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棋經十三篇》略解 (1~5)

(2007-07-20 19:04:20) 下一個


《棋經十三篇》略解之一 論局篇

棋經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間問世。它的作者,有人認為是張擬,有人認為是張靖,尚未有定論。《棋經十三篇》是一部重要的棋書,直接影響後世,在圍棋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棋經十三篇》的《序》,對整個圍棋的形勢進行了分類,談到圍棋著法與戰術,與兵法相似。《論局篇》對棋盤進行了解釋。《得算篇》則強調計算關係到一局的勝敗,因此要心中有數。《權與篇》談的是布局,指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和原則,《合戰篇》則全麵周密地提出了實戰中的各種問題,這是全書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虛實篇》主要探討戰術進攻的原則。《自知篇》把有無自知之明提到了勝敗的高度加以闡述。《審局篇》要人們特別重視棋局形勢的變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篇》從各個方麵討論了態度問題。《斜正篇》談的是棋風問題。在《洞微篇》中,以變化的觀點探討了圍棋戰術,列舉了戰術上一係列原則。《名數篇》歸納了下子的三十二種術語。《品格篇》把棋力的高低分為九段。《雜說篇》則比較蕪雜,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提出了棋手的品質作風問題。

  《棋經十三篇》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係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係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係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誌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棋經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圍棋理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論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麵了。特別是涉及圍棋戰略、戰術的篇章,充滿了辯證法的觀點。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後,有後而先”,“有始少而終多者,有始近而終遠者”等等,都是妙絕千古的真知灼見,這是這本書的另一重大價值。

  此外, 《棋經十三篇》 還第一次闡述了棋手的品質作風等問題。書中提出了“勝不言,敗不語”、“安而不泰,存而不驕”等評價棋手品質作風的標準,認為這關係到一局棋的輸贏,關係到棋手水平的提高。這些觀點至今還為棋手們所稱道。

  總的來說,《棋經十三篇》運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總結了曆代下棋的寶貴經驗,全麵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這是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棋經十三篇》問世九百年來,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響。據《棋經十三篇·跋》的記載,此書一問世,就受到包括劉仲甫在內的宋代棋手的重視,“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劉仲甫以後許多棋手為之作注,至元代,晏天章、嚴德甫“會諸家之要”,撰成集解,《忘憂清樂集》、《玄玄集》等書都全文收錄《棋經十三篇》。對今天的棋手來說,它仍有借鑒、指導作用。

(此引言部分為轉體)
-----------------------------------------------------------------------
棋經十三篇
--- [宋] 宋皇祐中學士 張擬 撰 元·嚴德甫、晏天章注釋


《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桓譚《新論》曰:“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家之類。上者遠其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 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以定。 下者則守邊隅,趨作卦,以自生於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則奕棋之道,從來尚矣。今取勝敗之要,分十三篇,有與兵法合者,亦附於中雲爾。張靖序。

上者心懷全局,眼界開闊,處機靈變,棋性中和,定則必勝。
中者爭勢奪利,互相侵壓,彼此牽製,棋風犀利,勝負未知。
下者安居一角,自得而滿,不求發展,棋形萎靡,如此多敗。



論局篇第一
-------------(棋,方正之名。局,猶曹局也。此篇推本棋局之致,以與天合,故首以論局名篇。)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
-------------(一者,數之始,萬物之數,皆起於一。故棋有三百六十之數,皆主於一。極,言棋以一居中,猶“皇建其有極”也。四方,四隅也。棋之據其極而運四隅,猶人君建其極而治四方。)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侯。
-------------(四時,春、夏、秋、冬也。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棋之路,三百六十而不及五者,大數合也。棋之有四隅,猶天之有四時。時有九十日,而隅有九十路。候,謂七十二候也。)

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
-------------(枯棋,韋洪嗣《博弈論》有“枯棋三百”之語,其義未詳。或曰,古者棋局棋子皆以木為之,故曰枯棋,未知本於何說。)

局之線籩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
-------------(枰,當知枰,平也,言其線道平也。罫,線間方目也。韋洪嗣《博弈論》所謂“一枰方罫之間”者,是也。)

局方而靜,棋圓而動。
-------------(張說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蓋圖象天,方法地。天圓而動,地方而靜。虞集曰:“夫棋有天地方圓之象,有明陽動靜之理。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惟能者能守之以仁,行之以義,秩之以禮,明之以智。)

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傳》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日日新,言棄者日日有新著。棋之數,雖止於三百六十,而千變萬化,古今不同。苟能於此意深遠,而存意精切,則勝負之由可求;而未至之妙可至矣。)

