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語冰

讀書影視,詩書畫,生活見聞雜感隨筆,胡言亂語之類吧。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王安憶的魅力--------《富萍》讀後

(2007-06-16 22:19:29) 下一個


當代作家, 最喜歡讀王安憶。自己問自己, 再往下, 第二喜歡誰? 想了想, 竟沒有第二, 第三第四也是空白。捉摸著恐怕要到十名以後才輪得上別人。這純粹是個人狹隘的喜好。很多名人名作我都沒有摸過, 或者偶爾摸過,竟是不堪卒讀。即便是王安憶, 也遠遠沒有讀過她的全部, 一半也沒有, 最多不過三分之一吧。欣賞王安憶, 並沒有追星的熱忱, 似乎 恨不能了解她的一切;而是王安憶式的,不慌忙, 不張揚, 不求索追尋。遇上就讀一篇, 心碰心的閱讀。雖然不過讀了王著的不到三分之一, 因為沒有失望過, 因此每回遇上了, 總有信心。

起意要寫這篇文字,因為正在讀《富萍》。 《富萍》在王安憶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吧? 見到之前, 我都沒有聽說過。寫的全是家常生活, 毫無曲折離奇, 或纏綿刺激之處。唯一可以稱道的是纖毫畢現, 知味入髓的真實。還有, 就是作者不厭其煩的耐心和賴以支持耐心的對作品價值的自信。這種耐心和自信,牽引著讀者一同前行。

篇名富萍。 但是富萍在小說中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人物。生活如同蜘蛛網一般千絲萬縷地延伸展開, 富萍不過是其中一個交點。作者從她出發(如果從別人出發也一樣), 伸向別人:富萍的未婚夫孫子, 孫子的過房奶奶, 奶奶做傭人的東家, 東家的孩子, 孩子的同學, 鄰居, 奶奶的同行, 朋友, 富萍的舅舅舅媽, 舅舅舅媽的鄰居, 孩子, 乃至站著看戲,隨手拉她一把, 在自己身邊擠一擠坐下的老婆婆, 老婆婆患了小兒麻痹症的兒子。。。。。。沒完沒了。點擊一下誰, 就引出花團錦簇, 活龍活現的人物故事。沒有誰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所有這些人的組合, 整個群體, 在那個年代, 對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那時候的太陽, 弄堂裏的風, 舞台上做什麽戲, 商店裏有什麽物品。 沒有美女, 沒有英雄,沒有天才, 沒有怪傑, 沒有呼之即來的迫害和順手牽羊的控訴, 普普通通, 平平常常。作為小說, 甚至沒有什麽懸念。象我們每天的生活。然而通篇在閃光, 細碎的光, 到處閃爍, 使我們感動。社會底層人物身上日常的光亮, 足以使居於他們上麵好幾層的人自卑。使你的心想去親近他們:那些 傭人, 糞船, 垃圾船“世家”,那些毫不頹唐,“一股勁地往前奔日子”的人。


初翻目錄: 奶奶, 東家, 富萍, 呂鳳仙。。。。。。還以為是短篇集子(象《聊齋》那樣的)。看了才知道是長篇。然而這長篇均勻著力寫了許多人物, 有短篇集錦的色彩。所有人物都自立門戶, 各忙各的,誰也不為誰陪襯。這是生活的本來麵目, 不象小說家的刻意安排, 又的確是小說家的安排。這安排就顯示出不尋常。從人物到背景,都非常厚實, 非常細致。經得起拿放大鏡細看。小說最後一章《大水》, 寫上海夏天刮台風 發大水,氣味, 色彩, 聲響,心情, 氣氛, 場景,大大小小,一切都透人肌膚的精細貼切。我再一次相信文字有影視技術遠遠不可企及的魔力。寫成這樣一篇東西, 要怎樣的生活底蘊啊。正是這種生活底蘊, 使流行的武俠言情小說, 相形之下,顯出毫無血色的蒼白。

雖然分散寫了許多人物, 小說結構是嚴謹的, 針腳細密。它不象《儒林外史》那樣信馬由韁。富萍的婚事,時隱時現, 若有若無, 貫穿首尾, 是小說結構的龍骨婚事本身, 從情節上說, 並沒有重筆濃墨去寫。和奶奶(因訂婚才稱她奶奶)的孫子訂了婚,她不稱心。 舅媽試圖撮合她和娘家侄子光明好,她不願意。 最後, 隻是在寫完了淮海戰役般的大水之後, 舅舅家的孩子劃船去接富萍,臨時住到舊戲院避大水, 忽然用了“富萍家”的字眼, 我們才知道富萍有了家。她自己和老婆婆的殘疾兒子好上了。小說結尾寫孩子嫌船慢, 下水推船:

“三個小孩子推著船, 其實是在嬉水, 將身子浮在水上, 腳踢打著水。婆婆問懷裏那個小的: 你知道他們是什麽? 是觀音邊上的蓮花童子, 專來送子的。富萍一下子紅了臉, 低下頭去, 再也沒有抬起來。”

這一段, 很有宋詞的韻味。隻是“ 低下頭去, 再也沒有抬起來。”瞅著眼熟,是否張愛玲或別人小說中有過? 但願沒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文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山菊花的評論:這篇東西要很有耐心才能仔細讀, 也隻有仔細讀才有味。我隻是圖書館偶爾翻到。
山菊花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喜歡王安憶~~~這篇卻沒讀過。
今天翻到這裏,作個記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