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美食與美女

美景,美食與美女, 記錄旅遊中的美景,美食與美女, 聊聊生活中的美景,美食與美女
正文

楊瀾透露當紅之時離開央視的隱情

(2007-06-13 04:35:47) 下一個

      楊瀾,1990年,擔任中央電視台 《正大綜藝》主持人;1994年,獲得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獎”;1997年7月,加盟鳳凰衛視中文台;1998年1月,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現任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從楊瀾的事業軌跡來看,離開央視似乎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近日,楊瀾應邀到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座,與廈大學子分享了成功心得,最後也透露了自己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從央視悄然隱退的真實原因。

      楊瀾在這場主題為《成長與成功》的講座中,闡述了自己對成功的理解。她說,這是個人人崇拜成功的時代,但登上頂峰的人畢竟鳳毛麟角。對成功,我們的定義很狹窄,往往感覺付出太多,收獲卻太少。楊瀾引用歌德曾說過的“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沒想到成長”的話說,成功其實是向某個目標前進的過程,是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成功在人生當中隻有一兩個點,它是外在,由別人去評論;而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是內在,在內心愉悅存在。說起成功,每個人都擔心失去,而成長是自己的,雖緩慢成長,但卻充滿自信。”楊瀾認為,每一個成功是困境的開始,人要想著怎樣度過困境。人要想做獨特的自己,就不要太容易受傷,臉皮要厚點。“有時候,人並不喜歡自己工作的環境,環境給人相當大的壓迫感,這時候,你一方麵要尋求突破,另一方麵,你心裏要清楚你要什麽。”

      楊瀾在講座中,還談及了曾給自己以極大震撼的一次采訪,那是楊瀾對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的訪談。崔琦出生在河南農村,10歲前從沒讀過書,就在家裏放羊、養豬。10歲的時候他姐姐找到一個在教會學校讀書的機會,就想讓弟弟到香港去讀書,而他父親對獨子要遠行不大願意,因為男孩大了可以幫忙幹農活,但他媽媽卻非常堅定地要送兒子去讀書,這一走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父母在後來的大饑荒裏都活活餓死了。

      楊瀾坦言:“我當時聽完故事,問崔教授,如果那個時候媽媽沒有送你出去讀書,你如今會怎樣?其實在我內心裏以為他會講教育改變命運,講感謝媽媽的話語。但是崔教授卻說,‘我寧願當時媽媽沒有送我出來,農村家裏有一個兒子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當時留在農村,或許我一直不識字,但我父母或許不至於餓死。’這番話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楊瀾說,獲諾貝爾獎在很多人眼裏是很大的成功,可是在崔教授眼裏人生有些東西更可貴。“在采訪當中,我曾收到一張方丈的名片,上麵特別標注享受副局級待遇。人啊,對成功過於迷信,對成功的認識過於狹窄,會活得很辛苦。”

      很多記者在采訪楊瀾時,往往會問,楊瀾你很有心計啊,在中央電視台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去讀書,後麵又到鳳凰衛視……這一切都是你安排好的嗎?對此,楊瀾說:“當時我在中央電視台是一名當紅的主持人,大型的活動都由我去主持。可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感覺到我身處的環境極其不安全。有一年春節晚會,共有6名主持,多遍彩排之後,有一位主持的大姐,導演組突然決定不用了,但卻沒人去通知她。那一天,那位大姐興衝衝拿著禮服到化妝間,化妝師說沒她名字,結果那位大姐黯然神傷地走了。我當時坐在一旁,那一刻我似乎看到自己的未來就這樣。我當時心想,今天,如果沒有機遇和環境的平台,有多少成功算是你努力的結果?選擇離開是因為恐懼,因為命運不在自己掌握中。從那一刻起,我就覺得自己首先得站穩腳跟,不要沉迷在鮮花和掌聲中,去尋找成長,去讀書。我的一些成長並不是精心安排,隻是跟隨心裏最真切的聲音。年輕的時候不去搏一搏,什麽時候還有機會?”

      透過楊瀾對成功的理解,也許我們可以看出,楊瀾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理解了成長的積累對於成功的必要性,明白了勇於突破困境對成功的重要性,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成功是什麽。也正是因為她對成功內涵的正確把握,才使得她能冷靜看待自己的現狀和周邊的環境的不穩定性,從而在適當的時機在功成名就後,悄然退出可能給自己的發展帶來局限的不安全的環境,開辟了另一片成功的天地。但願這種睿智和勇氣,能給正在努力尋找自己成功的人們,帶來一點啟示。

      

資料來源:藍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