“棋盤為地子為天,色按陰陽造化全。下到玄微通變處,笑誇當日爛柯仙”
-----------------------------------------------------------------------


略解:
這篇是論棋盤,棋子的,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在圍棋的棋盤及棋子上布置,就很清楚地體現了這一點。棋盤共361交叉點處,為一年;上左,上右,下左,下右,四部分比喻四季;棋盤邊上七十二個點,為中國傳統的七十二節氣變化。棋子分黑白兩色,變化以法陰陽,也就是兩種勢力,在一年的時間範圍,一定的規矩下,變化消長。

因為圍棋的變化細致,完美再現了陰陽兩方互相牽扯影響,這種矛盾變化的通性,圍棋對訓練這種思維能力極有益處,還可鍛煉性情,高手相較時,甚或見人精神境界。

“一者,生數之主, 據其極而運四方也”此一是正中天元一點。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虯髯客也有此心,以為天下之強,在於李家,而李家之強,在於世民。不知李世民此人心胸如何,便以下棋試探,一開局,於四四星位各置一子,喝道:「老虯四子占四方!」李世民不慌不忙,在天元下了一子,朗聲穩穩道:「小子一子定乾坤!」。氣勢立即鎮懾了虯髯客,虯髯客遂推枰認負,打消了逐鹿中原的念頭。

圍棋,往深處想想,就是一個模擬變化的模型,它的設置和中國傳統的陰陽文化是一致的。反過來,傳統陰陽變化的正確研究成果,在圍棋上應用,也是有實效的。吳清源對圍棋的理解就是如此,他曾經發明出實戰中起手占天元的下法,震動一時;還有一手三三占角,影響甚大,現在還有人下。據說在其研究的二十一世紀的下法中,最新成果是起手在上方的星位,源於易經的“天一生水”,這些都在直接推動圍棋的發展。



得算篇第二

(算,猶兵家之計也。孫子序十三篇,以計為首。此篇將言合勢製敵之法,推論勝敗之理,皆由於算。故以得算為諸篇之首。)

棋者,以正台其勢,以權製其敵。故計定於內而勢成於外。
------------- (勢,布勢也。敵,合戰也。計,算也。內以心言,外以棋言。棋無詭謀,故合勢必以正。棋有變通,故製敵必以權。正而得勢,弈者之本心,權而製敵,弈者之不得已也。如周武王之取天下,應天順人,同心同德,以正合勢矣,而牧野之戰,翦伐大商,豈其本心哉!蓋除暴救民,有不得已而然耳。其於坐作進退、攻殺擊刺之法,一決於心,所以能集大事而成大功。苟弈者當取勢臨敵之時,內無定算,外能取勝者,未之有也;故下文極言計算為勝敗之由。)

戰未合而算勝者,得算多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已合而不知勝負者,無算也。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由此觀之、勝負見矣。”
-------------(承上文,謂夫製敵則必戰,遇戰必先算,多算必戰勝,少算則戰不勝,不算而戰,猶《合戰篇》所謂“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故複引《孫子·計篇》之辭以證之,所以深明戰之不可以無算也。)
-----------------------------------------------------------------------


略解:
下棋中盤時,棋形和計算都關鍵。以正合其勢,應該是著重下棋時棋形要正,棋形有厚薄之分,下棋雖以圍目為目的,也應該盡量把棋下得比較厚些。如果對方因圍空而棋形變薄,就應該‘以權製其敵’,該出手時就出手。曾有人戲言,‘圍棋無它,手黑耳’,至理明言啊。手黑,講究的是準備時不露聲色,要陰;下手時,計算清楚,下手要狠,所謂‘計定於內而勢成於外’。

棋評談的‘如周武王之取天下,應天順人,同心同德,以正合勢矣’,講的是要考慮整體配合,而不是一念之仁。棋盤不是講仁義的地方,當然你和低手下,或者領導,就是另外回事了。

棋藝的高低,其實也反應一個人的精力集中所能達到的境界。境界到那兒去了,就算得深,才能發覺到細微處的變化,這是取勝的原因。如果不克服隨手,棋是不可能長的。作人也是一個道理。




權輿篇第三

此篇因言棋有綱格,故先喻以權輿,蓋欲弈者以綱格為本。)

權輿著,弈棋布置,務守綱格。
-------------  (權,秤錘也。輿,車底也。秤以權為主,車以輿為本。綱,大綱也,有綱則序整。格,條格也,有格則不紊。言弈棋布置,守其綱格,亦猶衡之有權,車之有輿,自然馳驅合度,麵低昂不失其正也。)

