較大,或者顴骨比較高,偏偏這些部位又有高光點,那就慘不忍睹了。

(當然,如果MM身著運動裝,汗淋淋的模樣也挺SEX的。如果你想追求這種效果,不妨學學拍花的辦法:含一口礦泉水,朝她臉上使勁一噴——,嗬嗬。)



三、再說說反光板的眼神光。

反光板的另一大作用是順便製造眼神光。如果人的臉部前方有很亮的物體(包括天空),就會明顯地映在眼球上,形成“眼神光”。之所以說反光板 “順便” 製造眼神光,是因為個人經驗中,反光板在補光的同時很容易形成眼神光,但隻想打眼神光、同時避開給人物補光很難,這是個角度問題。

換句話說:隻要補光到位了,多多少少都能形成眼神光。如果方向不對,無光可補,基本也就很難形成眼神光了。這就是打眼神光的基本方向。

關於眼神光的大小。 我以前在書上看到過說法是:眼神光的麵積不能超過黑眼珠麵積的1/3,但我總覺得那本書太老套,因為不管我自己拍也好、看別人的片子也好,幾乎不記得哪張 片子眼神光過大的,倒是經常覺得不夠大,尤其是自己拍的時候。我用的反光板是110CM直徑的,仍然嫌小。所以打眼神光的時候反光板越大越好,這樣打出來 的眼神光才夠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是那種水汪汪的感覺了,嗬嗬。眼神光麵積太小的話,或者看起來不明顯,起不到提神的作用,或者很生硬,甚至是怪異——找張 人像片子,試著用PS在眼睛上點個小白點就可以看到這種效果。

(倒是在某影樓的照場見過兩個巨大的燈箱,基本上就是兩麵牆。要是用這家夥來製造眼神光,那一定大得過分了!不過人家在那裏隻拍場景照或者全身照。)

關於眼神光的亮度。這個亮度首先取決於現場光情況,晴天容易打出很亮的眼神光,陰天就很難;其次取決於反光板的反射率,銀麵自然要比白麵來得亮; 最後還有個重要因素——取決於人臉部的亮度,麵部越暗眼神光就越顯得明亮。假設天氣和反光板的條件都不變,MT處在天空下和處在隱暗中,所形成的眼神光亮 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想要一個非常明亮的眼神光,就讓MT站到屋簷或者樹陰底下,反光板從外麵把太陽光打過來。

不過也不是越亮越好。如果眼神光又亮又大,看上去是很不自然的,俗稱“白內障”,如果又小又亮,那種很“尖”、很“賊”的感覺也不好。而如果隻是大,亮度並不高,那就是一種朦朧感,效果還不錯。



關於眼神光的數量。

通常隻有一個眼神光,因為我們通常隻用一個反光板,嗬嗬。如果用一大一小兩個板,就能得到一大一小兩個眼神光,效果也不錯。如果你仔細 看過自己或者朋友的婚紗照,你會發現有三個甚至四個眼神光,通常三個的多。(由此你還可以大致看出那家影樓用了幾個燈,都是怎麽布置的,用的是什麽樣的燈 具。)不知道大家怎麽看待這種眼神光,反正我覺得比較別扭。

總的來說,戶外人像攝影,反光板是製造眼神光最好的工具了,操作很方便,效果之好超過U2之類的外拍燈。

不過,要說最好的眼神光,那肯定不是人造的,而是現場環境比如明亮的天空在心靈窗戶上投下的影像,那種自然的韻味無法人造,隻等著你去發現!



2 反光板補光跟閃光燈補光有什麽差別?

用閃光燈補光,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不用攜帶過多的附件。但是有這麽幾點相比反光板遜色一些。一是閃光燈補的光太硬,就算是加了塑料盒子,出來的光還是比反 光板補的光硬。二是反光板補光可以事先看到效果,而閃光燈就沒有這個便利,拍出的效果如何,要照片洗好才能看到。三是閃光燈如果從正麵打的話,容易造成大 平光,如果離機閃燈的話,也比較麻煩。而使用反光板比較容易產生1:3或者1:4的那種常用的光比。四是反光板產生的眼神光比較大,顯的很有神,而閃光燈 產生的是一個小點,比起反光板來感覺差了點。五是拍攝人像的時候,經常虛化背景采用大光圈,這時快門速度也提高,而一般的相機閃光燈同步速度隻有 1/125S。或者1/250S。所以為了使用閃光燈不得不采用比較慢的快門,同時采用小光圈,影響了背景的虛化效果。而反光板沒有這個限製。六是反光板 有多種效果,比如金色,銀色,而閃光燈雖然也可以通過使用不同顏色的塑料盒子達到這個效果,但是成本和效果都要差一些。



4 反光板和反光傘有什麽差別?可以用反光傘代替反光板嗎?

