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稀土大戰看經濟學的“有效知識”——兼論“文明性增長”與中美博弈之關鍵
作者:趙曉
11-4-2025
一、稀土大戰:技術背後的文明賽局
中美博弈中,“稀土之爭”被認為是中方的“資源核武”。
然而,近期傳出消息,在圍繞中國與稀土的喧囂背後,美國正在悄然創新。
它沒有沿用中國幾十年來反複優化的化學提煉路線,而是轉向一種全新的膜分離技術——能直接跳過長達20年的化學工藝積累。
如果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中方的“護城河”,可能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我核查了這條令人震驚的消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確實宣布:
他們研發出一種基於人工膜通道(artificial membrane channels)的稀土分離新技術。
這種技術模仿生物細胞的離子通道,隻讓特定稀土離子通過,在實驗中對銪(Eu³?)、鋱(Tb³?)等中稀土的選擇性高達傳統化學萃取的三十倍以上。
這不僅是實驗室的突破,更是重大戰略信號。
雖然該研究尚處實驗室階段,距離“跳過中國幾十年化學工藝積累、徹底削弱中國稀土體係”仍有現實距離,但在被中國“卡脖子”的稀土產業上,美國沒有選擇在同一條化學路線加速追趕,而是另辟認知維度,換了問題的解法——這無疑發人深省、令人震撼!
中美博弈:從稀土大戰看“有效知識”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突破:仿生膜通道技術
它反映出中美競爭的一個核心差異:
中國擅長工藝創新,美國擅長重組知識。
稀土之戰,既是資源之爭,更是知識體係之爭。
而這場較量的最終勝負,或將一定程度上決定“文明性增長”的方向。
二、“有效知識”:文明增長的真正引擎
中美PK,最終是經濟PK、增長 PK。
經濟增長靠什麽?
資本投入?——短期有效,但長期會因邊際效率遞減而歸零;
技術進步?——技術其實是創新的結果,而非起點;
製度創新?——製度當然重要,甚至決定了創新的邊界與方向,但製度並非憑空產生,“唯製度論”並不可取。
製度的背後,是文化;
文化的背後,是理念;
理念的背後,是知識——尤其是一種能驅動文明自我演化的知識。
這就是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基爾的重大貢獻:
最終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有效知識”。
經濟增長長盛不衰,靠的不是資本型或製度型增長,而是“文明性增長”——以“有效知識”為核心驅動力的“知識經濟”。
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在《增長的文化》(A Culture of Growth)中指出:
“人類的持續繁榮,取決於‘有效知識’(useful knowledge)的積累與擴散。”
所謂“有效知識”,不是“知道得多”,而是“知道得有用”;不是重複,而是躍遷;不是積累,而是突破。
無效的知識,隻能堆在圖書館;有效的知識,能被製度激活、被市場應用、被文明吸收。
從這個意義上說:
技術進步隻是“有效知識”的副產品;
製度創新是“有效知識”的製度化保障;
而文明的繁榮或者說經濟持續增長,最終取決於一個社會能否持續生產並應用有效知識。
從這個角度,我們看到:中國稀土產業掌握的是工藝知識(know-how),美國的膜分離創新依托的是理論知識(know-why)。
前者通過經驗累積、流程優化獲得穩定優勢;
後者通過原理跨界、認知躍遷實現路徑重塑。
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在人的聰明,而在文明結構——一個文明能否孕育“有效知識”,決定了它能否跨越投入的極限、技術的邊界與製度的惰性,進入真正能長期持續的“文明性增長”階段。
三、從智利硝石到稀土之戰:資源的祝福與詛咒
“挾資源以令天下”,是否能長期奏效呢?
曆史早已給出警示:不能!
