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築

小小地方,貼著海姑娘我喜歡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為海姑娘的個人好貼轉摘博客
正文

朱元璋和海瑞:創建理想社會的一對失敗者

(2005-08-03 02:20:08) 下一個
發表者: 大海無浪

除了同處在明朝,朱元璋和海瑞這一對不同時代的君臣其聯係並不是很大,所以也
很少有人將他們放在一起來說。他們一個是精明幹練的政治家,一個是清廉到近乎迂腐
的清官,從性格上講,二者之間並沒有多少相似之處。但是有一條使他們兩個人還是在
理念上走到一起,那就是海瑞一直將這位本朝的開國皇帝作為自己的偶像來崇拜。
  
  看起來很難理解為什麽堅持儒家理想的海瑞會對他的這位打壓文官相當殘酷的太
祖皇帝有這樣的認同感,但是細細的研究就會發現,他們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
那就是按照他們的理想建立一個合乎中國古典道德約束下的理想社會,這個所謂的理想
社會是一個什麽樣子,後文會慢慢敘述。作為一個皇帝,朱元璋用他的權力去推行這個
社會的建立,而作為一個受到整個官僚階級排擠的地方官員,海瑞隻能一步一步的推行
他的理想政策。但是社會並沒有接受他們的那種過於理想化的設想,他們的烏托邦最後
都走上了失敗的道路。
  
  在整個封建社會裏,沒有一個皇帝甚至官員是有代表過農民利益的,這一點無庸置
疑。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他考慮所有問題的出發點自然是他的這
個政權的統治延續,這和其他的中國所有的皇帝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有一點不同的地
方就是,朱元璋的出身就是一個農民,所以在他的思想體係裏麵,農民就是一個國家的
基礎。他高估了在當時社會階層裏所占有的比例,堅持認為一個國家隻有造福於農民才
能獲得長治久安。所以他的努力政策過多的偏向於他所出生的那個階層——農民,以至
於對商人,讀書人等非農民階層都進行了殘酷的打壓。朱元璋認為,商人不用勞動就可
以獲得農民所創造出來的價值,隻是利用倒賣來獲取財物,是非常奸詐的一類人。而讀
書人也不從事生產,雖然他們可以利用他們的知識為管理這個國家效力(這是朱元璋的
政府不得不用讀書人的原因),但是對有些讀書人不把精力放在正確的知識學習上而搞
一些無聊的文字遊戲相當的反感,尤其是對那些人讀了些書就看不起農民的行經相當的
憎恨,所以他對讀書人是在打壓中利用的。
  
  那麽可以理解朱元璋畢生就是在為建立一個他心目中理想的農業社會而努力。這個
社會簡單而有複雜,複古而有兼有朱元璋自己的創新。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的目標,朱元
璋在對政府,軍隊等其他部門的建設中也充分圍繞這樣一個目標而努力。首先朱元璋要
確定的是,如何為自己這個國家的農民獲取專製社會下可以給予的最大利益。這樣一個
目標出自於朱元璋本身就是農民出身,對農民的權利需要比較的了解。另外更多的是為
了維護農民的權利以使這個國家從根本上獲得內部的穩定。這樣的政治目的很容易理
解,在他開始執政的600年後,一個和他相象的執政者毛澤東就曾經說過:"秀才造反,
三年不成"可見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裏,造反者如果是讀書人,那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同
樣,由於商人的基數較低且普遍遭到敵視,想要造反並成功的可能性也幾乎沒有。隻有
農民在被逼得無法生存的時候才會號召到足夠的人來反抗政府,並很快被人利用(這種
人我們的史書喜歡把他們美化成農民領袖),成為他們開創新政權的工具。這樣的反抗
是足以動搖國家的根基的。於是朱元璋在政策大部分考慮了如何盡力滿足農民的利益。
他可能是中國曆史上對農民這個階層最好的皇帝了,我們史書裏不斷吹捧的很多"農民
領袖"(我一向認為這個詞不應該存在)們對農民可能還及不上這位所謂"地主階級的
最高代表"。
  
