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無尾◎還我尾巴◎

【瓦解共產極權從破除謊言開始 】共產政體有兩大支柱,一個是暴力,一個是謊言,就是槍杆子和筆杆子,謊言的作用遠比暴力要大數倍
個人資料
正文

1895記憶衝突…走出國族神話!

(2008-12-18 03:45:13) 下一個
1895記憶衝突…走出國族神話!

一八九五年,清廷因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次年日軍登陸,遭遇頑強抵抗,據估有一萬四千名台人戰死。這場「乙未戰爭」,正是電影「一八九五」的主題。

按照中國民族主義史觀,乙未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帝的英勇行動;當時丘逢甲等人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即是某種祖國意識的展現。不過,台人浴血抗日之時,「中國民族主義」尚處於萌芽階段。否則,為何「永清」而不「反清」?

為了對抗中國民族主義史觀,台獨派的主要策略有二。其一,盡量淡化乙未戰爭的重要性,轉而把「二二八」當成是「台灣人的悲情」的濫觴。對部分皇民化的台獨派而言,乙未戰爭是難堪史實,愈早忘記愈好。然而,在乙未戰爭中犧牲的台人,卻幾乎十倍於二二八的死難數字。

其二,把乙未戰爭杜撰成是「台灣民族主義」的第一炮。照其說法,日帝和國民黨一樣,都是外來政權。所以,乙未戰爭的教訓是:反對一切外來壓迫,尤其是國民黨的壓迫,乃至「中國」的壓迫。然則,國民黨接收政權來台之初,實普受歡迎。無論國民黨後來有多專製,這個反差很難從「日本人和中國人都是異族」、「國民黨也是殖民政權」此種台灣民族主義史觀去理解。

前述等「史觀」看似不同,但都想把「一八九五」塞進這種或那種「國族神話」的條條杠杠。一八九五,台人抗日是真。但當時既不存在台灣民族主義,大概也還不存在中國民族主義。拚命把「乙未戰爭」統獨化、國族主義化,恐怕隻能說是今日台灣政治病入膏肓的寫照。

一八九四到一八九五,是東亞的曆史轉折點。在西風東漸的壓力下,日本率先走上富國強兵之路,並以「文明開化者」自居,逐漸擴大對鄰近區域的侵略與殖民。福澤諭吉筆下「半文明半野蠻」的「支那人」,被當成是理所當然的征服對象。台人既是支那人、清國奴、野蠻人,所遭受的淩虐可想而知。

從日本對外侵略與殖民以降,東亞各國族主義之間的仇恨與對立,至今方興未艾。這種以鄰為壑的、互為仇敵的現代化國族主義,本是歐洲傳入的舶來品。如今,歐洲已逐漸邁向和解與集成,但東亞卻仍汲汲於國族對抗;台灣內部甚至因為國族主義鬥爭而惶惶不可終日。就此而言,我們其實都還活在「一八九五」的曆史陰影下。

「一八九五」是東亞在現代化的壓力下,邁向戰爭與分斷的曆史序曲。台灣人所承載的「悲情」,絕不僅僅是「台灣人」的,也是「支那人」的。但若要超克這些悲情,單單訴諸「台灣民族主義」或「中國民族主義」卻是不夠的,甚至適得其反。我們真正需要的,或許是區域性的曆史視野,以及促進東亞和解與集成的政治抱負。

把「台灣人的悲情」翻轉為追求東亞進步和解的動力,將會是我們對台灣、對中國、對東亞、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以史為鑒,麵向未來,這或許才是「一八九五」最深刻的啟示。

【2008/12/06 聯合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