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古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日軍政大學

(2007-07-08 05:30:47) 下一個
全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中國*領導的一所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學校。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成立,毛澤東兼政委,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羅瑞卿任教育長,1937年1月更為現名,並隨中共中央機關遷到延安。紅軍改編後,林、劉分任115、129師師長,但仍兼職,校務工作由羅瑞卿主持。1938年1月,羅任副校長,劉亞樓任教育長,許光達任訓練部長,張際春任政治部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為抗戰需要,1937年7月開始,先後遷至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辦學。羅調離後,騰代遠任副校長、代校長,何長工任副校長,總校返延安後,徐向前代理校長,1945年10月,抗大開赴東北,後改為東北軍政大學。從1938年冬至1945年春,抗大還陸續在晉冀豫、山東、華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大12所分校,為八路軍、新四軍等培養了100000餘名軍政幹部。

抗大第1分校:1938年12月,駐甘肅省慶陽地區的抗大第5大隊和駐洛川地區抗大第6大隊全部,駐延安地區抗大第3、第4大隊和陝北公學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各一部,由陝北東渡黃河,於1939年2月到達太行山區,合編組建抗大第1分校,對外亦稱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隨營學校。何長工、周純全、黃歐東、李培南、張雄、袁仲賢、閻捷三、張仁初、韋國清、孫繼先、袁也烈、廖海光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1月,第1分校遷至山東省沂水,後轉戰於莒縣、臨沂、沐水、費城和江蘇省贛榆等地辦學。1943年3月縮編為山東軍區教導第1團。

抗大第2分校:1938年12月,以駐陝北蟠龍地區的抗大第7大隊和駐瓦窯堡的抗大第1大隊第1支隊為基礎,與抗大第2、第3、第4大隊和陝北公學旬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各一部,合為抗大第2分校。陳伯鈞、邵式平、孫毅、朱子向、趙鳳岐、徐德操、袁子欽、李誌民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該校成立後,學員分別由陝北和關中出發,於1939年2月到達河北省靈壽縣陳莊一帶辦學。9月又遷到韓信台和唐縣、完縣邊界的神南村。1943年2月返回陝北綏德,並入抗大總校。

抗大第3分校:1939年7月,抗大總校離開陝北延安,以留在該地區的部分教職員和第1、第2、第5大隊各一部為基礎,組建抗大第3分校。許光達、陳奇涵、郭化若、張振風、黃誌勇、李國華、李逸民、莊田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10月,八路軍工程學校和炮兵團教導營並入第3分校。同年11月11日,第3分校改稱軍事學院 

抗大第4分校:1940年3月,新四軍第6支隊隨營學校華中派遣大隊,合並組建抗大第4分校。彭雪楓、鄧子恢、張愛萍、吳芝圃、張震、肖望東、方中鐸、劉清明、李幹輝、馮文華、陳銳霆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7月,該校隸屬八路軍第4縱隊。翌年1月,隸屬新四軍第4師。1944年9月11日彭雪楓犧牲,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政治部決定,將抗大第4分校改名"雪楓軍政大學"。

抗大第5分校:1940年11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幹部學校、新四軍皖東幹部學校等部,合並組建抗大第5分校。陳毅、賴傳珠、馮定、謝祥軍、餘立金、韓振紀等曾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10月,該校擴編為"華中抗大總分校"。不久,抽調部分教員和幹部,組建新的抗大第5分校,黃克誠、吳勝坤、張興發、王信虎、唐克擔任過分校領導。1942年底,部隊精減,抗大第5分校停辦。1944年夏,恢複抗大第5分校。日本投降後,該校改編為新四軍蘇北鹽阜軍分區獨立旅。

抗大第6分校:1940年11月,抗大第4團大部、第1團一部和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合編組成抗大第6分校。劉忠、黃歐東、姚繼鳴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4月,分校並入抗大總校。1943年初,以抗大總校返回陝北時留下的基本科第1、第2營為基礎,從校直和各隊抽調部分幹部,組建新的抗大第6分校。徐深吉、袁子欽、胡漢標、張力雄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同年冬,該校一部改編為太行大隊,抗大第6分校撤銷。

抗大第7分校:1941年7月,以八路軍第120師教導團為基礎,組建抗大第7分校。周士第、徐文烈、喻楚傑、楊尚高擔任分校領導工作。1943年1月,第7分校西渡黃河,挺進陝西省綏德地區,並入抗大總校。3月,分校附設陸軍中學南下陝西省合水縣,編為抗大第7分校第1大隊。不久,又組建第2、第3大隊,恢複抗大第7分校領導機構。彭紹輝、張啟龍、喻楚傑、楊尚高、康永和、方複生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6年11月,第7分校擴編為晉綏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

抗大第8分校:1941年5月,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一部為基礎,擴建抗大第8分校,隸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張雲逸、羅炳輝、馮文華、高誌榮、劉毓標、劉述鮫等擔任過校領導工作。1943年春,抗大華中總分校結束後,一部分幹部和教員加強充實第8分校。同年秋,分校縮編為新四軍第2師教導團。

抗大第9分校: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蘇中大隊為基礎,擴建抗大第9分校,隸屬新四軍第1師。粟裕、劉季平、張崇文、杜屏、曹為情、謝雲暉、劉亞奇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該校成立後,即渡江南下,到蘇南地區與第2、第16旅教導隊合並。1943年夏,隨著整個蘇中形勢的好轉,第四分校返回江北辦學。1945年春改編為"蘇中公學"。後並入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抗大第10分校:1942年2月,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隨營軍事學校為基礎,組建抗大第10分校。李先念、任質斌、肖遠久、鄭紹文、餘潛、楊煥民、冷新華、鄺林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由於新四軍第5師兼豫鄂豫湘贛軍區部隊較為分散,該校遂編成4個教導團分散辦學。1945年9月,第10分校校部改編為新四軍第5師第14旅旅部。在此之前,新四軍第7師在安徽省無為縣也組建抗大第10分校,譚希林、曾希聖、陳仁洪擔任分校領導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分校改稱新四軍第7師隨營學校。

抗大太嶽分校: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嶽大隊為基礎,組建抗大太嶽分校,隸屬八路軍太嶽軍區。陳賡、趙征夫、李良漢、李茂之擔任分校領導工作。1945年10月,抗大總校一部從陝西省綏德地區到達山西省長治地區,遂與太嶽分校、太行分校合並組建為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隊為基礎,組建抗大太行分校,隸屬八路軍太行軍區。童國貴、彭宗珠、孟擎宇、李克林擔任分校領導工作。1945年10月,太行分校與太嶽分校和抗大總校一部在山西省長治地區合為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