  維護農民的利益,那麽首先要從犧牲官僚利益開始,於是朱元璋對自己的官僚體係
進行了血腥的整頓。首先是貪汙問題,元代傳下來的官吏的腐敗一直為這位皇帝所憤
怒,因為他小時候就曾經吃過這方麵的苦。對貪官的打擊,朱元璋是毫不留情麵的,即
便是最微小的貪汙和受賄也會被判處死刑。中國封建時代,洪武的31年中是反腐敗的最
高潮,這位皇帝為打擊貪官而製定了無數殘酷的刑罰,以震懾官員,使他們不敢輕易的
伸出自己貪婪的手。對於已經貪汙了的,那在皇帝麵前基本上沒有存活的希望。這種嚴
酷的反腐措施即便是腐敗猖獗的現今社會也望塵莫及。海瑞同誌就十分的崇拜他這位偶
像在反腐敗方麵所做的一係列的措施,並且一直努力的尋求恢複洪武時代的嚴酷刑罰以
震懾他所處時代的貪官,可惜的是時代和政府中的文官階層是不會允許他成功的。另外
一點就是給官員的俸祿,明朝官員的俸祿過低一直被人詬病,起因就是這位洪武皇帝。
由於從內心中對貪官的憎恨,朱元璋對官員有著極高的道德要求,如同我們現在有些報
紙還在天真的稱呼官員為"公仆",朱元璋也在內心裏有著官員本身就是為老百姓服務
的思想,所以他把官吏的俸祿定的極低,尤其是吏,他們的俸祿僅僅夠一家糊口,真的
把官吏當成"公仆"來驅使了。這種對貪汙的打擊和對俸祿的限製兩麵擠壓的政策讓明
朝官員十分的壓抑,洪武朝的時候的確遍地清官,但是當朱元璋在臨死前取消了他之前
製定的酷刑政策時,失去刑罰震懾的官員,苦於俸祿微薄,最終都往往有意識的開始貪
汙,這與朱元璋的本意的確背道而馳了,估計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再下來就是給農民政治權利。在專製社會裏,除了皇帝,所有人都隻能在皇帝的願
意的情況下分擔到一點皇帝分出來的政治權利。朱元璋同樣不例外,在保持他皇帝至高
無上的專製權力的同時,他削減官僚的權力,大部分歸於自己,小部分分給農民,在朱
元璋的心目中,這已經是他自認為所能達到的最大的"民主"。於是在洪武年間做官是
相當痛苦的一件事情。比如,縣官不得隨意下鄉,下鄉要經過一定的手續批準才行,如
果要聯係某個百姓,需要傳當事人,傳了三次還不來的才有資格拘捕。因為朱元璋知道
這些官員下鄉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擾民,給農民帶來更多的財政負擔。這一點上很難說這
個政策是好是壞,因為官員不能及時的了解民情,影響了行政的效率。不過這位農民出
身的皇帝目睹過官員下鄉敲詐百姓的惡行後,很自然的認為他所做的絕對是對百姓有利
的事情。還有的規定比如百姓可以拿著《大誥》在受到冤屈而不能昭雪的情況下直接進
京告狀。這本朱元璋頒布的刑法條例可以作為鳴冤的通行證。這個政策其實還有一個目
的,就是盡量使百姓家中人手一本《大誥》,也算是朱元璋對民間普法的一種努力,但
是朱元璋沒能確立法治為先的思想,而是在很多政策中推行德治,使得這種普法的努力
效用大打折扣,這在後文中討論。還有一種更加直接的方式就是如果在當地有官員橫行
不法,百姓一致對其有意見,可以將其直接綁縛來京交有司查明真相處理。這是一項很
大膽的政策,也許朱元璋是農民的時候受到欺壓便有過這樣的衝動,於是將這樣的想法
變為事實,這些政策也的確有人執行過,有百姓就將自己的地方官員綁縛來京,在查明
了這個官員確有貪贓枉法的事實後,朱元璋特別在皇宮宴請了這些綁縛官員來京的百姓
代表以示嘉獎。不過這個政策的弊端也是在於對基本法治有破壞的作用。但是由於百姓
能抓住地方官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這個政策無論好的方麵還是壞的方麵,影響都不是
很大。
  
  在把官員的權力限製到最低之後,朱元璋繼續打擊的目標就是地主和富商。由於自
身思想局限性,朱元璋不可能知道提倡富裕可以提高人們生產的積極性這種市場規律,
他所遵循的思想是努力創造一個均貧富的世界,因為沒有大的社會貧富差異,那麽就沒
有很大的矛盾衝突,他所統治下的社會就能安定的多。這些均貧富的努力政策在普通文
人眼中顯得過於殘暴,因為朱元璋從上至下打擊地主和富商的措施過於嚴厲。元代的商
業比較發達,有錢的商人很多,這是第一批被朱元璋清楚掉的人,例如著名的沈萬三同
誌就是這種均貧富的犧牲品。然後就是大地主,這裏麵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前世代的
地主,這些人在元末戰爭中迅速減少,還有一類人就是在明朝建立後產生的新地主。無
論這些人新還是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他們囤積的大量土地被國家沒收,又重
新分派給農民(是不是有點像上世紀40年代末的一場運動?)尤其是在建立明朝中立有
功勳的新一代貴族。朱元璋殺功臣的主要目的是穩固他的皇權,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打
擊這些新興大地主。人們最為詬病朱元璋的是他對功臣的屠殺,事實上這種行為雖然在
人情上顯得過於殘忍,然而在客觀上是有利於百姓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明朝建立
後因為國家穩定而開始的一場新的土地兼並運動。朱元璋"均貧富"的主觀努力的確為
農民帶了有益的效果,並在國家穩定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而
言,長期上是有阻礙的作用的。不過好在朱元璋的子孫們並不都是農民出身,所以也不
會像他們的先祖那樣做這些努力,明中期後土地兼並重新開始,社會發展又回到正常的
軌道上來。
  