先於四隅分定勢子,然後拆二斜飛,下勢子一等。
-------------  (此棋之綱格也。四隅,四角也。凡棋未了,須先於四角四四之位,分定自黑勢子,然後拆二斜飛。拆二,兩子平二路也。斜飛,兩子斜空二路也。曰斜飛者,如鳥飛之斜也。或曰:斜飛;下勢子一等,固可,而拆二亦曰下一等,可乎?答曰:歸邊拆二,多在第三線道,此是下一等也。觀劉仲甫平角勢,則可見矣。蓋不可執一而論也。)

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與勢子相望可拆五。近不必比,遠不必乖。
-------------  (此弈棋之綱格也,立二立三;臨邊立下二子三子也。拆三拆四拆五,謂空三路四路五路也;比,逼;乖,離也。立二於可以拆三,立三子可以拆四,或與我勢子相望,又可以拆五,蓋皆有所本而可待,非所謂虛張而妄施。苟可以拆三而拆二,則近而比,比則局促無所施。苟可以拆四而拆五,則起而乖,乖則支離而易破。)

此皆古人之論,後學之規,舍此改作,未之或知。
-------------  (所謂此者,指上文務守綱格以下而言。謂此皆古人一定之論,後學當為箴規。或有舍此論而別為綱格者,我則未之知也。)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詩·大雅·蕩》之篇,言孰不能有初,而少能有其終者也。今之弈者,起初布置猶有綱格可觀,局勢未終,肆意妄行,不知綱格何在。故引《詩》以結之,蓋欲自始至終務守綱格也。)
-----------------------------------------------------------------------



略解:

古人的棋局有座子,故布局比較簡單,這裏提到的棋形有三路二間開坼,斜飛,立二坼三,立三坼四,對應於座子時,可以坼五,認為這些棋形圍空較快,棋形也有‘彈性’,再具體點,就是說這些棋形在防範對方衝擊的同時,也是一個個‘套頭’,可以棄也可以纏上去,這裏涉及對下的子的輕重把握,和力戰場所的選擇。這是布局的基本要求,就是‘格’。

布局中這些棋形當然會有薄味,不然行棋步調緩慢,這棋也不用下了。象斜飛,也許就可能被對手衝斷,但衝不衝,什麽時候衝,就比較貓膩了,好壞難講,基本由對局者的本事來定吧。想衝擊對手,結果一不小心,落入對手的套頭中,想脫身卻不能夠,圍棋的故事,本來就是這樣來演繹的吧。布局階段這些棋形,或者說套頭,象八卦一樣,虛虛實實,變化太多,也不是當局者一時可以算清楚的,要多看高手對局,加強記憶,逐漸積累各種變化的手法。從這點來講,圍棋是一個記憶的遊戲。

而且現代圍棋布局時‘定式’太多,裏麵手筋迭發,不了解而卷進去,一個大的變化下來,基本就很難翻盤了,這種套,是應該避開的。作為業餘愛好,還是應該堅持走自己知道的,把棋局引導入自己可以理解的‘格’,這樣就不會被忽悠了。


合戰篇第四
(夫戰有取舍進退之方,有先後眾寡之用,有攻殺擊刺之法,有虛實存亡之勢,皆當謹其所始,而慮其所終。故以合戰名篇,庶使戰者知有其道,而不失其正也。)

博弈之道,貴乎謹嚴。
------------- (謹則慮精不妄施,嚴則勢整莫能敵,猶“師出以律”也。)

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
------------- (腹中路多而難得,惟高者取勢而得之。邊地狹淺易為攻,故下者循守而得之。中者占角,雖不及腹,猶愈於邊。故曰:邊不如角,角不如腹。又曰:沿邊而走;雖得其生者敗。此皆棋家之常法也。)

法曰:寧輸數子,勿失一先。
------------- (法,棋家之法也。數子所棄,其失甚少;一先所謀;其得甚大。)

有先而後,有後而先。
------------- (上文既言棋不可以不爭先,而此又言有先而當後,有後麵當先,何也?蓋上文所言先者,先手也,而此所言先者,先著也,猶兵法所謂“遠而視之近,近而視之遠”也。)

擊左則視右,攻後則瞻前。
------------- (視右,恐擊左而傷右也。瞻前,恐攻後而傷前也。此言凡遇攻擊之時,當審利害之幾。)

兩生勿斷,皆活勿連。
------------- (斷,斷之也,活,自活也。)

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
------------- (闊而太琉,則支離而易破;離而太促,則隘通難為功。要在疏離得中,然後可也。)

