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破去誰的虛妄
(2007-07-20 18:27:25)
下一個
寫東西,提到的人物看來是還是寫實,沒有虛的東西好。‘三國演義’裏麵諸葛亮的故事,是有些太不真實了,前前後後,傳了上千年,易中天用‘三國周郎赤壁’,六個字,就把這都破去了。這裏依據的史實,就是‘三國誌’ 。
‘三國誌’裏對諸葛亮的評價一直是一個焦點,爭來爭去,有些不好定論。要不,先把‘三國誌’的記述放在一邊,看看毛主席對他的看法,也許有些意思。主席對‘隆中對’的評價是‘導致分兵,結果為孫權各個擊破’,並不是就那麽地高明;而馬謖丟街亭,也有諸葛亮的過錯,他應該‘自提全軍臨敵決戰’,卻臨陣怯敵,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戰機。還有大家都知道的不用魏延兵出箕穀的計策。六出祁山,搞得蜀國貧困不能持久,他是有責任的。
陳壽,四川人,蜀國在公元263年被魏滅掉那年,他31歲。他從小師從名士譙周,喜歡研究史書,才能當時就為人稱道。這說明他具備很好的條件。‘三國誌’裏麵,陳壽的看法是‘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說‘瞻惟工書,名過其實’。他以前還編過‘諸葛亮集’,稱讚諸葛亮搞內政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擅長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管理民生民計,但‘奇謀為短’ 。那這該確定了?不是的,裏麵還有個過節。
失去街亭的馬謖,因諸葛亮砍掉了。陳壽的父親,當時就在馬謖手下作了個參軍,也被連作受刑,後麵鬱悶而死。就是說,他和諸葛亮是有私怨的。正因為這樣,在古代就有很多人,說他再評價諸葛亮上不誠實,是‘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 。當然這麽說,還有另外的原因。
‘晉書。陳壽傳’記了這麽一件事。丁儀、丁廙在魏國當時是很有名的名士,勸曹操迎漢獻帝的,就是丁儀。兩人與曹植交往很深,算是一黨吧,當然曹植倒黴後,他們也就不行了。陳壽對他們兒子說,‘如果你給我千鬥米,我就給你們父親寫很好的傳’。丁的家人不給,最後‘三國誌’裏就沒有這二人的傳記。不過,很多人認為這段記述不可信,他們的依據是自己對曆史的理解和為人的常識,誰也沒有真憑實據。到頭來,還是看你自己怎麽判斷。
不過,陳壽在評價諸葛亮這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上,能夠那麽寫,沒有十分,八分肯定是有的。‘三國演義’ 後半部把諸葛亮吹成了一個半仙,實在是個敗筆。
有人點評‘西遊記’ 說,‘這作者,一到寫不下去了,就搬觀世音出來,十分沒趣。’ 我喜歡這個說法。三國演義後半部,一到寫不下去了,就讓諸葛亮當牛鼻子老道,也是異曲同工的妙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