一個典型例子是智利。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南美的智利憑借北部阿塔卡馬沙漠地區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硝酸鹽礦(硝石,nitrate),成為全球主要出口國。
硝酸鹽當時被稱為“白金”(white gold),引發“硝石熱”(saltpeter fever)。
阿塔卡馬的“白金”讓智利一度成為世界化肥與火藥的中心。
港口繁忙、稅收倍增、國庫盈餘,智利看似掌握了世界的未來。
然而,好景不長。
當德國科學家哈柏(Haber)與博施(Bosch)發明人工合成氨法(Haber–Bosch Process)之後,人類第一次能在實驗室中“製造硝酸鹽”。
世界市場迅速轉向,智利的硝石出口在十年間崩塌,繁榮化為廢墟,昔日的礦區成為“鬼城”。
智利不是被戰爭擊敗,而是被知識替代擊敗。
經濟學上,更有“資源的詛咒”的說法:當一個國家的財富依賴於地下資源,而非腦中知識,它就已埋下衰敗的種子。
類似的例子也不少見。
例如:玻利維亞:從“銀山之國”到“詛咒之地”,流出的白銀照亮了歐洲,卻掏空了南美;
委內瑞拉:石油使國家暴富,卻因製度失衡陷入深淵;
剛果(金):鑽石與銅礦極豐,卻長期陷於戰爭與掠奪;尼日利亞:石油出口巨額,卻貧困率高、產業空心化;
荷蘭:1960年代北海發現天然氣後,卻引發製造業衰退,“荷蘭病”一詞由此而來。
從智利的硝石,到中國的稀土,從文明的祝福到資源的詛咒,人類經濟增長史讓我們看到——資源常常腐蝕權力,卻帶不來文明;資源能帶來財富,卻無法保障增長。
從長遠來看,唯有包括觀念、製度在內的文明環境所保障的“有效知識”不斷湧流,才能帶來持續增長,並保持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四、美國的“文明性增長生態圈”
過去200多年,美國之所以能在國際競爭中屢屢從被動轉為主動,關鍵不在某一項技術,而在其背後的文明性增長生態(civilizational growth ecosystem)。
這個生態,不依賴資源,不依賴個別公司或天才,而是依靠製度性結構支持“有效知識”的持續生產與擴散。
它包括六個核心支點:
1. 開放科學體係——頂尖大學、同行評議、跨界交流,讓知識不斷流動與融合。
2. 任務導向機製——DARPA、DOE實驗室,使科研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3. 知識產權 + 資本市場——讓創新者直接參與財富分享,科學與金融形成循環。
4. 盟友協作網絡——美、日、韓、澳、歐形成“文明同盟”的科技聯合體。
5. 法治與信任基礎——製度保障思想自由,信任支撐風險投資。
6. 價值觀與敘事能力——以“綠色、安全、自由”包裝創新,贏得全球認同。
這套機製讓美國的創新體係具備生態自愈力。
一旦舊路徑受阻,新的知識組合便會迅速生成,甚至後來居上。
這正是“文明性增長”的根本特征——創新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結構性結果;
競爭力非靠資源,更不是外部激勵,而是文明生態內部“有效知識”持續湧流的自然產物。
五、中國的崛起:搭乘文明生態的外溢紅利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崛起,本質上是嵌入美國主導的文明性增長生態的成果:
• 全球市場提供了出口平台;
• 國際資本輸入了資金與管理;
• 世界知識體係貢獻了標準與人才;
• 科技全球化帶來了“外部思想市場”的外溢效應。
中國工業的騰飛、互聯網的繁榮、製造業的奇跡,都是借助改革開放的窗口,在這張全球“文明性增長網絡”上完成的。
用我過去常說的一句話:
中國是掛在全球文明增長列車上的一節車廂。
這列車由知識驅動,以製度為軌,以信任為燃料,曾長久運行在開放與繁榮的文明軌道上。
然而,當下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正在改寫這一切:
供應鏈被重塑,科技被脫鉤,價值觀在分裂,知識防火牆越築越高。
當全球文明的鐵軌被切斷、列車不再互通時,中國如何在半封閉的環境中繼續生產“有效知識”?
如何讓創新在缺乏思想自由流動的空氣中仍能呼吸?
這不僅是經濟增長或技術創新的問題,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文明級”問題。
因為“有效知識”從不誕生於封閉的孤島,它隻能生長在思想能夠流動、信任能夠建立、真理能夠被驗證的土壤上。
六、脫鉤時代的勝負手:誰能打造更優的文明生態?
“稀土之戰”讓我們看到,重要的其實不在一時的資源優勢,而在最終的文明生態。
未來的全球競爭,必定不再是比賽“誰有更多礦”或“誰的產業鏈更長”,而是看誰能持續地產出有效知識。
對美國而言,脫鉤雖有陣痛,但並非“失本”,因為它的增長生態以製度、信任與開放創新網絡為底盤。
對中國而言,脫鉤則帶來更根本的問題:
當外部文明性增長生態環境推動,內部“思想市場”尚未形成,“文明三峽”尚未跨越,知識如何繼續有效?
是的,我們擁有龐大的科研投入、工程人才與產業體係,卻常常陷入“創新疲勞”與“製度性慣性”。
原因不在國人智商,而在文明生態——
因為,知識若無法被自由討論、被製度保護、被資本激活,就會變成無效積累。
因此,中美博弈真正的“勝負手”,不在稀土價格,不在關稅政策,而在於——誰能在脫鉤時代,建構出更能孕育“有效知識”的文明性增長生態!
七、結語:文明的勝負,不在礦產,而在心智
稀土隻是一個符號。
真正重要的,不是“稀土”,而是“稀士”——那些能產出有效知識、推動文明躍遷的人。
他們才是人類心智中的智慧礦藏,才是經濟學意義上最稀缺的資源。
“有效知識”所代表的稀缺人才,才是人類文明的終極稀土——遠比鑭更稀,比銪更貴,比金更恒久。
中美之爭,歸根到底,不是自然資源比拚,而是“文明性增長”能力的大比拚。
一個文明能否持續更新自我、不斷生產有效知識,這才是決定未來世界秩序的“終極護城河”與致勝法寶!
後記:
曆史從來不是技術的遊戲,而是文明的鏡像。
智利的硝石已成廢墟,但德國的化工仍在創新。
地球上東西兩大國間真正的競爭,不是稀土對芯片,而是信仰、理性與製度的終極比拚。
誰能讓知識保持自由,誰就能讓增長保持永續,誰才能笑到最後!
祝福中華,看清世界、文明轉型,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