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的中文學校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我家附近數得上名的就不下五六所,還有幾個教會寺院開辦的,加在一起有十來所吧。我也在其中的幾所學校任教,下麵我就據我知道的情況作一下分析。
一.學生背景參差不齊
近年來,隨著經濟蓬勃發展的腳步加快,我們這兒的新移民越來越多,他們的子女來到美國以後,是絕對不會放棄母語的。這些孩子大多在國內學過傳統正規的語文,中文底子好,發音準確,口語流利,書寫規範,繼續學中文應該是沒什麽問題的,而且都學得不錯。第二類學生就是所謂的abc
,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我這裏所講的還包括幼兒時期就來美的小孩。他們大多一開始在家裏講中文,學校講英文,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家中父母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講起中文來也越來越不利落,到最後是隻會聽不會說,更不要談寫字認字了。還有一種就是父母一方為外國人,或是父母均非中文使用者,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認為中文是一門必修的課程,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來。他們大都是除了上課以外再也沒有機會接觸中文的,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即使完成也是錯誤多多,是需要在旁邊扶一把的人。
二.教師來源五花八門
教小孩子,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也是一門學問,而並非會說中文的都能教好中文。除了能說一口標準的國語以外,你還必須了解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勝任。現在中文學校裏的老師,部分是教師出身,她們很快就適應美國教中文的環境與情形,教學起來也遊刃有餘,深受家長和孩子的喜歡。而另外一部分,則來自於不同的崗位,甚至有的沒有一點相關的教育或中文背景。他們中不乏博士碩士,也有很多年長者。有一位博士在麵試試教時,被校長點評:你的學曆很高,但你的教學方法隻適合教大人,不適合教小孩子。博士隻能悻然而退。另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太太也躍躍欲試,可是她自己連拚音也不懂就去麵試了,無論她準備了多少教具,也難逃眾領導的火眼金睛。我舉的兩個例子隻是他們不幸未聘上,可是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也確實存在著魚目混珠的現象。隔行如隔山,你是大學教授但並不一定能教得好小學生,這句話太正確了。 三.學習時間明顯不夠
與國內每天學習三四個小時的語文相比,這裏每周才有一次為時2小時的中文課顯然是少了太多。兩小時中,你又有多少有效時間呢?現在,辦得好的學校每班差不多有15-25人,你的名字是第幾次上課以後才被老師記住?你有幾次被老師提問,幾次開口講話的機會?你作業上的錯誤是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被老師發現糾正?每一課分兩周學完,教學生字詞,讀通課文,講解習題,核對作業,這些基本環節花去的時間就夠緊的了,更別提老師想把課文講得更深更透了,而練習口語這個很重要的環節往往隻被分配到幾分鍾,補充內容也隻能一帶而過了。作為老師,都是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統統教給學生的,可是時間又不允許,這也不能不算一個遺憾了.
四.所用教材三大缺點
大多數中文學校所用的都是暨南大學編的《中文》一書。這套教材有很多優點,係統完整,循序漸進,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它還是顯出了一些缺點。首先,沒有中英對照。在這裏學中文猶如我們在國內學英文,是作為外語來學的,沒有一點英文解釋,對孩子們來說,理解起來是相當困難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再說,有的家長也不懂中文,又叫他們如何去督促輔導孩子呢?這也讓作教師的我們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幫手。其次,這套教材文學性太強,書中所敘述之事有的涉及到很多古代曆史文化天文地理名人故事,孩子年齡不是問題,而是她們根本沒法了解其中的背景,且用詞也有深奧難懂之處,跟實際生活有一段距離,這就削弱了它的實用性。有的學生半途而廢,我們看來實在可惜,可對他們來說也情非得已,這套教材的作業量太大。原本,作業安排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天一練,可是當孩子的英文作業越來越多,她們還有時間來每天碰一下中文嗎? 在美國教中文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怎樣正確選擇師資,合理分配時間,科學安排教材,來滿足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的需要,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在這裏,希望借此文拋磚引玉,歡迎各位同行家長一起來商討,如何把我們的海外中文教學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