  官員和地主之後,農民另外一個負擔來自軍隊,朱元璋很快將改革的觸角伸向這
裏,但是和對前兩者不同,軍隊是國家的基石,不是可以隨便打擊的,隻能采取改革的
政策。自給自足的軍隊供養是朱元璋心目中最理想的目標,他很快創立了衛所製度以完
成這樣的目標,並實行軍隊屯田,軍士世襲等政策,努力把農民和軍隊係統分剝開來。
事實上朱元璋的努力也初現成效,他曾經不無自豪的和大臣們說:"我養了200萬的軍
隊,卻不多費國家一粒糧食"。但是對於衛所製度的好壞,曆史爭論已久,不過這種可
以由軍隊來自給自足的政策,的確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以至於明軍在明末的單兵作
戰能力大大下降,明初依靠冷兵器把號稱史上最強的蒙古軍隊一路趕到漠北的明軍,在
200多年後需要依靠火器來抵抗滿洲騎兵的衝擊,朱元璋這種軍隊自我供養的政策的確在
其中起了很消極的作用。
  
  在對最底層農民的負擔一個個解決後,接下來就是改造農民社會本身。對上層社會
打擊殘酷的洪武皇帝,對底層社會的管理卻表現出和平時性格稟異的和善,最顯著的區
別在於,他努力的試圖以道德秩序來建立一個理想的農業社會,而不是他在上層社會推
行的嚴刑政策。他以村為單位,推行裏甲製度,這項製度最核心的內容在於農村的自
治,鄉村中的實際長官是由村民推選出來的有道德聲望的長者,由他們來仲裁本村中所
發生的產業,婚姻,爭鬥等等糾紛,傳達朝廷的法令。村中會定期舉行全村活動來論事
及表揚近期有道德高尚行為的村民,並號召其他村民向其學習。老者們還要向村民們進
行道德訓示,並對那些行為不檢的村民進行訓責,如果這些人屢教不改,那就會以"頑
民"的名義向朝廷申請將其充軍。這樣的自治社會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很容易想起一
個詞"烏托邦",朱元璋對這種農村社會的創造的確有一些過於浪漫的空想在裏麵,在
理論上,這樣的農村社會的確是當時古人心目中的完美社會,即便用現在的觀點來看,
也可以挖掘出兩個很有時代意義的進步行為,首先是基層的長官由選舉產生(雖然這種
選舉可能不具全民性),其次,鄉村的定期全民會議製度,這是很超前時代的兩項創
舉。但是很可惜,正如黃仁宇在他的很多的書中一直的強調明代農村社會中法製觀念的
缺失,這兩項創舉沒有建立在法製的規範之下,而使得他的進步意義並沒有那麽的明
顯。朱元璋曾經努力的普法以鼓勵百姓用法律來約束官員,但是他對底層社會推行的卻
是德治,讓人們認為的道德高尚的人來充當鄉村長官,這就使的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中的
評判標準是以道德為準繩而非法律,這在客觀上就放大了道德的作用弱化了法律的影
響,長久下去無法給村民建立一種法製的觀念。由於傳統道德觀念實際上排斥進步思
想,人們對道德的過於追求也使的自己本身的思維趨向保守。同樣,這個"完美"社會
與"均貧富"一樣,有利於農民利益和國家穩定,卻在長期上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明中
期後,土地兼並導致了鄉村結構發生了異變,朱元璋苦心搭建的道德農村社會實際趨向
於瓦解,雖然明朝人對於道德的追求依然強烈,但是大量的新思想的產生證明了城市和
鄉村的體製已經發生了變化,盡管朱元璋的農村社會看似完美(他自己也是這麽認為
的),但是還是後期產生巨大剝削的社會更加健康,因為它符合曆史的發展,而朱元璋
所做的隻是人為的以美好意願扭曲了社會的正常發展,當然雖然更大剝削的社會有利於
封建社會進步成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無法苛求當時的古人就有這樣的思想,作為一個
皇帝能有這樣的意願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那麽我們再來說海瑞,對於太祖皇帝的這些苦心孤詣,海瑞是目前我們知道的最為
理解他的人。包括朱元璋的兒子和大臣們都對朱元璋這種政策偏向頗有微詞,尤其是他
在打擊各種勢力時所表現出來的嚴厲,被文人們理解為嗜殺,但是作為很多知識分子所
崇尚的道德典範的海瑞卻不這麽認為,他極度讚成朱元璋的酷刑政策,雖然這項政策是
朱元璋自己廢除並在祖訓中申明不再用的。海瑞的理解也許是太祖皇帝意識到經過自己
的殘酷打擊,政治基本趨向於清明,國家需要文治,所以廢除了酷刑。而他所處時代卻
是一個貪官橫行的時代,於是他認為有必要重新拿起這條反腐敗的利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