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中文學校的電話,要我下學期還教拚音班,說隻有我鎮得住他們! 我不禁啞然。鎮? 三年來,我一直是。。。是“鎮”住他們這幫孩子的嗎? 不過,靜下心,仔細想想,我也的確用了一些“法寶”來鎮住他們的。
一.有問有答,增加互動性
上課不是老師在台上唱“獨角戲”,學生在台下看戲。不要把孩子當聽眾,讓他們也做演員,把你要講的話變成問題,讓孩子們來自己發現答案。孩子們善於聯想,往往聽到一個例子,會舉出更多的例子,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課堂氣氛變得更活躍,激發了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有了想講話的欲望,你教學的第一步也算成功了。
二.小組比賽,調動積極性
六,七歲的孩子好勝心強,他們最最喜歡比賽了。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課堂中設立比賽這個環節,對他們來說是最興奮的時候。每個孩子的神情都是嚴肅的,認真的,讀的聲音也最整齊,老師再給每組點評優缺點,打上五角星或三角,下一次一定會讀得更好。這樣練習的目的就達到了,孩子的集體榮譽感也增強了。(但切忌個人比賽,因為你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個孩子都有練習的機會。)
三.教唱兒歌,融入趣味性
翻開拚音書,每一課就隻有簡單的幾個字母,教學中必須給孩子增加一兩首兒歌,便於他們記憶。可是,選擇兒歌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並非隨隨便便拿一首就可以的。你今天教“g,k, h”, 就要學《小花鼓》這樣的兒歌,因為裏麵出現了很多“gu, ku, hu”等音節, 它幫助學生鞏固當天所學到的,起到及時複習的作用。同時,一定要配上動作,肢體語言往往更能幫助他們理解兒歌的意思,使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四.聯係實際,增加實用性
任何一種學習活動必須緊密地和實際生活相聯係,脫離了生活,學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就如我們以前學英語,看得懂不一定說得來。我正努力地教學生一句一句地學說話。從拚音到音節到詞語到句子,連詞成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運用的本事,他們學起來勁頭也會更足。如“ai”,就可教“挨”,“矮”,“愛”,又延伸到“我不要挨罵”,“他比我矮”,“我愛爸爸媽媽”等句子,學生在課堂上練得開心,就不會有抗拒的心理出現。
五.及時表揚,提高自信心
這一點我相信在美國做起來比中國更容易。以前,我們習慣了批評多於表揚,現在,我們正在改變。“你真聰明”,“老師最喜歡你們了”,“你最乖了”,等等,我們不再吝嗇這些話語,它慢慢變成了講話習慣。可是,也不能走極端,像美國老師一樣,隻是一味地表揚,而不批評,這反而會讓孩子家長認識不到真正的缺點,錯失教育良機。所以,關鍵還是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
要是俺孩子可以跟你學就好了。他的中文基本上是老外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