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勢;與其無事而強行,不著因之而自補;
------------- (棄之,棄其不必救之子也。因之,因其所可圖之勢也。上言所見者遠,下言所主者切。)

彼眾我寡,先謀其生。
------------- (知難而退也。)

我眾彼寡。務張其勢。
------------- (見可而進也。)

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
------------- (以實待虛,以治待亂,以虞待不虞,則不爭自得,不戰自克。猶善用兵者能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善戰者不敗,
------------- (計算已定而後戰,故不敗)

善敗者不亂。
------------- (亂,謂著數渙散而無統也,善敗者能於敗後取勝,故不亂。)

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
------------- (起下文而言。)

必也,四顧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備。
------------- (布置縝密,四顧無,然後可以襲其懈怠,擊其空虛。此所謂始以正合,終以奇勝也。兵法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注:“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製,隨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形,則出而決戰也。其此之意歟?”)

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襲之意也。
------------- (猶兵法所謂“辭卑而益備者進”之意。知乎此,當求己之弊也。)

棄小而不就者,有圖大之心也。
------------- (猶兵法所謂“棄飲食而去者,勿食”之意。知乎此,則勿受所棄也。)

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詩雲:“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 (《詩·小雅·小宛》之篇。)

-----------------------------------------------------------------------
略解:

這篇是講中盤的,棋在局部要較強,算清楚變化,這樣動手時才有利可圖。而且還要注意上下左右的關係,如果棋的變化控製不住,結果就說不清了。要注意對手在沒危險的地方補棋,或者受威脅的地方不理,這可能是對手要動手的征兆。

攻擊時有時是直線的;有時是不為人注意的;有時聲東擊西,是為旁邊更大的攻擊作準備,在某個地方補棋,要小心注意。

中盤作戰的具體要求,‘取舍’,‘進退’,‘先後’,‘眾寡’八個字的運用。

‘取舍’ 。講棋子糾纏在一起時,什麽樣的取舍是有利的,有‘邊角轉換’和‘裏外交換’兩種。‘邊角轉換’指取角比取邊有利,對手更難打壓利用;‘裏外轉換’,走在外麵的一方取得了外勢,有益於中腹。

‘進退’ 。講作戰該進則進,該退就退。作戰不利時,應選擇局部的退讓,另辟戰場。業餘棋手下棋有個說法,一般到業餘三段棋就有了粘性,脆敗就少了,要打持久戰,棋力不夠而要想贏他,不容易。

‘先後’。中盤時,有時先手利益極大,走到走不到,攻守易勢。這時為搶奪這步急所,在對方攻擊時,可考慮局部棄子爭先。棄子有個原則,‘精華已竭多堪棄,勞逸攸關少亦圖’ 。當然自己補棋能補出對方棋形的缺陷來爭取先手,就是‘後而先’ ,是最理想的了。

‘眾寡’ 。在自己子力多的地方打別人,在自己子力少的地方注意保持活形。

還有就是對棋形疏闊的理解,直接關乎貼身格鬥時的棋力了。高者在腹,中者在角,下者在邊,講的是不同水平的,下棋決勝負的場所,和‘金角銀邊草肚皮’談行棋效率,談的是兩回事。


虛實篇第五

(虛實之理,勢之必有也。然有以實而實彼之虛者,又有以虛而虛彼之實者。蓋皆不知虛實之用也。《孫子》曰:“避實擊虛。”此以虛實各篇,其有所本歟?)

夫弈棋,緒多則勢分,勢分則難救。
------------- (緒多無統故勢分,勢分無援故難救。《審局篇》曰:“圍棋布勢,務相接連。”其此之謂歟?)

投棋勿逼,逼則使彼實而我虛。虛則易攻,實則難破。臨時變通,宣勿執一。《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 (逼,近也。言棋無事不宜逼之。其於攻殺擊刺之間有所當逼者,又當審其進退,不可執一。)

中和靈變,勿執一端。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
略解:

就我的看法,這篇是講如何發掘發力的機會。注釋中‘以實而實彼之虛’,是‘行棋保守,而幫助對方虛處走實’;‘以虛而虛彼之實’,是‘在對方強的地方玩詭計’。‘避實擊虛’說得很明白,就是應該在對方‘虛’的地方耍手段,才是正道。

所謂‘虛’,就是對方棋形頭緒多,兼顧不易的地方。

要在此處使他露出破綻,雖側重於攻,行棋帶勁,但也要鬆弛有度,方才可以奏效,嫉人成空,逼得太近,反而味道全消,攻守倒持了,其中耍手段的關鍵還是在於靈活多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