反光傘一般是在室內攝影用的,大多數配合傘燈使用,而反光板在室內室外都有廣泛的應用。反光傘一般直徑比較小,它將傘燈(或者閃光燈)的光反射(或者透 射)到拍攝對象上起到柔化光線,加寬光源的效果。由於其形狀的限製,一般情況下它無法替代反光板的效果,不過在有些情況下,比如拍攝花卉,使用一把柔光傘 也能起到與柔光板一樣的效果。



眼神光:

拍攝人像時,不論運用什麽光源,隻要位於被攝者麵前而且有足 夠的亮度,就都會反射到眼睛裏,出現反光點,從而構成眼神光。眼 睛中顯示的反光點,在形狀、大小和位置上總是不同的。例如:在室 內拍攝人像,光線從遠離被攝者的窗戶照射進來,他的每隻眼睛裏就 會出現明亮的窗影;利用照相機上的閃光燈,就會在眼睛中央造 成細小的白點;而使用反光罩或反光傘,就會形成一個反射區,這種 反射通常偏向一邊。

各種眼神光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明亮細小的光表現愉快,範圍 較大的光顯得柔和,而沒有照明的眼睛則宛如深潭。 英國攝影家戈 登。安德森指出,為了拍出上乘的人像攝影作品,在按快門之前,一 定要考慮到眼神光。讓被攝者稍微抬起頭或重新布置光源,就能確定 是否有眼神光。眼神光應當是平衡的,不能使一隻眼睛有光而另一隻 眼睛沒有光。要檢查產生眼神光的光源是不是處於被攝者臉部前麵足 夠的位置,從而能照到雙眼而不至於被鼻子的陰影擋住。如果頭部向 一側轉動,眼神光源最好也要隨著轉動。光源位置不能過高,否則, 兩隻眼睛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就可能有一隻眼睛照不到眼神光。

用作眼神光的光源並不需要很強的功率,但必須注意要同環境協 調。安德森認為,就個人而言,他寧願選擇自然光作為眼神光光源。 在室內,最好試用超過肩膀的窗戶照進來的光線製造眼神光,即使它 不是主要的光源也宜這樣。在室外,用反光板比用輔助閃光燈要自然 得多,尤其是拍攝特寫照片。 還要設法避免眼白對主要光源的反 射,它僅僅能無味地泛著白光,會使人的眼睛失去平衡。



另外一篇也不錯:

眼睛對於人像攝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眼睛的確反映著人物的內心活動的內在情感。天真的眼睛,純潔無瑕;慈祥的眼睛,溫柔善良,待人友好;平庸的眼睛,膚淺 空洞......我們從眼睛中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一個人的格調、氣度、儀態、素養、神經類型及其整個的麵部表情,以致全身的舉止動靜。在形容一個人外貌的時 候,常用這樣的說法,或是“容光煥發”,或是“蒼白失神”,或是“含情脈脈”,或是“低眉含嗔”,細細分析起來就不難發現,這裏實際上都是在說眼睛。“容 光煥發”主要指的是人的眼睛所傳遞出的“光芒”。在人像攝影中,若要使人物的眼睛具有魅力與神韻,這就要依賴於眼神光了,眼神光說白了就是被攝人物眼睛所 反蚋出的照明光源的影像。

造型眼神光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三種方式較為常用:點光源造型法.柔光箱造型法和反光板造型法。

