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老片子了, 久仰大名, 就是沒看過。最近找來看了, 哈, 真是相見恨晚。
影片是從舞台劇過來的,以旁白開場, 大量旁白貫穿。 這才知道旁白可以寫得這樣好。 妙趣橫生, 如同春風散馬蹄。一邊笑, 一邊小跑步才能跟上人物的思路。幽默感 如同湖麵上的波紋,無處不在。受苦的人啊, 你被剝奪了一切,感謝上帝還讓你保存著幽默感, 在最苦的日子裏, 讓你能抽支煙, 吐一口氣。
電影寫的是上個世紀初,俄國的一個猶太人小村莊。這兒一切都照傳統習慣按部就班, 不慌不忙。然而世界要變革, 舊的傳統習慣要被衝破。這樣重大的主題在主人公三個女兒的婚姻問題上展開。從來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親已經答應了富有的屠戶求婚,才知道女兒自己和窮裁縫好上了。一對情侶苦苦哀求,做父親的也就答應了。二女兒愛上了城裏來的革命家, 他們根本不需要征求父母的同意, 隻不過說希望能得到父親的祝福。革命家被流放去了西伯利亞, 妻子也毅然跟著去了。“不是他要我去, 是我自己要去。” 女兒對父親說。三女兒更離譜, 要和不同信仰(無神論者?)的人結婚。 老父親 還是比較開通的, 常常會用“從另一方麵說。。。” 來求得通融和讓步。 大女婿雖然窮, 他說:“從另一方麵說,他窮到底了, 今後要改變日子隻會變得好起來。” 二女兒自由戀愛, 沒有媒人, 他指著天空問:“從另一方麵說,亞當和夏娃又是誰做媒的呢? 大概就是你(上帝)吧。那麽
他們(二女兒一對)也是你做的媒了。” 但是三女兒沒能得到他的諒解,鳥和魚怎麽能通婚? “從另一方麵。。。。。”老父親 也企圖退一步設想, 但是這回他說:“沒有另一方麵了。” 到底, 他沒有能原諒三女兒。直到猶太人被迫大遷移, 三女兒夫婦前來告別, 老人還是不理睬。女兒說:“我不要他聽(listen),” 隻要他聽見(hear) 自顧說完告別辭就走。老人才咕噥了句“祝福你們”, 高興得一旁的大女兒高聲朝妹妹喊:“祝福你們-----."
影片有種機智,溫和, 快樂的基調,對白常常閃爍著機鋒。主人公走進屠戶家,看到擺設很闊氣, 就說:“啊, 這些都靠了殺害無辜的動物得來的麽?”村中的長老說對任何人都有祝福, 有人問:“你對沙皇有什麽祝福呢?”他說:“祝願沙皇離我們遠一點吧。”類似的對白幾乎俯拾皆是。 劇情中的衝突往往也不推向極端, 屠戶雖然沒有娶到主人公的女兒, 也來參加婚禮, 說他沒有別扭( ill feeling), 還送了五隻雞。後來被迫遷移時也來告別。即使逼迫他們遷移的軍官,寫他也是被迫行命令。當群情激憤, 反抗遷移命令的時候, 顫巍巍的長老說了句:“我們收拾行李吧。" 寫出多少善良和無奈。影片中最後大規模的種族遷移, 賦予影片一定程度史詩的壯闊。
忘了說, 這是一部歌劇,極好的音樂,淳樸, 優美。片名為什麽叫《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我還沒捉摸透。誰能告訴我?(後來聽一位網友說, 是違反常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