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8 (91)
2021 (50)
老姚於2025年感恩節
來美久了,學會了將謝謝掛在嘴上,也處處給它人方便,尤其是開車的時候!
在西方呆久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與長期的熏染,讓一顆狹義的孝,慢慢變成廣義的感恩…
感恩的精華: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不求回報
現在什麽都流行 AI,今天就與Grok聊一下 感恩與孝的比較,和它一起反複的交流,編了一篇東西出來:
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感恩”(Thanksgiving)是一個很“橫向”的節日:
它強調的是當下的、平等的感謝。
你感謝父母、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給了你幫助;感謝土地、收成、自然的饋贈;感謝這一年自己還活著、還擁有。
核心是“gratitude”,一種對他人和命運的謙卑與回饋感。
它不強迫你服從誰,也不追溯血緣義務,而是把“謝謝”說出口,把火雞、派和酒擺上桌,大家圍坐一起,分享此刻的富足。
所以它很“現在進行時”,也很“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恩對象,甚至可以感恩自己。
東方的“孝”則是一個很“縱向”的倫理:
它不是單純的感謝,而是帶著等級勁兒的“反哺”與“延續”。
你不是因為父母今年對你好才孝順,而是因為你“從他們那裏來”,你就“必須往回走”。
它把家庭看成一條時間長河,你是中間的一環,上有祖宗,下有子孫,你不孝,這條河就斷了。
所以孝往往是帶壓迫感的:清明不回去掃墓會內疚,父母老了不照顧會被戳脊梁骨,甚至法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都能管你。
它不是當下的情緒,而是一輩子的責任。
一句話總結區別:
感恩說的是“我謝謝你給了我這麽多”,是向外擴散的溫暖。
孝說的是“我欠你一輩子”,是向內收緊的義務。
但有趣的是,這兩個東西也在互相滲透:
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也開始過感恩節,會給爸媽發“謝謝你們養我”的微信;
而西方的二代移民,有時候也會在Thanksgiving飯桌上,被亞裔朋友帶得開始鞠躬說“我們家傳統得先敬祖先”。
所以啊,感恩和孝,一個像圓形的擁抱,一個像直線的跪拜,
形狀不同,但內核都是想讓人在這個冷冰冰的世界裏,別忘了 warmth 從哪兒來。
你覺得呢?在你生活裏,這兩者是怎麽交織或打架的?
火雞,人類要感謝你們的貢獻,雖然你的肉不太好吃,但還是要謝謝你!
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國父喬治·華盛頓 在1789 感恩節的禱告:
全能的上帝,我們獻上由衷的感謝!
感謝禰將這個民族從磨難中拯救出來,
在戰爭中賜下保護,
並在和平中賜給我們自由的福分。
感謝禰賜給我們豐盛的土地、
自由的製度、
和製定智慧法律的權利。
懇求禰繼續引導我們,
使我們成為一個敬畏禰、行善良與公義的國家。
求禰賜福給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
以及我們所有的努力;
使我們在富足中不忘謙卑,
在順境中不忘感恩,
並常常懷著慈愛與憐憫待人。
願我們在感恩節這日,
以真誠的心向禰獻上感恩,
致力於和平、正義與合一,
並在禰的眷顧下成為蒙福的百姓。
阿們。”
讀後感悟:
二百多年的曆史證明,正因為會感恩,讓美國不斷的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