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和“硬緊繃”
(2006-02-25 18:22:48)
下一個
◆金泰康
解放前,上海有些做巡捕和看門的印度人,大家叫他們是“紅頭阿三”,有位英語老師告訴我,為什麽不叫“阿大,阿二”而是“阿三”,因為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在上海的英國殖民主義者,看不起這些做下人的印度人,遇到有事要問訊和使喚他們時,不肯尊稱他們為“先生”,往往用“I say……(諧音阿三)”來開場,意思是“喂(我說)”,不懂英文的中國人在旁邊聽得多了,就以為這些印度人的統稱是“阿三”,他們頭上大多包著紅色頭巾,於是就叫他們為“紅頭阿三”。
過去,我在一家服裝店工作,為了做外國人生意,營業員都要學會一些英語來接待外國顧客,但是由於文化低,從頭學起有困難,大家就用一種速成的辦法,對一般有關服裝方麵的接待用語,用中文注音後死記硬背,有的發音與上海話相近,可以用來幫助記憶,於是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名詞,像“新式樣(new fashion)就叫作“牛翻身”,“袖子”(sleeve)是“水裏火”,“差不多”(almost)就是“福爾摩斯”,講價鈿時要說“至少,最少”(atleast),隻要記住當時英國首相“阿特裏”的大名就行
這些,統稱“洋涇浜”英語,唱滑稽的也稱之為“硬緊繃”。
現在上海已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人們都在努力提高英語水平,也不太會再有這種“洋涇浜”和“硬緊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