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ucks!

政治,美食,旅遊,環境
個人資料
GoBuck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楊老的成就能被國人複製嗎?

(2025-10-20 12:33:46) 下一個

楊老仙世,跟原配夫人在天堂重聚。楊老會埋葬在哪裏?能否跟原配埋在一起才算是重聚?這些都需要決定。將來翁女士百年之後會怎麽處理?有人說楊的一生是圓滿的,但背後是充滿著矛盾,痛苦和煎熬。我非常同意,他死後似乎也還是這樣。

楊老這輩子自打獲得諾貝爾獎後就沒斷過新聞報道。當然這裏是指在中國。在美國,楊似乎遠沒有在中國那麽出名,盡管有人說他是愛因斯坦第二。楊的去世甚至在美國每天的晚間新聞都沒有報道。我常看的CNN也沒報道。 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多如牛毛,加上基礎教育水平遠落後其它世界發達國家,誰會去關心一個中國科學家?

很多年前,我去了美國華府的NIST參觀了位於大院裏的一個博物館。這個大院是當年大名鼎鼎,被諾貝爾獎遺忘的中國“居裏夫人”吳健雄博士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裏麵有她的實驗設備,還提到她的“吳氏”實驗,證實了李楊理論。

楊老這一生可以說時時刻刻都是贏家,達到了人生利益的最大化,不但拿到了科學的最高獎,還得到了中國政府的特殊重視,晚年還能得到“上帝的最後一份禮物”。有博主專門為此寫博,非常羨慕,恨自己不夠努力和幸運。楊老能夠金榜題名,二度洞房花燭夜,被羨慕嫉妒是肯定的。 甚至有人說,他太太也成了眾多中國女人羨慕的榜樣。

楊老是第一位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不過李政道也是跟他一起得到的,所以排名更加重要,所謂按年齡排隻是借口罷了。在美國也許無所謂,所謂李楊理論跟楊李理論都是一回事。楊老是深知這枚獎牌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尤其是還能排第一,能拿到它絕對是名利雙豐。 

嚴格來說,名譽地位金錢是科學的敵人,科學並不是因為你的名譽,地位,金錢而改變。過去科學是貴族在生活無憂的情況下,作為一種愛好來做的,科學上的發現最多是一種驕傲和能力的炫耀。這不難解釋,因為隻有在專心的條件下,才能集中注意力,有新發現。運氣當然是不可少的。我聽過關於科學曆史的報告,說牛頓時代的科學圈有不少混混,自己沒有想法,靠偷竊他人的,尤其是名人的,這樣會少走彎路。牛頓有很多科學成果並沒有及時發表,放了幾十年,他甚至還散發虛假信息,讓這些偷竊者去碰南牆,瞎折騰。 

現在的科學已經大不一樣了。沒有政府撥款,科研基本無法進行。而名譽地位往往是得到撥款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尤其在中國,院士乘飛機坐的位置都有差別,更不用說科研資源了。現在美國開始搞雙盲審稿,審科研項目,這也許會有幫助,但也難免有魚目混珠的現象,畢竟牛誰都會吹,尤其有了人工智能的幫助,過去的業績也十分重要。

楊老的一生能否模仿?恐怕不容易。 楊老年輕時代跟隨名師,這點也許不難做到,尤其是對成績優異的中國人來說。楊老敢於對行業傳統的挑戰倒是值得年輕人學習。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不允許這樣沒規矩沒禮貌的挑戰,這源於千年的封建統治,其影響到現在還存在著。看看文學城就知道了,都在海外了,按理說可以言論自由,但有幾個敢於批評指出中國的現狀不足?當年的魯迅還敢批評國民黨,要是現在恐怕死得比劉曉波還慘。

有人要說,我隻搞科研,不關心政治不就可以了,這恐怕不懂中國近代史。早期有毛澤東引蛇出洞的戰術,天真的知識分子還以為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向黨表白,結果一個反右運動,不少人被整,下放,甚至失去生命。六四也是知識分子搞的運動,被殘忍鎮壓,至今都沒有得到平反。作為知識分子怎麽能好了傷疤忘了疼?我相信這是極少數,大都是還是老老實實,不管在海內外,有氣隻能憋在肚子裏。隻有極少數人敢於站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總之,楊老的路是很難複製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