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戰國風流》已發帖子:
戰國地圖(參考) 《戰國風流》自序 吳起(上) 吳起(下) 商鞅(上)商鞅(下) 孫臏(上) 孫臏(下) 張儀(上) 張儀(中)張儀(下) 趙武靈王(上) 趙武靈王(中) 趙武靈王(下) 《戰國風流》夾言----------------------------------------------------
千裏馬是這樣找到的——戰國風流.樂毅、田單(1)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而使趙國崛起於北方,進而滅掉中山國之後,戰國諸侯出現了秦、齊、趙三強領跑的局麵。不過這種局麵僅僅持續了十年的時間就以齊國被燕國徹底擊潰而告終。率燕軍擊敗強齊的是趙武靈王的一名粉絲——名將樂毅,而此時執掌燕國的正是趙武靈王親手扶植起來的燕昭王——再次感歎趙武靈王了不起。
先說說這位燕昭王,在《趙武靈王》裏曾提到武靈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亂攻破燕國,燕王噲死於亂軍之中,趙武靈王派兵擁燕太子職回燕,即位為燕昭王。這哥們可是個地地道道的孝子,回國後見父親屍骨無存和紛亂的國土,一筆筆賬盡數記到了齊國君臣的頭上,絲毫沒檢討他父親的意思:他是俺爹,俺爹怎麽會有錯?
好在這位燕昭王雖不願編派他爹,為人卻不糊塗,明白欲報複強齊,任用牛人是唯一的途徑,是以自即位以後,即‘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誰知道招了半年多,甭說鹹菜(賢才),連泡菜都沒招來一根——燕國國小力弱,又地處偏遠,魅力實在有限——要打工誰不先往經濟發達的廣東地區跑啊?
燕昭王有點著急了,聽說有個叫郭隗的老頭兒有些本事,眼下正隱居於燕,於是不辭辛勞就登門拜訪。郭老爺子聽昭王說明來意,也感其誠意,就給昭王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一座山,山下有一個國,國裏有一個國王,國王有一個嗜好,那就是他愛極了千裏馬,派人打著燈籠火把到處去找,三年而無所得。有個臣屬打聽到哪兒哪兒有一匹千裏馬,就是價錢貴了點,要一千兩黃金。那國王倒也不小氣,就讓那位臣子帶了金子去買。誰知道那匹馬與國王無緣,趕在那位臣子到達之前得病死了。這哥們眼珠一轉,有了主意,就花錢把那匹馬的骨頭盡數買了回來。馬骨頭當然不能當馬騎,國王少不得發發脾氣、瞪瞪眼珠什麽的,那臣子自有應對:若果天下人知道陛下您愛馬愛到了連馬骨頭都要花重金買回來的地步,那活馬離您還遠嗎?國王轉怒為喜厚葬馬骨。這事兒就傳了開去,不到半年,千裏馬自個兒都往國王的馬圈裏鑽了。”
燕昭王會意,乃問:“然則寡人之馬骨何在?”郭隗對曰:“老朽行將就木,願為馬骨,‘王必欲至士,先從隗始’,如此一來,那些比老朽年更富力更強的俊傑,怎會不千裏來投呢?”
‘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瞧瞧人家,為自個兒謀了福利,別人還得感恩戴德,高!豪傑果四方來投,一代名將樂毅就是這麽成了燕昭王的千裏馬。
再來看看樂毅。樂毅,‘其先祖樂羊’,樂羊是與吳起同時代的魏國將領,比較牛的紀錄是帶兵幫助魏文侯滅掉了中山國,並因功被封在了中山國境內的靈壽。這個中山國,後來又掙蹦著複國了,就跟當今的以色列一樣。中山國的行事方式也跟以色列差不多,沒個安分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煩他,結果被趙武靈王又滅了一回——如今幾千年過去了,大概再沒複國的指望了——樂羊的子孫們也就跟著一會兒掛魏國國旗,一會兒掛中山國國旗,到了樂毅這一代,掛了趙國國旗。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於是樂毅進入武靈王的趙軍,為中級將領,自然衣服是胡的、馬是騎的、箭是射的。大約就是在這一時期,樂毅成為趙武靈王的鐵杆粉絲,為趙武靈王的治軍手腕很是唱了些讚歌。哪裏料到趙武靈王傳位與惠王之後迅速失勢,最後慘被餓死於沙丘(詳見本係列另一篇《趙武靈王》)。樂毅預料把持朝政的公子成、李兌必將對武靈王的死黨來一次清洗,自己是武靈王的擁躉,知道的人又不在少數,為避其禍,樂毅‘乃去趙適魏’。看起來樂毅不僅僅是善於軍事,其政治嗅覺也是一流的敏感。
樂毅在魏國卻沒去軍界混,而是成了一名外交官,正是一次‘為魏昭王使於燕’,把他和正求賢四方的燕昭王綁到了一起。一聽樂毅的談吐見識,燕昭王當即‘以客禮待之’,留賢之意,溢於言表。樂毅先是辭讓,架不住燕昭王一片誠意軟磨硬泡,終於同意委身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任以國政’,樂毅終於找到一個一展所長的舞台。
給燕昭王打工,也無外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打垮齊國;基本點一:不許編派俺爹;基本點二:不許以燕國弱小而打退堂鼓。人燕昭王說了:“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我跟齊國的宿怨源遠流長,甭管自身力量有多弱小,也要讓齊國死得很難看!]
燕昭王與樂毅在宮中分析時局,樂毅認為齊國自孫臏以來,‘練於兵甲,習於戰攻’[士兵訓練有素,諳熟攻戰方略],國力方麵雖不如齊威王時期之鼎盛,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與目前的燕國相比,仍占據絕對優勢。
燕昭王一聽,立馬以基本點之二——不許以燕國弱小而打退堂鼓——提醒樂毅。樂毅說:“要擊敗強齊,以雪先王之恥,須做到兩件事:一、圖自強。隻有國富民強,方可一戰,此事自古如此,無需多言;二、爭取強援。‘王必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而諸侯之中,‘莫若結於趙’。趙國力強,今非昔比。因為趙武靈王的關係,大王與趙國關係融洽,若許之於河間之地,趙國必出兵相助。
“且趙王與秦國也有交情,秦欲圖齊久矣,由趙王出麵而說秦,至少能令秦國兩不相助。然後大王允諾事成之後,瓜分目前已為齊所據的淮北、宋等地與楚、魏,楚、魏自也樂得分一杯羹。如此一來,大王即可與率燕、趙、楚、魏等四國之兵,‘齊可大破也’。”
看看,把樂毅簡單地稱為名將是遠遠不夠的,至少他同時又是一位極有見地的縱橫家。樂毅這一番伐齊大規劃被稱為“宮中對”,多年以後的三國時期,諸葛亮仿效樂毅搞了個《隆中對》,難怪諸葛每每“自比管仲、樂毅。”
樂毅規劃好大方向之後,接下來就是具體操作了。對內,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頗有點公仆的味道哈?對外則是四麵示好,爭取同盟,對來自其他諸侯國的帖子,隻要不是說齊國好的,一律頂!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邊廂燕昭王、樂毅每日每夜地、刻骨銘心地“惦記”著齊國,那齊國在幹嗎呢?時齊國已是齊湣王當政。這個“湣”字很不好寫,一不小心就寫成了涽(同“混”)蛋的“涽”字了。不過這位老兄的所作所為,還真就基本上跟個混蛋差不多,就算寫成了“齊涽王”也沒冤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