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築

小小地方,貼著海姑娘我喜歡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為海姑娘的個人好貼轉摘博客
正文

說書:花和尚識不識字?魯智深文化水平之謎

(2005-06-22 02:20:29) 下一個
作者:巫馬期   說起魯智深的文化水平,許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他不是不識字嗎?這話對,也不對。   魯達拳打鎮關西後出逃,官府懸賞捉拿他。他逃到代州雁門縣,“卻見一簇人圍住了 十字街口看榜。魯達看見挨滿,也鑽在人叢裏聽時———魯達卻不識字。”可是且慢,請看第90回,宋江等到五台山參見智真長老,長老“喚過智深近前道:‘……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拜受偈語,讀了數遍,藏在身邊,拜謝本師。”一個不識字的人,如何能把偈語“讀了數遍”呢?   也許有人會說,這和初下山時長老贈他四句偈語一樣,他是“聽”了記住的。但這個理由無論如何解釋不了魯智深最後在六和寺坐化的情節:“又問寺內眾僧處討紙筆,寫了一篇頌子,頌曰:‘……忽地頓開金繩,這裏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你看,魯智深的文化水平確確實實提高了,不但能讀,而且能寫,“忽地頓開金繩”雲雲,相當有水平。   魯智深到底是在哪裏、從什麽時候開始這種轉變的呢?從今本《水滸傳》來看,應該不是在五台山,雖然智真長老說要“慢慢地教他念經誦咒,辦道參禪”,但他下山時依然是個不看經卷的花和尚———這轉變,隻能是在二龍山或梁山落草時期了。   最早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是金聖歎,金批《水滸傳》第5回,魯智深來到一座敗落寺院,“看那山門時,上有一麵舊朱紅牌額,內有四個金字,都昏了,寫著‘瓦官之寺’”。金聖歎特意加了一條批語:“魯達本不識字,今忽敘出四字,乃眼有四字之形,非口出四字之文也。”他把原書71回後半回以後的內容攔腰斬去了,所以讀偈、寫頌兩處就不關他的事。但金聖歎還是看漏了一個地方,大鬧五台山一回,魯智深來到山下,“聽得那響處,卻是打鐵的在那裏打鐵。間壁一家門上寫著‘父子客店’。”這四個字又是誰看出來的呢?   “瓦官之寺”“父子客店”,現在可以用敘事視角來解釋:作者一時疏忽,用全知全能的說書人視角代替了魯智深的視角。但考慮到《水滸傳》“聚合性累積成書”的特點,不識字的魯智深和能讀能寫的魯智深,也許來自兩個不同的“水滸”底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