★ 點光源造型法:就是利用鎢絲燈等點光源照明燈具,來造成一點或多點眼神光,其形狀為明亮的“點”。當人物的眼神光隻有一點時,要盡量點在黑眼仁的略靠上一 些的地方,如果點的過偏或過下都會造成人物眼神顯得很散。點光源眼神使眼睛顯得目光犀利、敏銳,利於表現威嚴的眼睛。自信且有權勢感。

★ 柔光箱造型法:利用柔光箱造成人物眼中出現矩形等形狀明確的亮斑,從而使得人物的眼睛具有了更好的立體感,眼神也更趨朦朧,韻味十足,此種造型方法在商業人像中應用極為普遍。 ★ 反光板造型法:在戶外明朗陽光條件下拍攝逆光或逆光人像,以及較為陰沉的天氣拍攝散射光人像時,我們都可以利用反光板來造型眼神光,我們都可以利用反光板來造型眼神光,使得原來較為沉悶的畫麵變得活潑一些。

  當然,眼神光的數量也易過多,亮度要適當,不宜過於明亮,否則眼睛應有的神韻會喪失殆盡。在許多照片中,人物的眼睛已變成了兩顆晶瑩剔透的“玻璃 球”,這種眼神的照明法易給人造成失神、俗氣的印象,表現人物內心情感、性格特點就更無從談起了。另外,要注意兩眼的眼神光點數目要一致,否則易給人感覺 被攝者眼睛的缺陷,破壞了人物形象。同時在拍攝中,應盡量調動被攝者的眼球更有一定的轉動,不要一味地處於正中,呆滯地望著相機,要讓觀眾感覺你所拍攝的 人物也在“看”,眼神很活,從而體現出畫中人物的生命力。

  在表現眼睛時,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眉毛。荀慧生說過:“瞟,眉有三挑!”其實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古人說:“凝目,兩點春山滿鏡愁”, “兩點春山”指的就是眉毛,真要少了這“兩點春山”,“凝目”還有什麽神呢?總之,眉和眼是不可分的。眉,可以幫助眼睛“說話”。



種類:
金,銀,白
金色是本人最喜愛
純白的通用性最好

補光:

臉上有陰影
主體太暗,和環境曝光失衡
色溫高,用金色反光板補光

方向:

布置在相機和MT之間的連線上,通常是在鏡頭光軸的兩側,夾角越小越好
如果順光或者側順光,就無光可反了
靈活運用,跑到MT背後去給頭發打光


高度:

從上往下照,鼻尖、額頭形成高光部位;鼻子、眼窩、嘴唇下形成陰影或者暗部,肯定不好看 從下往上照,拍特務、地主都這麽用光 隨MT麵部朝向變化,抬頭,往上舉,低頭,往下放,MM左顧,左移,MM右盼,右移 更簡單的辦法則,保持在跟MT麵部大致水平的高度上

亮度:

影樓人像標準,亮部和暗部光比為3:1(不是EV值)
一距離,二角度
較強補光,用中心區的反光;弱一點,用邊緣區的反光 呈凸麵鏡或者凹麵鏡形狀,使光線發散或集中,也可以調整反光亮度 拍大頭照,耳朵靠邊緣部分反光,稍弱,鼻子靠中心部分反光,稍強 觀察實際反差效果,相機景深預測功能可以起作用 MM身上的光亮的飾物或者微汗的顴骨、鼻尖、額頭,都會形成難看的高光亮點

眼神光:
隻要補光到位,多少都能形成眼神光。如果無光可補,很難形成眼神光
眼神光的麵積不能超過黑眼珠麵積的1/3,但太老套
110CM直徑反光板,嫌小
打眼神光的時候反光板越大越好,打出來的眼神光夠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是那種水汪汪的感覺了 晴天容易打出亮眼神光,陰天很難;反光板的反射率,銀麵比白麵亮
麵部越暗,眼神光就越顯得明亮
如果要一個非常亮的眼神光,就讓MT站到屋簷或者樹陰底下,反光板從外麵把太陽光打過來
如果眼神光又亮又大,看上去是很不自然的,如果又小又亮,那種很“尖”、很“賊”的感覺也不好 如果隻是大,亮度並不高,那就是一種朦朧感,效果不錯 通常隻有一個眼神光

最好的眼神光不是人造的,而是現場環境比如明亮的天空在心靈窗戶上投下的影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